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计算机专业应用型 人才培养方略探究

2014-07-31 23:01郑利亚
职业·下旬 2014年6期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应用型人才课程改革

郑利亚

摘 要:中职计算机教学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要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为主,因此计算机课程教学模式要进行改革,本文结合教学改革对中职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略进行探讨。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 应用型人才 教学模式 课程改革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信息化的深入,计算机人才的就业范围不断扩大,计算机及其应用正朝着多功能化、行业化、社会化、家庭化的方向发展,计算机的应用已经渗透到现代社会的各个领域,正因为如此,各个学校都开设了计算机专业的相关课程。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面向大中型企业、IT行业、机关、事业单位等领域,能够从事局域网的组建、管理与维护,网络工程项目的设计与施工等工作,是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然而当前很多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却都面对就业难的问题,主要原因是现有的教学模式不能很好地和企业接轨,使得毕业生不能很快地融入企业。对于企业而言,为了保持自身的竞争力,能够在市场经济的氛围下生存,就要求招聘到的员工是有实践能力、可以尽快投入使用的应用型人才。所以学校要培养计算机应用型人才,这是符合市场需求和适应经济发展需求的。

一、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现状及分析

1.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单一

职业学校的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传统“填鸭式”教学方式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师生互动少。教师从上课开始到结束一直在唱独角戏,对学生知识的掌握缺乏了解,时间长了学生就会产生厌学的抵触情绪,对教师讲的内容缺乏思考,被动地接受专业知识,逐渐会造成学生缺乏创新能力和主动学习能力。即使有的学校安排有校内模拟实训、校外顶岗实习等环节,但这些环节在设置时往往缺乏对企业人才需求的了解,对学生缺乏专业技能水平的掌握。传统单一教学模式的弊端多,导致学生毕业后能力不符合企业的用人需求。

2.教材滞后或对新专业知识点的表述不准确,校内计算机技术实训设备落后

如今是信息化时代,即时就能从互联网浏览到与计算机专业有关的新知识、新技能。但教学使用的专业教材知识滞后,有些教材对新的专业知识点把握不准确,理论过多,不能突出职业学校技能教学的特色。更有许多职业学校专业教师信息闭塞,校内计算机实训设备落后,新的专业技能实训不能实现,学生学到的知识过于陈旧,学的知识在毕业后无用武之地。以这种方式培养出的学生,首先教师教授的知识不能与企业的人才需求接轨,其次学生不能将自己学到的知识用到就业岗位中去,不能为更深地学习计算机专业知识打好基础,不能为走上工作岗位接受新的计算机技术做铺垫,这些都影响着计算机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3.中职学生的文化基础差,教师教学缺乏新思路

职业学校的学生在同龄群体中是相对不优秀的,他们普遍文化基础差,对学习热情不高,有的自律性差,有的由于家庭或者社会环境影响养成了不良的生活习惯,再加上有些家长对职业学校有偏见,不关心孩子在学校学习的情况等等,所以中职教师在教学方面不能用高中的教学方式来教学,而应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整合教材,精华教学内容,突出实训教学新思路。如果教师缺乏创新思路,没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加上学生大多自律性差,吸引不了他们主动学习,就培养不出适合社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

二、人才培养模式、方法的改革和创新

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直接体现了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质量的好坏和学生的计算机实践能力是否满足社会的需要,而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好坏,合适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往往能使学生掌握更多知识和专业技能。因此,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该重视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研究。计算机专业教学与实践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实践性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的学生才会适应市场的需要。

1.以企业和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应用型计算机人才

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就业方式的改变,社会需要的是大量计算机应用型的技术人员,企业也需要有一定实践经验的应届毕业生。因此,教育模式要从传统的教师传授为中心转向学生学习为主体。以学生为主体的主要强调“学”,而不是传统的注重“教”,主要体现了教育应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应起到引导、答疑、组织的作用,要让教师从教学的组织领导者转变成为学习过程中的指导者,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过程中的咨询者,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能够主动学习。

另外在选择教材时,应根据学生的知识情况,突出职业学校实践性教学的特色特点,结合企业的人才需求精选教材,要打破统编教材的知识体系,按模块化知识结构整合教材。在实践过程中应该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但并不能只限于学生自己的实践,计算机专业技术教师要参与到企业实践中去,强化熟练技能训练,这样有了亲身体验在教学上才会游刃有余。中职学校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相应的理论知识是为其实践能力而服务的,因此,必须合理地分配理论与实践课时的比例,做到重理论强实践,实践环节在教师授课时应该得到重视。所以学校应走进企业,跟进社会的发展,要以市场为导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的,密切结合社会的发展动态,积极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2.发挥计算机网络的优势实行全方位教学

有效发挥网络教学资源,充分发挥虚拟教室、远程教学、分布式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技术的作用。如开设网上选修课可扩大选修课的覆盖面,学生不但可根据自己的基础和需要进行选修,而且不受时间限制,在校外实习时也可以利用网络完成选修课学习,这样多方面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资源平台,加强课后的教学延伸;将电子教案、各模块习题及答案、模拟试卷及答案、上机实验案例及素材、在线测试和计算机等级考试模拟试题等教学资源建立在网络上,供学生下载自主学习和练习,通过网络优势给不同层次学生提供形式多样的教学资源,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3.注重对学生技能的培养

中职计算机专业教育教学应适应社会需求,应着重对学生进行专业技术培养。但是在打好学生专业基础的前提下,更应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中职计算机学生的能力至少应包含熟练使用常用软件的安装、设置和使用;熟练文字处理、表格处理、图形图像处理;检测和防治计算机的病毒;基本软件常见故障的检测和维修;深入的技能如网站的维护,计算机硬件芯片级维修,网络工程规划、数据库管理等。教师可以通过典型案例让学生掌握这些技能,也可以把公司的项目引进实训课堂,从而更深一步提高学生技能,让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为其就业打下良好基础。

三、课程改革要实用,教学要与企业需求相结合

1.课程改革要专而精,着重于技能实训教学

随着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中职学生的培养要求越来越讲求实用和应用,因此学校对原有课程体系必须进行改革。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就必须要求学生把一项基本的技术学到手。技术要专要精,而且教学计划要先行。由于计算机课程本身的特殊性,计算机的课程大纲要随着计算机课程的发展而不断地修订和完善,以满足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要。在课程体系的指导下,应当优化各门课程知识,舍弃单纯的理论较强的课程,最好能根据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编写校本教材。

2.以就业为导向,合理设置课程,采用有效的课程组织模式

我国现行的课程开发、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明显落后于企业的职业岗位技能发展的需要,而且与人才市场需求严重脱节。我们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生本身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要以企业需求为基本依据,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课程改革。在课程设置上,应密切结合应用的方向选择学习的课程,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应人才市场需求和有专业发展前景的学习资源。采用“大专业、小专门化”的课程组织模式,用本专业职业能力结构中通用部分构筑能力平台,用灵活的模块化课程结构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要确定一套灵活的、符合市场需求的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在科学合理的专业规划和课程设置的前提下,教师通过案例演示、项目教学、任务驱动等方法进行实践性教学可以使教学过程具体化、直观化,以深入浅出的方式生动具体地向学生传授相关知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开展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实践机会

为了增强学生的职业技能,在实践能力的培养上,需要学校加强对计算机应用性专业人才需求量比较大的重点企业、特定企业的合作,与企业共同承担教育任务,开展校企联合培养学生。在企业创建稳定的实习基地,可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专业实习平台,学生在学校学习基础知识,然后到企业和公司实习,这样能够让学生把书本上学到的知识联系到实践当中,更好地掌握所学到的知识,学生也可以结合实习情况分析自己感兴趣的技能、企业的品牌和社会影响力,而且还可以帮助学校培养的毕业生较快地在社会中产生积极影响。

总之,计算机专业是一个实用性很强的专业,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专门人才的需要,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出具备某些职业技能的实用人才。只有不断积极探索,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才能为社会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人才,我们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探索和创新,才能让学生真正掌握计算机的应用技术。

参考文献:

[1]余勇.计算机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文汇,2009(29).

[2]王琦.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J].计算机教育,2007(4).

[3]潘怀.浅谈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J].信息与电脑,2009(9).

(作者单位:郑州市商业贸易高级技工学校)

endprint

猜你喜欢
计算机技术应用型人才课程改革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浅析应用型人才培养下的物理教学改革
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模块化教学研究与实践
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块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