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传统色彩在民族类婚庆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2014-07-31 13:06蔡树瀚刘梦琦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4年6期
关键词:民族创新设计

蔡树瀚++刘梦琦

摘要:

本文从传承中国传统色彩文化的角度,论述了传统色彩体系在当代商业设计中的应用价值与社会意义,分析了当代民族类婚庆产品色彩设计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以中国传统色彩理论与用色规律为指导,提出了传统色彩在婚庆产品设计中的创新应用及其可行方法;目的促进传统色彩文化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丰富现代商业作品的色彩文化内涵与人文价值。

关键词:民族;婚庆产品、传统色彩;创新、设计

“在中国文化史上,像色彩这样涉及深广而又被遗忘的领域,实在少有。”有关色彩的种种论述散见杂陈、不胜枚举,但可从传统壁画、服饰、刺绣、瓷器、民间手工艺品等民族艺术瑰宝中找寻其独特的用色规律,因此成为当代设计师学习本土化色彩塑造的活水。如何在现代设计中继承传统,找寻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和谐,是当代平面设计的研究重点,特别是民族类婚庆文化产品设计中尤其如此。为了突出装饰性,更为了渲染喜庆的氛围,此类产品大多刻意采用浓烈而纯粹的色彩,强调对比而忽视调和,“俗艳”在这里掩盖了民族风情。由于色彩应用品质不高,难以满足年轻消费群体的品味,也就直接影响了商业利益。婚庆文化产品虽为大众消费品,却承载了千年传统婚俗文化,故此不能与其他的大众消费品等同视之,其用色也有必要在传统文化的指引下,寻找再创造的可行途径。

一、中国传统色彩文化的现代价值

1、提升商业设计的文化内涵

色彩是平面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感官刺激以外,还可以极大丰富作品内涵。如果色彩运用欠缺文化内涵,仅仅依靠绚丽色彩的搭配来产生视觉冲击,观众便很难有深层次美的享受。

此外,商品的色彩如果不能准确传达其属性或文化意义,例如:金色象征富贵、尊贵与权威,可用于房地产广告等,可是一旦茶叶盒、毛巾、化妆品、月饼、内衣等各种商品均采用金色,色彩的滥用就使其失去了原有的符号意义,导致传达语义的混淆。

2、彰显商业设计的民族特色

随着电影、电视、网络等传媒产业的迅猛发展,现今社会已进入到充满欲望、机会和挑战的商品化时代、信息化时代,外来消费文化吞噬着现代都市中的每一个人,哈韩、哈日、英伦风等相继兴起。大众精神在短暂的匮乏与迷失之后,很快下嫁给了市场经济1。

对社会流行文化的盲从可能导致设计方向的迷失,在很多设计作品中,极力追求西式、前卫的视觉效果,却失去了文化内涵的支撑,从而难以引起目标受众的共鸣。设计需要个性,拒绝雷同。中国的平面设计必须寻找自己的出路,否则,就只能是欧美艺术的复制品,何谈构建设计产业强国。“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应该挖掘中国传统色彩文化的特质与内涵,在商业设计中彰显中华民族的色彩风貌,才能尽快摆脱上述困境。

二、当代民族类婚庆文化产品的用色现状

当代婚庆文化产品的目标受众是在多元化新时代成长起来的年轻人,他们思想开放、兼收并蓄,且有一定的文化底蕴,对商业作品的品质有一定追求。随着复古风刮遍全球,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婚庆文化产品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欢迎。遗憾的是,产品的设计者大多只是简单模仿传统用色规律,对传统色彩文化了解不够深入,色彩驾驭能力有限。市场上可以发掘出的好作品不多,水平总体偏低,很难满足受众需求,进而影响了商业利益。

这种不求甚解的简单模仿不仅缺乏创新意识,也未能传达出传统色彩文化的精髓。具体表现包括以下三种情况:

1.红色的过度渲染

当前市场上的民族类婚庆产品多以红色为主色调,特别是大红、酒红和粉红三种,而且层次不分、表现技法单一,更谈不上展现色彩的质感。“尚红”风俗已经成了一种“束缚”,反而导致了审美疲劳。年轻消费群体所期盼的是一种具有创新的、个性化的色彩面貌的民族类婚庆产品,只有配合一定的文化内涵和个性化的表现,才可能满足新时代消费者的需求。

2.配色俗艳

民族婚庆文化产品的色彩设计现多采用未经混合的基本色相,如黄C0、M0、Y100、K0,蓝C100、M0、Y0、K0等。高明度、高纯度的强烈色彩对比(如补色对比)虽可达到醒目、刺激、“艳若桃李”的效果。但如果相同纯度的配色不和谐,则会呈现一种“暴发户趣味”,表现为把渲染“喜庆、红火”的气氛作为首要的设计任务,而似敦煌壁画般厚重、优雅的中国色彩韵致的把握和塑造则被视为“次要”或干脆抛诸脑后。

3.色彩缺乏质感

不同质感的材料与色彩搭配会产生不同的色彩表情。例如:同样一种黄色,在木材上的色彩表情是粗犷而朴素的,在丝绸上则变成轻快又活泼,而在不锈钢上就显得冰冷而理智。

当代民族类婚庆文化产品大多缺乏对色彩质感的丰富表现。一方面,是由于产品色彩多从计算机自动生成,色彩比较生硬,尤其是占据画面较大的单一色彩更显得死板。另一方面,该类产品的印刷材质绝大部分为纸张,虽印刷工艺有差别,但是色彩质感的变化非常有限。

三、传统色彩在民族类婚庆文化产品中的再设计

1、继承传统内涵,创新设计理念

中国传统婚俗文化中对色彩的尚忌源于传统色彩的象征性特点。在古代中国,色彩具有符号表征功能,承载着重要的文化意义。婚礼尚红而忌黑白,就是因为红色象征吉祥、喜庆,而黑白则象征哀伤和死亡。

当今时代,虽然红色的“语义”未变,但“语境”已发生了改变。受西方文化的影响,现代婚礼没有明显的色彩尚忌:新郎着黑色或纯白的西装,代表庄重与沉稳;新娘着白婚纱,象征单纯、圣洁。换句话说,当代婚礼虽仍旧怀有红色情愫,但“红”已不再是一枝独秀了。

这是一个更开放、更包容的时代。吕敬人说:“表达本土文化,决不能放弃时代特征。”当我们进行色彩设计时,既要超越传统文化的时空界限,又要注重吸收外来文化;既要体现传统色彩的发展方向,又要挖掘传统色彩语言的现代意义。传统色彩观可视为“重要参考值”而不是“束缚”,这才是现代色彩设计应追寻的传统与创新之间的和谐立足点。endprint

中国色彩文化中有很多寓意吉祥的色彩可用到当代民族类婚庆文化产品中,如传统吉祥五色的组合应用等。同时,民族、地域文化等差异也带来了更大的操作空间,如吉祥五色对于汉族来说是“赤、黄、青、白、黑”,而藏族则是“红、黄、白、绿、蓝”,纳西族则改为“红、黄、黑、白、绿”等。

2、吸收传统色彩文化中的设色经验

中国传统色彩以装饰化和开放性为重要特征之一,具体表现在年画、泥人、脸谱、皮影、剪纸等许多民俗作品之中。民俗之“俗”,就在于它没有高雅文化那样纯净与雅致,而是展现出一种未经提纯的、原生态的鲜活文化特征,朴实、生动,充满野性与活力。从审美原则的角度分析,用有限表现无限、用单纯表现丰富,这就要求色彩表现单纯明快,以色相、明度和纯度的强烈对比来强调其装饰趣味。如杨柳青木板年画,色彩艳而不浮,整体色彩氛围洋溢着祥和与温暖,很是耐看。

需要注意的是,并置的色彩之间的关系如过于对立,忽视调和,则可能导致作品刺眼、俗艳。解决方法可采用多色呼应,即多色并置时采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色彩呼应手法,就如民间木版年画、刺绣等,红、黄、青、粉、紫各有自己的主要色区,但各色相又在其他色相区域有所闪现,使色彩在相互渗透中得到呼应。

再如色彩的隔离调和,将对比色隔离处理,中间插入一种能够减弱对比效果的色彩,从而达到色彩的调和,如两色之间的墨色、留白、插入金银、插入另一色相等。中国画都是先用墨勾勒,后染色或者先着色后醒线,这些都能达到色彩的隔离作用。

设计的生命力在于新颖性和原创性,这就必然导致设计理念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徘徊。对传统色彩的借鉴,是以整体氛围模仿为大方向,把经典的色彩内涵引入到现代设计中,再结合新材料和新工艺进行发展,才不会缺乏原创性。只有把握住传统色彩的内涵,才能营造出更具中国传统韵味的色彩情调。

3.增强色彩的质感表现

中国传统色彩的呈现几乎全都受到颜料、材质、手工艺等因素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实用性。色彩与不同材质结合呈现出丰富的变化,传达出无限的韵致。例如:宁波“十里红妆”婚俗博物馆展出的“红妆”家具,全部采用有着“一两黄金三两朱”之称的朱砂漆,以黄金作为点缀;朱、金各具质感,交相辉映,所呈现的色彩厚重而辉煌。相较之下,现今民俗类婚庆产品的用色就显得极为单薄。从时代发展来看,商业设计作品对电脑和印刷的依赖是大势所趋,无可厚非。但如依赖性过强,完全忽视电脑作品的色彩缺陷,放弃了色彩的质感传达,那无疑是极不恰当的!

色彩质感的塑造可以通过“视触觉”实现。简单说就是将材质肌理要素,通过电脑软件模拟设计出来,再应用到具体的产品中去。使消费者在第一时间通过视觉优先的方式感知肌理的存在,通过联想来产生触感。此外,手绘表现技法对于增强色彩的质感也很有帮助,例如水彩技法形成的流淌效果、水墨技法产生的浸润效果等。对于婚庆题材的作品,此类技法的有意尝试还较为新颖、少见。

四、结语

民族类婚庆文化产品属于大众化消费品,但被赋予了鲜明的文化意义。此类产品的色彩渲染应具有一定的文化气息或者说学术味道,不必过分迎合市场流行趋势。不要忘了,该类产品目标消费人群是追求个性化表现、具有一定文化品味的新时代青年。另一方面,设计的复古并不是要单纯的复制历史、再现历史。而是指借用古典元素巧妙地结合在现代的设计里,在碰撞和冲突中,呼应出优雅而又时尚的感觉。这就要求设计师对中国传统色彩有一个历史性的认识和理解。色彩设计的再创造也要在作品的艺术性与商业性上寻求一个完美的平衡点。对传统色彩的创新性设计不能仅仅停留在现象的描述上,还必须对其观念内涵和文化历史予以领悟和把握。

传统色彩语言的运用赋予现代设计更鲜明的文化内涵特征,有助于推动现代设计的创新意识,增加历史的文化积淀。传统是现代的源泉和根基,是现代保持个性的必要元素,应向传统学精神,学神韵,学表现方法,创作出具有时代精神的作品。

【参考文献】

[1]姜澄清.中国色彩论[M].兰州: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

[2]曾晓云.中国传统色彩观的传承与发展[J].包装工程,2005(04)

[3]张寒凝,许继峰,吴智慧.“十里红妆”家具色彩文化探析[J].包装工程,2009(10)

[4]曲艳玲.艺术设计视野下中国传统色彩的对比调和与和谐[J].鸡西大学学报,2009(04)

[5]张缨.中国传统色彩的美学探源[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05)

[6]郭鹏.20世纪90年代中国俗艳艺术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0endprint

猜你喜欢
民族创新设计
我们的民族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多元民族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设计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