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连锁经营管理体制在金融业的适用

2014-07-31 23:38熊梓竹
商业经济研究 2014年20期
关键词:金融行业标准化

熊梓竹

内容摘要:当前金融行业内的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存在一些弊端,经营体系亟待改革,而连锁经营管理模式对金融行业极具可行性和可借鉴性。银行、证券公司可以从管理机构集约化、管理体系标准化、专业人才培养、改善公司治理结构等诸多方面进行借鉴,来完善现行的金融业经营管理体系。

关键词:连锁经营管理 金融行业 标准化

连锁经营管理模式的理论及优势分析

连锁经营管理是指在流通领域的行业中,若干同业店铺以共同进货或授予特许权等方式联结起来。理论定义为,连锁经营管理是标准化、经营专业化、管理规范化、共享规模效益的一种现代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对于连锁经营管理模式的优势,本文做以下分析和概括:

有利于实现规模经济。一是成本优势。通过集中进货和统一分配,降低中间环节费用。二是销售优势。分店专职于销售,专职化的销售服务人员比非专职化人员更具优势;利用电子计算机进行销售统计、簿记登录、存货盘货等电子化操作,可以有效提高管理效率。三是采购优势。总部集体进货既可以增强议价能力,又可以节约成本。充分利用品牌优势,较高的品牌形象可以促进分店业绩的提升,分店优良的业绩又可以进一步的强化品牌的形象。

McClelland(1962)、Ofter(1973)和Shaw(1989)认为规模效应是零售业得以迅速发展的根本驱动力。Cioni(1989)认为,企业运用连锁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可以通过有效节约采购成本、增强风险抵御能力等多个方面来影响其成本与效益,达到预期目标。

标准化管理的优势,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从决策计划,到柜台服务、职业用语都制定具体的执行方式,整合工作流程,提升企业整体运营效果,为客户提供可靠而稳定的服务,既维护客户利益,又可以强化企业良好的形象。

有利于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通过实现“统一进货、统一配送、统一价格、统一服务、统一广告、统一管理、统一核算”等诸多统一,有利于企业内部门之间相互协调,使得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得以优化配置,有效杜绝了资源浪费现象。

本文旨在通过结合相关理论的分析,汲取和借鉴其中的有益部分来改善金融业的经营管理模式,以更好的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

连锁经营管理模式应用于金融行业的探讨

在理论界,连锁经营管理理论引起了一些国内学者的注意。姜真(2003)对中小企业连锁经营的管理策略进行了论述;赵泉午(2010)对影响零售连锁企业库存的因素做了实证分析,发现区域、业态、经营商品和开展连锁经营对库存周转率存在显著影响;余明南(2003)对当前国际大型连锁零售业的发展趋势做了研究,指出国内零售连锁业存在的问题并提供了相应的建议举措;姜向阳、任佩瑜(2011)利用DEA方法对中国零售连锁上市公司的经营效率进行了分析,认为不少零售连锁企业的经营模式仍然比较粗放;范明(2003)对国有商业银行采用连锁经营管理模式的可行性进行了探讨。限于篇幅,此类文献不再赘述。总的来讲,学者们的研究工作还是为我们基于连锁企业经营管理理论,探讨金融行业的经营管理方式,提供了极好的思路借鉴和有益的研究参考。

本文对金融行业的分析,主要是基于银行和证券两个行业进行展开,从金融行业经营管理模式改革的必要性、金融行业借鉴连锁经营管理模式的可行性以及如何借鉴连锁经营管理模式促进金融行业发展三个方面做出分析。

(一)金融行业经营管理模式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我国金融管理体系的改革一向是在行政主导下展开的,缺乏各自特色。李敏新、袁平、武绘(2005)和陈炳福、张屹巍(2002)等学者曾针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问题做过研究,刘增学(2012)、朱红军(2011)等学者也对证券公司经营管理进行了相关论述。具体来讲,对于金融行业经营模式改革的必要性做如下分析:

1.经营管理理念亟待改善。当前,国内金融行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并没有完全同国际接轨。比如,国内商业银行往往将经营的重点放在存贷的规模上,在这种经营理念下,一方面,容易忽视存贷的效益性和安全性,促成了“超贷”现象的出现,另一方面,企、事业单位容易将贷款的风险注入到银行的经营发展当中。商业银行较高的不良贷款比率(Bad Loan Ratio)现象有力印证了这一点。以2012年温州地区为例,不良贷款额为262.84亿元,较2011年新增175.89亿元,严重的不良贷款率现象引人深省。

2.经营管理体系缺乏标准化和系统性。出于各自利益考虑或某些动机,单个部门所制定的执行标准缺乏针对性;本部门在制定执行标准时,没有和其他部门进行足够的沟通,产生了执行标准之间相互冲突或者重复的情形。这样既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也会降低各部门执行效果。在金融行业中,这方面的案例也并不仅仅局限在证券行业中,从早期“327国债”事件,到南方证券管理不善而垮台,再到中投投资集团投资黑石集团造成巨额亏损和中国平安折戟“富通事件”,都可以从本质上反映出其经营管理体系缺乏系统性和标准化。

3.经营管理体系冗杂问题。这一点在国有商业银行中体现的尤为明显,其分支机构主要是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地级市、县级市(县、区)、乡镇等行政级别逐级设置,形成了总行、一级分行、二级分行、支行、分理处等多个管理层次。这种分级管理模式会有如下弊端:管理层级过多,导致管理成本高和信息交流、反馈渠道不畅;等级观严重,由于各级机构与行政级别挂钩,管理人员相应的成为不同级别的干部,这种行政等级观,与市场经济原则是相背离的;每一管理层需要设立众多的、与上级相对应的内设机构,这样就造成了冗员问题,使得管理效率低下;权限与资源配置不合理问题,信贷、人事、财务等资源配置和授权权限往往不以区域经济发展情况和银行业务增长的潜力为主,而是按照分支机构的层级逐次分配,这种不以市场为导向的做法会导致权限与资源配置不合理现象的产生;按照省、市、区来分配市场,这种人为割裂市场的做法,与当前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化和区域内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不相适应。endprint

(二)金融行业借鉴连锁经营管理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1.连锁经营管理模式适合于具有同质性产品和经营网点众多且分散的服务行业。首先,银行与证券公司的各分行和营业部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没有很大的差异性,业务处理技术也具有通用性,彼此之间的竞争主要取决于服务的质量和速度,这一点极为符合连锁经营模式的要求;其次,不论是商业银行还是证券公司,其突出的特点就是规模庞大,网点众多且分散,这一点同连锁经营模式所要求的经营网点分散且众多的特征相一致。

2.连锁经营管理模式的发展同计算机技术、卫星通讯技术的不断进步是密不可分的,例如,管理信息系统(MIS)、商业智能分析系统(BI)、商业ERP等高新计算机技术和全球卫星通讯系统的出现,就为零售连锁业企业管理者实施科学管理和快速决策提供了现实的可能。周殿昆(2006)等学者也认为,信息技术的出现使得统一化管理具有了可行性。在目前,现代化计算机技术和卫星通讯技术已经普遍应用于金融领域内的各个行业,这为连锁经营管理模式应用于金融行业提供了必要前提。

(三)基于连锁企业经营管理理论改善金融行业经营管理模式

1.经营管理机构集约化,将金字塔型管理结构转变为扁平型管理结构。借鉴连锁经营管理模式,减少冗余的管理层次,建立简明而标准的管理流程,这样既可以降低管理成本,实现规模效益,又可以消除等级观念,提高管理效率。

2.经营管理体系逐步实现标准化(Standardization)、专业化(Sepecializ ation)。连锁企业经营管理理论要求企业根据自己的战略目标,制定出相应的标准化运营程序,这包括从人员招募、职工培训到采购、收货等各个环节。在标准化的营运标准前提之下,任何人在执行程序时,其操作标准都是相同的,避免了由于操作的随意性和模糊性带来的非系统性风险。

此外,改善公司治理结构,是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建立标准化、简明化、专业化的经营管理体系的必要前提之一。目前,我国大型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的大股东基本都是国有法人机构,一些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业利用其控股地位支配了公司董事会和经理层,董事会成为政府行政命令的中介,股东大会在公司治理结构中形同虚设,而且股权的高度集中也会造成“内部人”控制问题。这种中国特色的公司治理结构,阻碍了现代化经营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因此,完善股权结构和董事会结构,建立对管理层的监督约束机制,彻底改变“政企合一”的管理模式,是建立现代化经营管理体系的前提。

3.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连锁经营作为一种现代化的经营方式,其运作模式较传统方式具有难度大、要求严、技术含量高等特征,这就对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管理人员。银行业和证券行业,专业人才的培养是建立现代管理制度的重要环节。以证券行业为例,面对金融全球化趋势下,金融衍生产品、资产证券化、风险投资等新兴业务的兴起,原来的人才结构已经不再满足新兴业务的需求,培养专业的人才也成为企业面临的迫切任务。另外,专业人才的培养,也可以有效遏制违规操作现象的产生,避免财务风险的出现。因此,金融行业必须建立健全人力资源战略,从员工自我培养、员工选拔培训、员工在职培训等各个方面,全方位开展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从而使专业化、标准化、统一化的经营管理模式能够开展和运行。

4.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保证企业经营管理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从连锁经营管理模式在欧美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来看,需要制定出相关法律、法规来保障其可持续发展。以美国为例,在1971年,加利福尼亚州制定了《连锁加盟投资法》,其余各州也紧随其后,陆续制定了类似的法律、法规。1979年,美国联邦政府又制定颁布了企业连锁经营的相关法律、法规。通过法律法规的制定和颁布,有力纠正了连锁经营管理模式发展中的问题和不良倾向,保障了其正常的发展。

经营管理法制化、规范化已成为连锁经营管理的发展趋势之一。目前,我国金融行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存在过多的空白地带。例如,在证券行业中,虽然2006年制定了新的《证券法》,但现行的法律法规仍然没有同证券市场的发展进度保持同步,其余的《证券交易法》、《证券信托法》、《证券信誉平价法》等仍处在较为初级的阶段,证券公司在经营管理方面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无法可依”的现象。随着国内资本市场的迅速发展,创业板和各种新的期货品种的推出,必须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来保障证券行业建立现代化经营管理体系。

结论

连锁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其倡导标准化、集中化、统一化的经营管理方式,在国内外众多服务行业取得了巨大成功,这些行业也不仅局限在零售业、餐饮业等传统行业,也涉及到了房地产业、汽车销售业、租赁业、不动产业、休闲旅游业等诸多行业。

对于银行、证券等金融企业的经营管理体系改革问题的研究,是一个极为庞大的理论课题,本文也仅仅是基于连锁经营管理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做了部分有益探索。银行、证券公司可以从管理机构集约化、管理体系标准化、专业人才培养、改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等方面进行借鉴,构建和完善经营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美)彼德·S·罗斯.商业银行管理[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2.陈炳福,张屹巍.简析当前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存在的几个问题[J].武汉金融,2002(5)

3.范明.国有商业银行采用连锁经营管理模式的探讨[J].上海金融,2003(6)

4.姜向阳,任佩瑜,李允尧等.基于DEA的中国零售连锁企业经营效率比较研究[J].运筹与管理,2011(5)

5.姜真.服务业中小企业连锁经营的策略与管理[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6.李敏新,袁平,武绘.建立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趋势相适应的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机制[J].经济研究参考,2005(93)

7.刘志远.发达国家连锁经营的发展趋势及其启示[J].财经研究,1997(5)

8.刘增学.证券公司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2(2)endprint

猜你喜欢
金融行业标准化
标准化简述
企业标准化管理信息系统
标准化是综合交通运输的保障——解读《交通运输标准化体系》
浅析第三方支付对传统金融业的影响
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的实施对我国上市公司的影响
以标准化引领科技创新
交通运输标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