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静怡
摘 要 作文一直是令语文老师头疼的问题,虽然很多老师不断改革,但起色不大。本文以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为指导,结合作者的教学经验,从积累材料、真实性、创造性和修改等方面探讨作文教学的做法。指出只要学生运用亲历的素材,加以合理的想象和创造,选择熟悉的表达方式,自由记事、写人、抒情、议论,就能写出好文章。
关键词 新课标 语文 作文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Wear Old Shoes and Walk a New Path
——Writing Teaching in the New Vision of New Curriculum
QI Jingyi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Sciences, Lijiang Teachers College, Lijiang, Yunnan 674100)
Abstract Writing has always been to make language teacher headache, although many teachers continue to reform, but has not improved much. In this paper, edition 2011 "compulsory language curriculum standards" as a guide, combined with the author's teaching experience, to explore the practice of teaching writing from the accumulation of materials, authenticity, creativity and modify other aspects. Pointed out that as long as the students witnessed the use of the material, to be reasonable to imagine and create, choose a familiar expression, freedom of the notebook, writing people, lyrical, argumentative, you can write a good essay.
Key words new curriculum; language; composition
一谈作文,学生害怕,老师头疼。因为写作理论、技巧讲得太多,名家范文讲得太神,结果却是:学生被作文给吓着了。每逢作文课,学生就开始搜肠刮肚,东拼西凑。长期以来形成了作文教学的弊端:内容泛化,情感淡化,形式僵化,语言刻板化,一言以蔽之:“死”。作文教学成为难题,正如张志公先生说:“语文教学在普通教育工作中恐怕算得上一个‘老大难。而作文教学是‘老大难的‘老大难。”这个难题的解决,首先得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写作就是要把我自己心里想要说的话用文字清楚地表达出来,它与我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极为密切的关系,是人事来往、交流思想感情的一种重要方式。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的话说就是:“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如何使“表达和交流”顺畅自然呢?
1 积累材料——为炊存米
先讲一个笑话:从前有个秀才,有一天伏案写作,因为做不出,皱起眉头唉声叹气,很是痛苦。他的妻子在旁边笑他说:“看你做文章,比我们女人生产还苦!”秀才答:“这当然!你们女人生产是肚子里先有东西,这不算苦。我做文章,是要从空的肚子里叫它生产出来,那才真是苦啊!”
所以,写文章要“胸中有丘壑”,先积累素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写作素材这把“米”,作文这顿“饭”怎么做?因此,写好文章首先要解决“米”的问题,让学生找“米”、存“米”。
1.1 观察生活、体验生活
课标中要求“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的能力”,让学生“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学生往往是比较懒散的,不愿意去观察、动脑思考,他们的生活就是“家——学校——学习”的简单重复,枯燥乏味。每天所见,除了父母、老师、同学和书本外而无其他,这些又是熟得不能再熟了,有什么好观察的?其实,我们的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我们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写作欲望。教师要引导学生换个角度、换种心态去观察生活,从多个侧面去体验生活,并把自己生活学习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甚至吃的、住的、穿的、玩的、做的都可以用卡片、日记等记下来,建立自己的写作材料“仓库”。教师也可以多组织一些活动,如:课前三分钟演讲、写前讨论、焦点辩论、调查访问等,来丰富他们的生活经历,唤醒他们对生活的感受、体验。
1.2 广于阅读、勤于积累
我们有些学生很迷信写作秘诀技巧,而忽视阅读。古人说:“文无定法。”巴金老人说过:“最大的技巧是无技巧。”写文章“不存在某种特别灵验,包医百‘病的秘方式技巧”,“只能是随物(对象)赋形(形式),因人(各具个性的作者)而异(各不相同的表达方式)。”因而,不要相信文章的作法之谈,让学生读作品,自然而然就知道如何写了。“劳于读书,逸于作文”嘛。读书可能是比较辛苦的,但读书多了,写起文章来就会得心应手,不会像那个秀才似的腹中空空,冥思苦想不得其果。
阅读面要广泛,中外古今、天文地理、历史政治、科学技术等等,各方面的知识都要涉猎,自己有感想就要记录下来,并把获得的这些信息资料进行加工整理,分类汇编,存入“米仓”,以便写作时提取。这样才能“仓”中有“粮”心不慌。
2 真话实情——文之生命
课标中要求学生“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并且抵制抄袭行为。”而实际上,学生作文大都脱离自我需要,脱离内心真实的感受。或文不达意,或头头是道的假话、空话、套话,语言不是负载自己真实思想情感的载体,而成了蒙蔽自己、覆盖自己的一层帷幕,这实在是写作教学的悲哀。
有例为证:武汉大学的一名学生写了一篇感人至深的母爱文章。大意是:他母亲是疯子,生下他后,奶奶怕沾上疯气,把母亲赶走了。可是疯妈却经常偷回来看他,还冒雨跑到学校去找他,并把欺负他的同学扔进池塘,为此,挨了一顿揍。最后,因为给他摘野果子吃从悬崖上掉下去摔死了。
文章的确感人至深,无独有偶,一本中学生读物上也有一篇写疯母亲的文章,情节跟他的基本相似,只是其中的主人公由“他”变成了“她”,这很难说是巧合。这种情况在实际教学中比比皆是,要么胡编乱造,要么照搬范文,总写不出自己的认识和感想。
叶圣陶先生曾反复呼吁:“我们作文,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要让学生主宰自己的心,这是作为教学的根本,告诉学生作文就是说话,就是“吾手书吾口,吾口言吾心。”“用笔来说话,用明白晓畅的语言写自己熟悉的事情和真实的思想感情。”写真话实事的作文,学生自然地就抒发自己的真情,而不会再抒一些假、大、空的矫情。其实,文章原是发表思想感情的东西,这思想感情当然是自己的。“照理,无论谁,只要不是白痴,肚子里必有思想感情绝不会是全然空虚的。”每个人都有喜怒哀乐,“情动于中而行于言。”只要将这感情流诸笔端,就是好文章。
“真”是作文的生命,只有“真”,才会“善”和“美”;“情”是作文的灵魂,只有“情”,才会感染人,打动人。“只要忠于自己的生活和心灵,任何陈旧的作文题目都可以写出好文章,因为任何人的生活和心灵都是独一无二的。”
3 创新求异——飞出牢笼
课标指出要求写作时需“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体现在写作教学中就是:“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自由、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
“创造性是人的主体性的最高体现,是现代人类个性品质的核心和灵魂,是个性中最富有活力的因素。”今天的青少年,思想本来非常活跃敏捷,可是一到作文便头脑迟钝、文思枯竭,不大有条理,干巴无味。这除了因为有的学生写作态度不端正,思想懒惰,对千姿百态的现实生活熟视无睹、不愿观察,而习惯于人云亦云照搬照抄;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相当一部分学生借鉴课文或范文的写法却不能突破或超越课文、范文,打破规矩、公式,因而总是依葫芦画瓢地写出一些“仿制品”,用“自己的嗓子唱别人的歌”。这样写出来的作文无论思想、感情,还是艺术的个性均丧失殆尽,千篇一律,毫无特色。于是,学会创造,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就成为作文教育家一贯的主张。
写作中的创造性,主要指立意、题材、语言三方面标新立异。
立意新,是在忠于生活和自己心灵的基础上,勇于冲破陈旧的思维模式,写出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和对客观世界的独特认识。
有一个故事:一个学生参加了“创新作文”讲习班,听老师讲“创新作文”。老师就讲了个“龟兔赛跑”,然后让大家接着往下编故事,他没编。问他为什么?他说:“没办法再赛下去了。只要兔子不在半路睡大觉,乌龟永远得不了第一。要赛只有两个办法:第一,兔子和兔子赛,乌龟和乌龟赛。第二,龟兔竞走。因为乌龟不是在跑,一直都是在走,而兔子一直在跑。一个走,一个跑,当然兔子占便宜了,来个龟兔竞走。竞走比赛,小龟绝不会犯规,因为它爬动时从来不四脚腾空。兔子就难了,兔子生来只会蹦蹦跳跳,竞走嘛,蹦和跳都会犯规。所以,要公平合理——龟和兔已经赛了跑,第二回龟和兔就应该比竞走,比赛竞走,兔子未必能赢……”
故事中的小学生敢于冲破旧框框,提出了与众不同的想法,既不寻求现成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原理,又严格地根据客观标准分析事物,不受别人的影响和暗示,能独立自主地寻求和研究问题的新途径、新真实。教师要鼓励学生的这种想法。
题材新,就是引导学生留心生活,善于捕捉生活中普通但又反映社会本质或生活意义的素材。
长期以来作文过程的误区是:以为只有“感人肺腑”的、“终身难忘”的、“惊天动地”的、“曲折惊险”的“大事”,才能够进入我们的作文。因此,学生的作文中无外乎“捡钱包”、“扶盲人过马路”、“帮小朋友找妈妈”等等。我在一次考试阅卷中就发现一百二十份试卷中就有三十几份雷同,写的都是自己幼年丧母,父亲如何既当爹又当妈拉扯自己,凄凄惨惨。难道除了这些催人泪下的悲痛事件,学生就真写不出作文吗?
其实。所谓新颖的题材并不是惊心动魄的重大场面或胡编乱造的离奇故事,只要忠实于自己的生活,笔下的题材就很难与别人雷同。因为每个人的生活感受、情感经历、观点看法都是富有个性的,每个人的心灵空间都是独一无二的世界。
语言新,就是摈弃作文中公式化的描写、雷同的形容、陈旧的比喻,代之以朴实、新鲜、富有生活气息的语言。
有一篇报道:“一篇六百字左右的小学生作文,竟用了七十二个‘死了,如‘热死了、‘烦死了、……整篇文章都是单调的词语,这不禁令人想问问:‘这七十二个死了是从哪里来的?”还有一位新式文学青年写了一首题为《对白云的赞美》的诗,诗中无非是很、十分、非常、极其、特别几个词的重复。我们的语言还不至于除了“死了”、“非常”、“十分”而外便无其它了吧?
语言的创新并不在于多么华丽、多么隐晦,只要清新、纯朴,折射出生活的气息就是新鲜的。创造性写作,作为教师来讲,最关键的是要鼓励学生“让思绪冲破牢笼”,飞向广阔的原野;对学生来讲,最重要的是善于感受生活,勇于展示个性。
4 精心修改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课标对不同的阶段提出了不同的修改要求,但都包括“自己修改”、“互相修改”。
通常,批改作文是老师“一人承包制”,工作量大,效果不佳,为什么?作文是学生写的,他们才是主人,老师包办代替是无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修改本来就是写作(下转第246页)(上接第144页)者写作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而这一环节却被水平比学生高得多的老师替代了,学生对自己的文章到底有什么毛病一无所知。把自主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修改,但并非把作文发给学生后老师撒手不管了,这是学生与学生合作,学生与老师合作,学生独立操作的有步骤的过程。
第一步,学生自改。写完文章后,学生就自己能修改的内容进行修改。
第二步,小组互改。五人一小组,一名组长负责,每人一本,按老师的要求修改并写出评注,签名。小组内交流,选出优秀篇目或优美词句在班内交流。
第三步,教师批阅。对学生已经修改过的文章教师还要再批,并且还要批学生的评语。
第四步,学生自改。学生对经同学和教师批阅过的自己的文章,按照批阅中指出的不足再进行修改、完善。
这种从自改出发又回到自改的过程不是简单的重复过程,而是螺旋式的上升,它促使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精心构思,字斟句酌。养成对每次作文总结、反思的习惯,使他们在每一次作文中都获益匪浅。
写作教学之所以是个“老大难”问题,跟教师的思想观念、引导方法有很大关系。学生作文“无话可说而硬要说自然是苦事。如果把作文看成一件极其平常的事,跟每天都要说许多简短的话,还要说些长句的话同样平常,那就不会无话可说了。”其实,“文章是丰富多彩、复杂多变的大千世界和更加广阔、深邃的人的精神世界的反映和表现。”文章就是生活,文章就是思想。生活是五彩斑斓、千姿百态的;思想也是因人而异、各有千秋的。只要告诉学生作文其实就是用手中的笔如实的描绘我们的生活,记录我们的思想,“自由表达、有个性的表达、有创意的表达”,这样就会下笔千言、得心应手了。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 李镇西.从批判走向建设——语文教育手记.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1990.
[3] 孙琴安.名家谈写作.远方出版社,2004.
[4] 曹明海,潘庆玉.语文教育思想论.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2.
[5] 田瑞云,刘永慧.语文教育行为论.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2.1.
[6] 庄静肃,王芳智,高玲.语文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