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静
内容摘要:本文选取我国东部沿海典型的6大城市群为样本,实证研究了我国城市就业结构对城市集聚经济水平的影响。结果显示,就业结构变动能带来一定的城市集聚效应,而且服务业就业结构的变动带来的集聚效应更为强烈,但基础行业就业结构变动带来的集聚效应却不明显。另外,城市规模与集聚水平存在明显的“倒U型”关系,城市行业的资产规模对城市的集聚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城市技术水平对城市集聚的促进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关键词:就业结构 城市 集聚 影响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以长三角城市群为先行区的城市群经济不断调整规划和簇团发展,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较为显著的示范效应。随后,许多区域内城市调整规划,以集聚发展为方向,引导行业簇团发展,城市群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另一方面,由于我国不同区域的区位、产业基础、自然资源等可能存在一定差异,因此不同城市的集聚模式和集聚特征都可能存在差异。当前,城市群的不断发展促进了产业和劳动力不断转移,因而城市的就业结构也发生了一定变化。那么,城市就业结构变动对城市集聚经济的影响又是如何呢?
但是,目前国内理论界在该领域的研究非常少,绝大部分学者将研究重点指向城市集聚水平的测度或者城市集聚的经济效应或空间效应等领域。例如,在城市群空间集聚效应方面,叶玉瑶、张虹鸥(2007)研究了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空间集聚效应以及城市群集聚所带来的对外扩散效应;贾德铮、高汝熹(2012)实证研究了长三角都市圈的空间集聚特征以及城市群集聚带来的扩散效应。为了弥补学术界的这一空洞,本文对先前提出的问题进行初步探讨,为以后进一步拉开研究框架做铺垫。
研究方法
(一)模型构建与变量选取
根据国内外关于城市集聚水平的研究,大部分学者习惯将城市集聚的函数定义为城市规模或者其他集聚经济相关替代要素的函数。国外有较多学者曾将城市集聚经济的函数定义为包含就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和环境等指标共同组成的函数,切希尔、米尔斯(2003)将城市集聚经济的函数设定如下:
(1)
其中,D为常数,LC表示在C城市中的所有生产企业实际拥有的劳动要素总量,NC表示C城市中的人口总量,a为参数,反映地方经济的影响程度,b1、b2都为常系数。
基于国外学者的模型基础,本文采用城市内部规模以上企业相关数据的总和来反映集聚经济指标,其中城市集聚水平的影响因素包括城市内各个主要产业的就业人员比重、城市总体规模等,这样便可以反映城市就业结构和城市规模差异对城市集聚水平的影响。结合前面的城市集聚经济函数,并引入生产函数框架,得到反映城市集聚经济的模型如下:
(2)
其中,下标i表示城市,t表示年份;G为城市集聚水平;A表示城市产业技术水平;N表示城市规模,N2为城市规模的二次项,这样设置的原因在于考察城市规模对城市集聚的影响是否符合“倒U型”规律;K表示资本要素;L表示劳动要素;ε为模型的残差项,ai(i = 1,2,...,5)为系数。考虑到与产出水平有关,本文采用产业集聚程度来反映城市集聚水平,产业集聚程度则采用赫芬达尔指数表示,具体模型如下:
(3)
其中,H表示赫芬达尔指数;Xj表示第j个行业的产出规模;X表示产业市场规模,用城市产业的总产出水平来表示,J为主要行业总数。
由于区域间存在一定的资源要素禀赋差异,因此城市群基础区位也可能对城市集聚性产生影响,为此引入区域虚拟变量dk,当城市i属于城市群k时,则有dk=1,反之则等于零。为了考察就业结构对城市集聚水平的影响,将劳动要素的产出效应分解为多个主要行业劳动要素的分产出效应,于是将式(2)改写为:
(4)
其中,Lijt表示第i个城市第j个行业在t年的劳动要素,αj为对应的系数;βI为虚拟变量对应的系数;J为城市i的行业总数;M为城市群的个数。这里,城市技术水平采用各城市研发与试验经费占城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表示;城市规模采用城市总人口表示;城市资本要素采用城市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表示;城市劳动要素采用城市各行业的从业人员表示,体现了城市的就业结构。
各变量的具体定义如表1所示。
(二)样本选择
本文选取东部沿海地区具有发展活力的6大城市群为样本,包括辽中南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海峡西岸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其中,辽中南城市群以沈阳市、大连市两个城市为中心,囊括抚顺市、鞍山市、本溪市、营口市、丹东市、铁岭市、辽阳市、盘锦市、锦州市和葫芦岛市,共12个城市;京津冀城市群以北京市和天津市为中心,囊括石家庄市、保定市、秦皇岛市、廊坊市、沧州市、承德市、张家口市和唐山市,共10个城市;山东半岛城市群以济南市、青岛市两大城市为中心,囊括烟台市、淄博市、威海市、潍坊市、东营市和日照市,共8个城市;长三角城市群以上海市为中心,囊括南京市、杭州市、宁波市、苏州市、无锡市、镇江市、常州市、南通市、扬州市、泰州市、绍兴市、湖州市、嘉兴市、舟山市和台州市,共16个城市;海峡西岸城市群以福州市、厦门市两大城市为中心,囊括泉州市、漳州市、莆田市、宁德市、南平市、三明市、龙岩市,共9个城市;珠三角城市群以广州市、深圳市两大城市为中心,囊括佛山市、珠海市、东莞市、惠州市、肇庆市、中山市和江门市,共9个城市。
(三)行业分类
按国民经济行业分组,对以上城市各个行业进行分类。在搜集数据时发现,2003年前后我国城市的行业分类发生了变化,为保持一致,本文采用2003-3012年的数据进行分析,行业共分13类,包括:农林牧渔业(AGRI)、采矿业(MINI)、制造业(MANU)、电力燃气及水生产供应业(EGWP)、建筑业(CONS)、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TSPI)、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ITCS)、批发与零售业(WRTR)、住宿与餐饮业(ACCT)、金融业(FINA)、房地产业(REST)、租赁与商务服务业(LBSI)、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SRPS)、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和娱乐业(ECAR)。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