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眼“五度”设计,提高“任务”实效

2014-07-31 08:47李家隆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4年13期
关键词:任务驱动教学任务设计有效性

李家隆

摘要:任务驱动教学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而在采用此法的教学中,任务的设计是关键。本文结合教学中的实例,探讨应如何设计任务,提高任务的有效性。

关键词:任务驱动教学;任务设计;有效性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普遍采用的教学方法之一,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任务能否驱动学生学习习惯的关键是任务设计是否有效。

● 保持温度 激发兴趣

任务设计应从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角度出发,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适应的学习情境。这样不仅使学生有新鲜感,避免感觉上的单调乏味,而且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

例1:趣味数学题──算法。

在漆黑的夜晚,A、B、C、D四人来到一座木桥边,如果不借助手电筒,谁也不敢过桥,但四人只有一只手电筒,而木桥每次最多允许两人同时通过。已知:A、B、C、D四人单独过桥所需的时间分别是1、2、5、8分钟;如果两人同时过桥,则所需要的时间是单独过桥走得较慢的那个人所需的时间。要求:试设计一个方案,使四人全部过桥所用的时间最短。

学生们对此问题饶有兴趣,设计出多个方案,经分析比较,得出过桥的最佳方案与步骤(如图1)。

设计意图:算法的概念比较抽象,直接给出定义学生难以理解。该任务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巧妙引出算法概念。这样处理比单刀直入介绍概念来得更形象和具体,同时得出的最佳方案步骤清晰,为流程图等知识的讲授起到很好的铺垫。

● 注重效度体验新知

效度意味着任务设计不能没有目的、想当然,应从该知识所具有的特殊作用去考虑,设计出与之相吻合的任务。即任务中的问题只能用新知识解决,旧知识无法完成;或者新旧知识都可以解决,但对比旧知识,新知识实现更简便。通过任务让学生去体验该知识、该操作是有用的,即效度。

例2:计算每位选手的最终得分──Excel函数。

学校开展“校园十佳歌手”大奖赛活动,有12位选手进入决赛,请根据决赛评分表(如图2),计算每位选手的最终得分。要求:去掉7位评委中的1个最高分和1个最低分,剩下5位评委得分的和,即为该选手的最终得分。

设计意图:讲授完Excel常用函数后,让学生通过使用旧知公式法计算后发现问题:由于所有选手的最高分、最低分不在相同的两列中,即使使用公式法计算出某位选手的最终得分,也不能利用填充柄快速计算出其他选手的最终得分,只能逐个计算,而且随着人数的增加,工作量也不断增大。进而引出问题解决的有效方法──新知函数(即在单元格I3中输入“=Sum(B3:H3)-Max(B3:H3)-Min(B3:H3)”)。

● 设定梯度分层学习

信息技术教学中,由于学生的学习起点、知识水平、认知能力等的差异,必然会导致接受能力的不同。因此,在任务设计时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多级阶梯任务,满足不同能力学生在前进阶段中的不同需求,一般任务以多数学生操作完成为宜,提高任务供学有余力的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

例3:例2基础上的提高任务——Excel函数。

要求:如果去掉7位评委中的两个最高分和两个最低分,又该如何使用函数计算各位选手的最终得分?

设计意图:由于Excel的函数有很多,不可能逐个讲解,为了满足学有余力学生的求知欲望,设计了提高任务。学生看到该任务,觉得无从下手。教师提示利用关键词,通过Excel帮助来寻找答案。学生经过探究,利用关键词“第2个最大”、“第2个最小”,使用Large和Small函数,在Excel中搜索到答案,并总结出这两个函数与Max、Min函数的区别。当然,任务中的梯度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处理好一般任务和提高任务的衔接,达到逐步螺旋上升,否则就失去了提高的意义。

● 预留深度内化知识

信息技术教学不仅仅教会学生基本操作、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识,还要朝问题解决方向深化,教会学生使用信息技术解决生活中问题的方法与步骤,以及从这些方法、步骤中总结出来的法则与策略。如果任务设计缺乏一定的深度,则不能引导他们积极思考,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当然这里的深度不同于难度,应在学生现有认知范围内,才能较好地实现学生的能力和知识由现有水平向未来发展水平的迁移。

例4:测量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实验──Excel图表。

要求:根据实验数据,制作图表(XY散点图),并添加趋势线和线性公式。

设计意图:由于实验数据来自学生熟悉的物理实验,学生完成图表制作后(如图3),发现线性公式中的0.7276和1.4636与实验结果非常吻合,而且不需要繁琐的计算,很想知道其中的奥秘。教师可启发学生:线性公式中的y就是U,x就是I。学生将物理公式U=E-Ir与经过代换和整理的线性公式U=1.4636-0.7276I对比,得出E=1.4636V,r=0.7276Ω。即在线性公式y=kx+b中,斜率k的绝对值就是电源内阻,而在y轴上的截距b则为电源的电动势。通过增加一定的深度,学生进一步理解图表意义,实现知识到能力的转化。

● 巧置广度创新求异

高质量的任务,应在学生完成任务的同时,能带给他们一些新的启示、方法和规律,学会如何多角度思考问题,这就要求任务设计具有一定的发散作用和辐射效果,即广度。设计的任务既要有“明区”,这是为了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又要有“暗区”,为的是培养学生学会思考如何用不同的方法来获得知识,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品质。

例5:按权展开求和──二进制数转换十进制数。

教师演示一题:(1011)2=1×23+0×22+1×21+1×20=(11)10。

学生动手练习:(11011)2=(?)10。模仿例题,用按权展开求和的方法得出答案为(27)10。

提问:有没有其他更好的方法?并提醒学生,将该数与前一个数比较一下,学生很快发现,原来(11011)2只比 (1011)2多了一个(10000)2,即和数多了一个24=16,因此,答案等于11+16=(27)10。这一设计提示学生学习时一定要瞻前顾后。

给出又一题:(1111111)2=(?)10。学生敏感地将这一题与上一题比较,但很快发现方法不对,转而再用按权展开求和的方法较吃力地得出结果为(127)10。

提问:(1111111)2+(1)2=?学生顿时感到云开雾散,从而得出了(1111111)2=(10000000)2-(1)2=27-20=(127)10的结论。

设计意图:摆脱了简单模仿的低效教学,给学生渗透了在思考问题时不仅要善于求同,更善于存异、积极探索的思想。通过完成任务,学生不仅掌握了基本知识,也培养了他们的发散思维、创新思维。

总之,任务驱动法教学中,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学生和准确把握教材的基础上精心构思,设计出使学生易理解、乐参与、有实效的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掌握知识、技能与方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任务驱动教学。

endprint

摘要:任务驱动教学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而在采用此法的教学中,任务的设计是关键。本文结合教学中的实例,探讨应如何设计任务,提高任务的有效性。

关键词:任务驱动教学;任务设计;有效性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普遍采用的教学方法之一,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任务能否驱动学生学习习惯的关键是任务设计是否有效。

● 保持温度 激发兴趣

任务设计应从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角度出发,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适应的学习情境。这样不仅使学生有新鲜感,避免感觉上的单调乏味,而且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

例1:趣味数学题──算法。

在漆黑的夜晚,A、B、C、D四人来到一座木桥边,如果不借助手电筒,谁也不敢过桥,但四人只有一只手电筒,而木桥每次最多允许两人同时通过。已知:A、B、C、D四人单独过桥所需的时间分别是1、2、5、8分钟;如果两人同时过桥,则所需要的时间是单独过桥走得较慢的那个人所需的时间。要求:试设计一个方案,使四人全部过桥所用的时间最短。

学生们对此问题饶有兴趣,设计出多个方案,经分析比较,得出过桥的最佳方案与步骤(如图1)。

设计意图:算法的概念比较抽象,直接给出定义学生难以理解。该任务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巧妙引出算法概念。这样处理比单刀直入介绍概念来得更形象和具体,同时得出的最佳方案步骤清晰,为流程图等知识的讲授起到很好的铺垫。

● 注重效度体验新知

效度意味着任务设计不能没有目的、想当然,应从该知识所具有的特殊作用去考虑,设计出与之相吻合的任务。即任务中的问题只能用新知识解决,旧知识无法完成;或者新旧知识都可以解决,但对比旧知识,新知识实现更简便。通过任务让学生去体验该知识、该操作是有用的,即效度。

例2:计算每位选手的最终得分──Excel函数。

学校开展“校园十佳歌手”大奖赛活动,有12位选手进入决赛,请根据决赛评分表(如图2),计算每位选手的最终得分。要求:去掉7位评委中的1个最高分和1个最低分,剩下5位评委得分的和,即为该选手的最终得分。

设计意图:讲授完Excel常用函数后,让学生通过使用旧知公式法计算后发现问题:由于所有选手的最高分、最低分不在相同的两列中,即使使用公式法计算出某位选手的最终得分,也不能利用填充柄快速计算出其他选手的最终得分,只能逐个计算,而且随着人数的增加,工作量也不断增大。进而引出问题解决的有效方法──新知函数(即在单元格I3中输入“=Sum(B3:H3)-Max(B3:H3)-Min(B3:H3)”)。

● 设定梯度分层学习

信息技术教学中,由于学生的学习起点、知识水平、认知能力等的差异,必然会导致接受能力的不同。因此,在任务设计时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多级阶梯任务,满足不同能力学生在前进阶段中的不同需求,一般任务以多数学生操作完成为宜,提高任务供学有余力的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

例3:例2基础上的提高任务——Excel函数。

要求:如果去掉7位评委中的两个最高分和两个最低分,又该如何使用函数计算各位选手的最终得分?

设计意图:由于Excel的函数有很多,不可能逐个讲解,为了满足学有余力学生的求知欲望,设计了提高任务。学生看到该任务,觉得无从下手。教师提示利用关键词,通过Excel帮助来寻找答案。学生经过探究,利用关键词“第2个最大”、“第2个最小”,使用Large和Small函数,在Excel中搜索到答案,并总结出这两个函数与Max、Min函数的区别。当然,任务中的梯度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处理好一般任务和提高任务的衔接,达到逐步螺旋上升,否则就失去了提高的意义。

● 预留深度内化知识

信息技术教学不仅仅教会学生基本操作、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识,还要朝问题解决方向深化,教会学生使用信息技术解决生活中问题的方法与步骤,以及从这些方法、步骤中总结出来的法则与策略。如果任务设计缺乏一定的深度,则不能引导他们积极思考,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当然这里的深度不同于难度,应在学生现有认知范围内,才能较好地实现学生的能力和知识由现有水平向未来发展水平的迁移。

例4:测量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实验──Excel图表。

要求:根据实验数据,制作图表(XY散点图),并添加趋势线和线性公式。

设计意图:由于实验数据来自学生熟悉的物理实验,学生完成图表制作后(如图3),发现线性公式中的0.7276和1.4636与实验结果非常吻合,而且不需要繁琐的计算,很想知道其中的奥秘。教师可启发学生:线性公式中的y就是U,x就是I。学生将物理公式U=E-Ir与经过代换和整理的线性公式U=1.4636-0.7276I对比,得出E=1.4636V,r=0.7276Ω。即在线性公式y=kx+b中,斜率k的绝对值就是电源内阻,而在y轴上的截距b则为电源的电动势。通过增加一定的深度,学生进一步理解图表意义,实现知识到能力的转化。

● 巧置广度创新求异

高质量的任务,应在学生完成任务的同时,能带给他们一些新的启示、方法和规律,学会如何多角度思考问题,这就要求任务设计具有一定的发散作用和辐射效果,即广度。设计的任务既要有“明区”,这是为了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又要有“暗区”,为的是培养学生学会思考如何用不同的方法来获得知识,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品质。

例5:按权展开求和──二进制数转换十进制数。

教师演示一题:(1011)2=1×23+0×22+1×21+1×20=(11)10。

学生动手练习:(11011)2=(?)10。模仿例题,用按权展开求和的方法得出答案为(27)10。

提问:有没有其他更好的方法?并提醒学生,将该数与前一个数比较一下,学生很快发现,原来(11011)2只比 (1011)2多了一个(10000)2,即和数多了一个24=16,因此,答案等于11+16=(27)10。这一设计提示学生学习时一定要瞻前顾后。

给出又一题:(1111111)2=(?)10。学生敏感地将这一题与上一题比较,但很快发现方法不对,转而再用按权展开求和的方法较吃力地得出结果为(127)10。

提问:(1111111)2+(1)2=?学生顿时感到云开雾散,从而得出了(1111111)2=(10000000)2-(1)2=27-20=(127)10的结论。

设计意图:摆脱了简单模仿的低效教学,给学生渗透了在思考问题时不仅要善于求同,更善于存异、积极探索的思想。通过完成任务,学生不仅掌握了基本知识,也培养了他们的发散思维、创新思维。

总之,任务驱动法教学中,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学生和准确把握教材的基础上精心构思,设计出使学生易理解、乐参与、有实效的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掌握知识、技能与方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任务驱动教学。

endprint

摘要:任务驱动教学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而在采用此法的教学中,任务的设计是关键。本文结合教学中的实例,探讨应如何设计任务,提高任务的有效性。

关键词:任务驱动教学;任务设计;有效性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普遍采用的教学方法之一,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任务能否驱动学生学习习惯的关键是任务设计是否有效。

● 保持温度 激发兴趣

任务设计应从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角度出发,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适应的学习情境。这样不仅使学生有新鲜感,避免感觉上的单调乏味,而且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点燃他们思维的火花。

例1:趣味数学题──算法。

在漆黑的夜晚,A、B、C、D四人来到一座木桥边,如果不借助手电筒,谁也不敢过桥,但四人只有一只手电筒,而木桥每次最多允许两人同时通过。已知:A、B、C、D四人单独过桥所需的时间分别是1、2、5、8分钟;如果两人同时过桥,则所需要的时间是单独过桥走得较慢的那个人所需的时间。要求:试设计一个方案,使四人全部过桥所用的时间最短。

学生们对此问题饶有兴趣,设计出多个方案,经分析比较,得出过桥的最佳方案与步骤(如图1)。

设计意图:算法的概念比较抽象,直接给出定义学生难以理解。该任务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巧妙引出算法概念。这样处理比单刀直入介绍概念来得更形象和具体,同时得出的最佳方案步骤清晰,为流程图等知识的讲授起到很好的铺垫。

● 注重效度体验新知

效度意味着任务设计不能没有目的、想当然,应从该知识所具有的特殊作用去考虑,设计出与之相吻合的任务。即任务中的问题只能用新知识解决,旧知识无法完成;或者新旧知识都可以解决,但对比旧知识,新知识实现更简便。通过任务让学生去体验该知识、该操作是有用的,即效度。

例2:计算每位选手的最终得分──Excel函数。

学校开展“校园十佳歌手”大奖赛活动,有12位选手进入决赛,请根据决赛评分表(如图2),计算每位选手的最终得分。要求:去掉7位评委中的1个最高分和1个最低分,剩下5位评委得分的和,即为该选手的最终得分。

设计意图:讲授完Excel常用函数后,让学生通过使用旧知公式法计算后发现问题:由于所有选手的最高分、最低分不在相同的两列中,即使使用公式法计算出某位选手的最终得分,也不能利用填充柄快速计算出其他选手的最终得分,只能逐个计算,而且随着人数的增加,工作量也不断增大。进而引出问题解决的有效方法──新知函数(即在单元格I3中输入“=Sum(B3:H3)-Max(B3:H3)-Min(B3:H3)”)。

● 设定梯度分层学习

信息技术教学中,由于学生的学习起点、知识水平、认知能力等的差异,必然会导致接受能力的不同。因此,在任务设计时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多级阶梯任务,满足不同能力学生在前进阶段中的不同需求,一般任务以多数学生操作完成为宜,提高任务供学有余力的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

例3:例2基础上的提高任务——Excel函数。

要求:如果去掉7位评委中的两个最高分和两个最低分,又该如何使用函数计算各位选手的最终得分?

设计意图:由于Excel的函数有很多,不可能逐个讲解,为了满足学有余力学生的求知欲望,设计了提高任务。学生看到该任务,觉得无从下手。教师提示利用关键词,通过Excel帮助来寻找答案。学生经过探究,利用关键词“第2个最大”、“第2个最小”,使用Large和Small函数,在Excel中搜索到答案,并总结出这两个函数与Max、Min函数的区别。当然,任务中的梯度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处理好一般任务和提高任务的衔接,达到逐步螺旋上升,否则就失去了提高的意义。

● 预留深度内化知识

信息技术教学不仅仅教会学生基本操作、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识,还要朝问题解决方向深化,教会学生使用信息技术解决生活中问题的方法与步骤,以及从这些方法、步骤中总结出来的法则与策略。如果任务设计缺乏一定的深度,则不能引导他们积极思考,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当然这里的深度不同于难度,应在学生现有认知范围内,才能较好地实现学生的能力和知识由现有水平向未来发展水平的迁移。

例4:测量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实验──Excel图表。

要求:根据实验数据,制作图表(XY散点图),并添加趋势线和线性公式。

设计意图:由于实验数据来自学生熟悉的物理实验,学生完成图表制作后(如图3),发现线性公式中的0.7276和1.4636与实验结果非常吻合,而且不需要繁琐的计算,很想知道其中的奥秘。教师可启发学生:线性公式中的y就是U,x就是I。学生将物理公式U=E-Ir与经过代换和整理的线性公式U=1.4636-0.7276I对比,得出E=1.4636V,r=0.7276Ω。即在线性公式y=kx+b中,斜率k的绝对值就是电源内阻,而在y轴上的截距b则为电源的电动势。通过增加一定的深度,学生进一步理解图表意义,实现知识到能力的转化。

● 巧置广度创新求异

高质量的任务,应在学生完成任务的同时,能带给他们一些新的启示、方法和规律,学会如何多角度思考问题,这就要求任务设计具有一定的发散作用和辐射效果,即广度。设计的任务既要有“明区”,这是为了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又要有“暗区”,为的是培养学生学会思考如何用不同的方法来获得知识,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品质。

例5:按权展开求和──二进制数转换十进制数。

教师演示一题:(1011)2=1×23+0×22+1×21+1×20=(11)10。

学生动手练习:(11011)2=(?)10。模仿例题,用按权展开求和的方法得出答案为(27)10。

提问:有没有其他更好的方法?并提醒学生,将该数与前一个数比较一下,学生很快发现,原来(11011)2只比 (1011)2多了一个(10000)2,即和数多了一个24=16,因此,答案等于11+16=(27)10。这一设计提示学生学习时一定要瞻前顾后。

给出又一题:(1111111)2=(?)10。学生敏感地将这一题与上一题比较,但很快发现方法不对,转而再用按权展开求和的方法较吃力地得出结果为(127)10。

提问:(1111111)2+(1)2=?学生顿时感到云开雾散,从而得出了(1111111)2=(10000000)2-(1)2=27-20=(127)10的结论。

设计意图:摆脱了简单模仿的低效教学,给学生渗透了在思考问题时不仅要善于求同,更善于存异、积极探索的思想。通过完成任务,学生不仅掌握了基本知识,也培养了他们的发散思维、创新思维。

总之,任务驱动法教学中,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学生和准确把握教材的基础上精心构思,设计出使学生易理解、乐参与、有实效的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掌握知识、技能与方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任务驱动教学。

endprint

猜你喜欢
任务驱动教学任务设计有效性
班级家长会有效性的探究
思辨性阅读不能忽视“小心求证”——关于论据的有效性探讨
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研究
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研究
任务驱动教学在中职课堂的探讨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提高高中计算机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靠近“最近发展区”,增强教学有效性
新课改背景下的历史教学任务型学习研究
浅谈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计算机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