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2014-08-01 08:46赵微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4年8期
关键词:多角度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势在必行,而且其实施的条件和可能取得的成果也是得天独厚的。本文就创造教育在语文教育中的可行性及语文教学开展创造教育的前提进行简要分析,并对语文教育中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展开讨论。

一.语文创造教育实施的前提

要使学生具备敏感、独创、灵活、流畅的创造思维品质,就应该给学生一个思维发展的空间,创造一种民主平等的良好的教学氛围。

在传统教育观念中,老师对学生来说,是神圣、权威的化身和绝对的评判者。老师是教学目标的制定者,教学内容的抉择者,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普遍真理的传播者。而学生只能是受支配、受控制者,被动地服从于老师的驾驭。在这种不平等的关系下,要让学生能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发展创新能力,就只能是奢望。

显然,只有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为学生创造性的学习营造好的教学氛围,才能引导学生坚持独立思考,不迷信古人,不迷信名家,不迷信老师,不轻信他人,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维力,使其思维向灵活、独创等创造思维方向发展。

二.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

知识经济时代首先要求人们具有创新意识,社会的发展呼吁未来的一代具有更强的创造力,我们相信,创造性将成为教育领域注意的焦点。

因此,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同时,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最高层次——创造性思维。

(一)激发求知兴趣,鼓励创造精神

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以激发求知兴趣为前提的,能否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教学中老师要活跃学生的思维,使之振奋起来,如教学朱自清的《背影》,讲到父亲为儿子爬铁道买桔子时,激发学生研讨表演的兴趣,让学生想象再现当时的情景。之后又提出问题为什么父亲一定要去买桔子?以揣摩人物的心理,体会父子的深情。使学生在兴趣盎然中进行思维的培养和锻炼。

教学中,激发了学生的求知兴趣后,更要鼓励学生的创造精神,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而不能以常规的思维方式束缚学生的思路。

(二)架设创造的桥梁,给学生壮胆,使学生自信

传统的教育模式,已使学生习惯地接受教师或书上的观点了,这就需要给学生壮胆,使其敢于质疑,勇于向原有的事物进行挑战。例如在初中语文《畏惧错误》这篇课文中对英国化学家的话是这样引用的:“我的那些最主要的发现是受到失败的启示而作出的。”在练习题中的引用则有差异,引用为“我的那些最重要的发现是受到失败的启发而得到的”,意思大体相同,哪一句更好呢?学生常规性的认为课文上的好。我引导学生分析“主要”与“重要”,“启示”与“启发”为同义词,可以替换,但主谓搭配,课文中“发现是……作出的”,就不及练习中的“发现是……得到的”好。这一带头“挑刺”使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兴趣一下提升起来,在今后的学习中更愿意自己动脑思考,权衡利弊了。

(三)多角度思考,以求创新思维的活跃

有创造性的人,往往善于发现他人没有采取过的新角度,在分析问题时,不拘泥一般的原理和方法,不满足已知的结论,而运用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提出自己的看法,这样对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都是很重要的。借鉴这一观点,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多角度考虑问题,以激活思维。

采用这种方法,教师要挖掘教材,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分析问题,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因为文学作品本身带有多重性,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此外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对同一篇文章的感受是不同的,“一千个读者心目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教学中应尽量引导学生立体地、多方位地审视文章,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有独特的见解。

语文教学中,应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使学生敞开思维,提高思维的宽度和灵活性。在学习散文家朱自清的《春》时,先让学生说出春天的种种变化,种种特点,并让学生大胆进行比喻,然后再读课文,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又对学生进行了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可谓一举两得。

多角度的思考中,引导学生进行反向思维。一些学生不敢提出不同的见解,为此,老师应引导学生敢于“反其道而思之”,让思维从反向深入,创立新形象。语文教学中多角度的思维方式,激发学生敢于打破传统的,复制性的思维模式,更适应于新时代的发展与要求。

赵微,教师,现居辽宁沈阳。

猜你喜欢
多角度创造性思维能力
创造性结合启示的判断与公知常识的认定说理
《文心雕龙》中的作家创造性考辨
对一道三角函数题的多角度思考
培养思维能力
一道数列题的多角度思考
培养思维能力
多角度写好读后感
儿童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