钱其河 崔树健 李春英
65例早期脑梗死CT影像诊断分析
钱其河 崔树健 李春英
目的 对早期脑梗死CT影像诊断进行分析。方法 选择2012年6月~2013年6月济阳县中医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65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分别行早期CT影像检查与MRI检查(磁共振),并分析与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CT检出患者共42例,检出率为64.62%,MRI检出患者共58例,检出率为89.23%。采用MRI检查诊断脑梗死的效果明显优于采用CT检查诊断的效果,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虽然CT检查诊断脑梗死的精准率不及MRI检查,但CT检查具有扫描快速、价格低廉、应用普遍、禁忌证少等特点,因此在临床上依旧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当患者疑似为脑梗死时,应先早期行CT检查,及时对病情进行确诊。在CT检查无法确诊的情况下,再采用MRI等检查方法联合诊断,以便于对脑梗死疾病进行早诊断、早治疗,进而有效降低患者的致残率及致死率。
脑梗死;CT影像;MRI影像;诊断
脑梗死又称作缺血性脑卒中,属于临床上较常见的一种脑血管疾病,由于该病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临床上对此病也非常重视。而如何采取有效的手段,对脑梗死疾病进行早期、及时的诊断,并给予相应的方案积极救治,也已成为目前临床上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1]。因此,本研究对临床上脑梗死较常用的诊断方法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资料选自2012年6月~2013年6月济阳县中医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65例,男37例,女28例;年龄43~76岁,平均年龄(51.00±6.72)岁。在65例脑梗死患者中,合并有高血脂者17例,合并有高血压者34例,合并有冠心病者19例,合并有糖尿病者8例,部分患者合并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疾病。患者的起病较急,在入院后,临床症状表现包括有偏瘫、昏迷、语言障碍等。本次研究的65例患者,分别于治疗前行CT影像学检查和MRI检查(磁共振)对病情进行诊断,并分析比较两种检查诊断方法的价值。
1.2 方法
1.2.1 CT影像学检查 65例患者均在发病12 h后,行CT影像学检查,采用Philips公司生产,型号为Brilliance 16的CT检查仪,以OML为基线进行检查,层厚在4~10 mm之间,管电流分别为150、140 mA,管电压为120 kV,显示野为25 cm,重建方式为STD+,矩阵为512。第1 CT影像学检查结束后,于患者发病24 h后,再以同样方法,行第2次CT影像学扫描。
1.2.2 MRI检查 采用安科公司生产的1.5 T磁共振装置,对65例脑梗死患者进行头颅MRI检查,MRI诊断脑梗死的依据为:平扫同一部位T1加权图像上可见到低信号灶,而T2加权图像上可见到高信号灶,病灶在20 mm及以下者,可以T1加权图像上的测量为依据。为便宜比较,在脑梗死发病24 h后,可再采用MRI对患者进行复查[2]。
1.2.3 图像分析 CT及MRI影像学扫描的图像,均由本院专业性强且具有丰富检查经验的影像科医师及神经内科医生2名或2名以上,共同对扫描图像进行分析和诊断。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8.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与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种检查方法的对比分析 本次研究的65例脑梗死患者均作为CT影像检查和MRI检查,通过对检查结果分析发现,CT检出患者共42例,检出率为64.62%,MRI检出患者共
58例,检出率为89.23%。而CT检查显示患者的梗死病灶总数为61个,而MRI检查显示患者的梗死病灶总数为112个,MRI检查显示脑梗死病灶的敏感率高于CT检查约1.96倍。因此,采用MRI检查诊断脑梗死的效果较优于采用CT检查诊断的效果,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见表1)。
此外,在脑梗死发病24 h后,MRI检查法的检出率、脑梗死病灶敏感率也优于CT检查,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种检查方法的对比分析
2.2 CT检查的影像学分析 (1)病变分布:65例患者经CT检查,发病12 h后扫描发现异常者共有57例,其病变分布主要为:脑干梗死、小脑梗死、基底节区梗死、皮质梗死、放射冠梗死。而在24 h后的CT复查中发现,65例患者均已证实在相应部位有明确的脑梗死情况。(2)CT影像学表现:通过对65例脑梗死患者的CT影像学分析发现,发生在基底节区范围内的脑梗死影像学表现为:基底核的结构不甚清晰,密度有轻微减低,且内囊与外囊轮廓无法清楚辨识;发生于小脑等范围内的脑梗死影像学表现为:梗死灶呈斑片状稍低密度影,边缘较为模糊;发生于额颞枕叶范围内的脑梗死影像学表现为:梗死灶呈大片状略低密度影,边界模糊,不太清晰。受累区域脑灰白质分界模糊,脑沟消失或变浅,脑回稍有肿胀感。部分患者邻近脑池及同侧仙脑室有轻度的受压改变,且有部分患者中线结构发生轻度移位。
2.3 MRI检查的影像学分析 (1)病变分布:65例患者行MRI检查时,此检查方法显示出的梗死病灶总数明显多于CT检查方法。(2)MRI影像学表现:患者于脑缺血1 h后便会发生脑组织水含量增加的现象,在行MRI影像学检查时,便会引起MRI信号的变化。由于缺血的发生,会影像到T1与T2的弛豫时间,使两者均有一定程度的延长,且早期脑梗塞由于有大量水分子的聚集,随血脑屏障受损大分子物质漏出又尚未发生,此时其T1及T2的延长就会很明显。此时,T1加权像上,缺血区为低信号,而T2加权像上为高信号,通过对信号的观察与分析,则可以确定病变的部位以及梗死的病灶数。
脑梗死属于急性脑血管疾病中的一种,且在脑血管疾病中占据有重要的位置,其也是致残、致死率最高的一种疾病。导致患者脑梗死的病因包括有动脉粥样硬全线、低血压、血栓、脑动脉瘤、血管畸形动脉炎等[3]。在临床诊治中发现,虽然脑梗死包括有缺血性、出血性、腔隙性、多发性、分水岭性、皮层下动脉硬化性等多种类型,但临床上最为常见的还是属于缺血性脑梗死,例如本次所研究的65例脑梗死患者,便均属于缺血性脑梗死。
临床上对脑梗死患者普遍采取早期CT影像学诊断,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早期脑梗死诊断主要是指在患者发病后前5 d采取的检查诊断措施。通过CT扫描检查,可有效地排除患者的脑出血,且早期CT影像学显示有局部脑实质密质轻微降低、脑动脉高密度征、局部脑肿胀、豆状核轮廓模糊、岛叶皮质境界不清等现象时,则可提示患者属于脑梗死,为进一步确诊,还可于患者发病24 h后行CT复查。通过早期CT检查诊断,能够及时采取有效的方案对患者进行治疗,以便于早期恢复患者半暗带的血液供应,减少梗死面积,提高治疗的有效率[4-5]。
在临床实际应用中也发现,CT诊断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患者发病24 h之内行早期CT诊断时,容易因为脑组织水肿较轻、占位效应较小,而在检查中出现假阴性的现象,这种情况也会使少数脑梗死患者得不到积极、有效的诊断[6]。而采用MRI检查脑梗死疾病时,其主要是以患者脑组织含水量的变化作为基础进行诊断,这也使其在早期诊断脑梗死疾病中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CT与MRI从整体上相比较的话,采用CT早期诊断脑梗死,虽然在诊断的精确性方面还稍差于MRI检查,但其所具有的检查禁忌证少、价格低廉、扫描速度快、运动伪影少等诸多优点,也是MRI所无法比拟的[7]。
综上所述,CT影像诊断在脑梗死疾病诊治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且CT检查与MRI检查相比,具有检查时间短、价格低廉、应用普遍等特点。患者一旦发生一侧肢体麻木、无力、昏迷、语言障碍等类似于脑梗死的临床症状时,应先对其进行CT影像检查,及时对患者的病情进行确诊。而在CT检查无法确诊的情况下,再采用MRI等检查方法联合诊断,以便于对该病进行早诊断、早治疗,进而有效地降低患者的致残率及致死率[8]。
[1] 周合群.超急性期大面积脑梗死62例的螺旋CT分析与诊断研究[J].中国卫生产业,2013,6(25):155-157.
[2] 王金屏.廖云吕,良深.CT对脑梗死诊断的临床应用及进展[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2,21(1):51-52.
[3] 邓海.超早期大面积脑梗死36例CT影像学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2,16(10):1592-1594.
[4] 袁彩云.35例大面积脑梗死的早期CT诊断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7):58-59.
[5] 何顺清,陈若伟,唐西平,等.出血性脑梗死的CT诊断与临床分析[J].医学综述,2010,5(20):131-132.
[6] 李军民.早期脑梗死CT诊断分析[J].河北医药,2012,4(22):322-323.
[7] 姚东陂,张锦丽,王红欣.脑梗死的治疗现状及研究进展[J].解放军医药杂志,2012,7(12):866-867.
[8] 刘周慷.早期脑梗死的CT诊断[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0,10(2):923-924.
10.3969/j.issn.1009-4393.2014.29.023
山东 251400 济阳县中医院(钱其河 崔树健 李春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