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信息化发展的新思考

2014-07-31 15:10全疆发
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 2014年5期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

全疆发

摘 要:信息化社会的到来,是人类的价值取向、思维与行为方式转变的机遇。教育信息化应该是通过信息化技术引领教育观念、内容与资源、方法与技术、评价与管理的改革,促进办学模式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未来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应该关注四个转变:即从重视“物”转向重视“人”、从重视“方法”转向重视“课程”、从重视“管理”转向重视“服务”、从重视“技术”转向重视“文化”,这四种转变有利于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关注人;关注课程;关注服务;关注文化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09-0049-03

一、引言

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对人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法国学者雅克·埃里尔认为,生活在技术社会的人首先要适应新技术,适应技术社会;在这种适应过程中,人们获得了新的技术化的思维方式,乃至生活方式与价值取向。

华南师大李克东教授认为: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和教学领域的各个方面,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指导下,积极运用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培养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创新人才,加速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过程。这一观点得到学术界的普遍认同。

华东师大学者祝智庭认为,教育信息化的数字化、多媒化、网络化、智能化特点,在教育的应用与实践中,可以实现资源的全球共享与环境虚拟、超时空的自动化管理、教学与学习的自主与个性化、教学与学习活动的协作。这些都意味着学校教学与管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脱离物理空间与时间上的限制。

笔者认为:学校的信息化是指以互联网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实现从环境、资源到教育教学与活动的全部数字化;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构建一个与之平行数字化时空,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丰富学习方式与內容,创新办学模式与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传统校园的功能与效率,培养适合时代发展的创新型人才的过程。

二、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与思考

1.美、英、日、印四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美国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1998年,美国联邦教育部发布的教育技术发展计划的标题是“电子学习——在所有孩子的指尖上构建世界课堂”。2012年,美国教育技术办公室发布了名为《变革美国教育?技术推动的学习》的国家教育技术计划,明确提出21世纪的学习模式是“借助技术为学习者提供有趣的强有力的个性化学习体验”;“借助技术釆用联合教学的模式来强化教师的教学能”;“借助技术优势,控制学习成本,改善学习效果”。目前,以“常青藤”高校为代表的大学大都构建了网络课程,通过网上的学习、辅导、讨论、交流、考试合格后可以获得相应的学分。不少中小学也不遗余力地构建自己的网络课程。概言之,美国教育界借助数字化技术的支持,构建学习者、教师之间跨时空的教学过程,仍然是领先于世界。

英国在教育信息化发展上也不甘落后。2008年,英国教育传播与技术署发动了“下一代学习运动”。其核心是通过信息技术促进下一代提高学习成效,从而确保英国教育在全球的竞争力。英国大力推进网络远程教育,由剑桥大学等12所名校组成的英国网上大学2003年春季开始互联网教育课程,面向全球招生。2001年赫尔大学语言中心通过“魔林”开发的为期七周的远程语言学习中心,为学生提供了英语、拉丁语、日语等课程。其中小学注重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凸显面向学习者的价值取向,立足于学生的全方位发展等值得我们借鉴。

日本政府文部省于2010年10月29日发布了《教育信息化指南》,从推进学校行政信息化、信息教育体系的推进与构建、教学科目指导中的ct使用等九个方面入手力图“振兴教育”。日本重视数字化教材的开发,大力推进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强调信息技术教育要培养学生灵活运用信息的实践能力、科学理解信息的能力、积极参与信息化社会的态度。其从e-japan战略迈向u-japan战略雄心不小,力图建立一个“无处不在”(ubiquitous)信息化社会。

作为人口大国、软件技术强国的印度在教育信息化发展上也毫不逊色。其政府于1998年就提出了“信息技术超级大国”的战略目标,通过银行低利率贷款、分期付款的方式帮助学校、师生购买计算机,为各级学校提供信息技术课程并进行教师培训,并建立全国高速网络中枢,将全国6万所高中联网起来,运用数字化技术推进远程教育。

2.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我国经济较发达地区也较早推进教育信息化。上海市基础教育信息化走在全国前列,2002年底实现了“校校通”,并相继启动了“Intel”教师培训、中小学特色网站建设。2004年在“校校通”的基础上推动了“管理通”、“培训通”、“教学通”、“社区通”建设,加强了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不断完善以“电子教材”为代表的数字化资源建设,在基础教育信息化指标体系的建构方面也领先国内。

北京、江苏、浙江、广东的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也不甘落后,在硬件投入、师资培训、资源库建设方面都下大力气。如北京市在2002年就启动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改革实践。江苏、浙江、广东也从各自实际出发,分步推进;广东的深圳、佛山、东莞等经济较发达地区较早建立了教育城域网。但总体而言,国内仍存在区域内差异大、投入缺口大、领导和教师认识不到位、信息素养待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研究与实践待深入等问题。

国内在信息技术应用与实践研究做得最早、影响最大的是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领衔的学科“四结合”。该项课题始于1996年,从语文“四结合”开始,走向中小学的所有学科,覆盖全国各省市千余所中小学,成绩斐然!培养了一大批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方面的优秀教师。其次是华南师范大学李克东教授领衔的“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学设计的实验研究”,始于1997年,侧重于网络教学的实验研究,覆盖上千所中小学,影响深远。这两位教授领衔的课题都具有立足一线学校、依靠一线中小学教师、面向数百万计中小学生,将理论探索与实践应用相融合等特点。他们是国内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的真正开拓者。遗罕的是, 随着两位教授的退休及年岁渐高, 中小学信息化教育的研究与实践的领军人物似在减少, 氛围也有淡化的迹象。

国内外教育信息化蓬勃发展的同时,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有待我们进一步去探索与研究。譬如,国外的研究因为语言障碍未能及时传播影响到国内。又譬如,国内不少名中学的网络学校仍然局限于“应试”的市场需要,真正服务于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不多。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研究比较局限于课堂的教学设计,信息技术对于丰富办学功能与人才培养途径方面研究不多;基于实验课、实验班的案例研究多,但基于教学常态、减轻过重学业负担并提升教学质量与学生素养的研究少,如何应用于教学研究较多对德育的应用研究更少。再如,高校研究多集中宏观层面的理论研究,而中小学教师更多集中于具体操作方法的实践研究,两者往往不能有机融合,因而不易形成广泛推广的模式。既便发表不少冠以“模式”的论文,实际上也基本在方法层面。又譬如,学校管理方面的软件开发成果与应用不少,但数字化管理中如何降低成本,提高服务效益研究不多。

3.未来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思考

2010年7月,国务院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2年3月, 教育部公布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从政府层面的两个规划来看,己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的革命性影响”,教育的信息化是“国力竞争和创新人才成长,建立人力资源强国”的需要。并拟定、指明了几个发展方向与重点,一是完善信息化教育的基础设施,二是强调用信息化引领教育观念、内容与资源、方法与工具、评价与管理的改革,三是通过信息化促进办学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依笔者看来,我国大部分学校及教育行政部门第一点投入最大,也有成效;第二点也在积极推进,出了不少经验与成果,但能广泛推广的成果却不多;第三点更多地体现在理论文章中,实践探索的极少。因此,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是教育信息化发展中值得高度关注的问题。

endprint

(1)从重视“物”转向重视“人”。客观而言,无论是政府,还是学校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的硬件设备投入是高度重视的。个别前卫的学校甚至己做到教师人手一台、学生上课人手一台iPad,这些投入的成效是显而易见的。然而,在信息化的社会环境中“人”特别是学生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心理世界的变化却是更加隐性、深刻的,也是对教育教学模式与人才培养模式影响最大的,更是教育改革中难度大、见效慢的。应该讲,无论是理论界还是一线管理层及教师,过去虽有关注但研究探索的力度仍不够。因此,基于信息化环境的德育改革、课程与教学改革鲜见眼前一亮的经验与成果。换句话说,技术是为人服务的;重视信息化环境对人(师生)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心理、人格、人才标准及人才培养模式等影响的研究,是真正的以人为本,是未来信息化促进教育改革的突破口。

(2)从重视“方法”转向重视“课程”。从相关报刊发表的论文及报道来看,基于实验校、实验班、实验课等尝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经验与成果不少,特别是关于运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方法的改革,建构新的教学模式的比较多。但是,像美国、英国的一些知名大学及中学,借助信息化技术构建网络课程,构建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的跨时空的新型教学过程,实现网上学习的学分认定等做法应该是发展方向。国内可能因为观念或技术的原因,类似做法不多见。笔者认为,信息化对教育的最大冲击或者说带来的最大优势,就是让课程可以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而不是局限于学校、教材、课室与上课。当然,这里所指的课程,有“学习进程”的意味,泛指学校为实现教育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方法及其进程的总和。信息化环境的未来学校,课程应该不局限于教材或教师所授,应该不是既定、静态、外在于学习者的。可以预见,基于学习者与信息化社会、过程与内容相融合、动态生成的、学习者自主及个性化的网络课程;特别是个性化的小本课程,或者个性化的国家课程,可以让学习者网上注册、学习、互动、考试,获得学分甚至学历,实现超越时空的个性化学习。

(3)从重视“管理”转向重视“服务”。目前,财力充足的教育行政部门与各级各类学校,基本都拥有各种用于行政、教育教学管理的软件,初步实现了超越时空、便捷高效的网络管理。最典型的莫过于高考的网上报名、网络阅卷与查分、网上填报志愿与录取等。应该讲,类似信息化应用中,“管理”的成份多一些,“服务”的含量少一些。如何构建立于服务于学生乃至全社会(类似于报名与注册、学习与考试、申请与审批),更加开放灵活,更加简捷高效,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促进教育公平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是未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进步与公平,促进政府及学校职能转变,促进社会进步与民主的关键所在。这对于区域、城乡发展不平衡,政府职能部门服务意识弱的中国显得尤为重要。

(4)从重视“技术”转向重视“文化”。教育信息化通常会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重视硬件投入,基础设施,关注“物”的建设。第二阶段是重视技术应用,方法创新,关注“技”的运用,这一过程本身也伴随着观念的转变。第三阶段应该更加重视的是“观念”的革新与新“文化”的形成,直至教师与学生这一对教与学过程中的两个主体,在教育与人才培养上的价值取向、思维与行为方式上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传统学校文化与信息化环境融合形成了一种新型学校文化,才能培养出适应及引领未来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化促进了教育的现代化。应该讲,国内较发达地区的教育信息化正经历着第二阶段,正走向第三阶段,任重道远但前途光明。

三、结束语

所有的技术都是人类创造的。所有的技术都应该是为人类服务的,信息技术也不例外。教育的过程主要体现在课程之中,教育信息化必须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之路。人才的培养本质上是文化的传递,所以传统学校文化与信息化的融合产生新的学校文化才是真正意义的教育信息化。

参考文献:(编者略)

(编辑:王晓明)

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育信息化
拒绝“花哨”,重拾“得体”
信息化教育在高职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作用
信息技术与教学难以深度融合的成因及解决途径探析
创新信息技术支撑教学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