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迅
【摘 要】探究学习是新课标提出的教育理念,对当前中学生物探究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当前中学生物探究教学的几点策略和应注意的问题,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和逻辑思维能力,结合教学实践,对中学生物实验教学进行一些探讨。
【关键词】中学生物;教学理念;实践活动
一、精讲巧练,解决好教与学的矛盾
课本是教學之本,学生知识大部分来源于课本。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面向全体学生提出明确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有针对性地阅读,寻找答案,培养其自学能力。但教师的讲授时间也相应缩短,教学任务难于完成,这与学生自学的时间的矛盾也就更加突出。这一矛盾解决不好,课堂自学的指导也就无法开展。
二、树立生物新课标教学理念
(1)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生物科学素养反映了一个人对生物学领域中核心基础内容掌握的情况。根据中学生物课程的任务,这个基础也就应该成为中学生物课程的核心内容和基本要求。
(2)面向全体学生。这一课程理念是针对当前中学生物教育存在的“过分关注精英学生”的问题而提出来的。与义务教育阶段“面向全体学生”强调共同的基本要求相比,中学更强调每个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
(3)倡导探究性学习。通过探究性学习活动,激发学生从事物或现象中产生问题。驱动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收集证据、提出和求证假设等建构知识的活动,并通过交流、辩论,使学生进一步扩展自己对知识的理解。
(4)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新课标注重使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并能运用生物学的原理和方法参与公众事务的讨论或做出相关的个人决策;同时注意帮助学生了解相关的职业和学习方向,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和步入社会做准备。
三、加强实践活动,强化实验教学
实验、练习、课外活动等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生物学教学要重视实验,尤其是设计实验,让学生有更多机会动手操作,在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形成技能的同时,培养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教学中,感性认识是重要的,观察、实验是搜集科学事实,获得感情体验的基本途径,也是形成、发展和检验生物科学原理的实验基础。感性认识的强弱关键在于学生感知过程中是否处于积极思维状态。
四、做好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技巧
提问是可操作、演示、评价、把握的一项课堂教学技能,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提问的方式与方法,把握好这个“度”,要恰到好处。下面就提问技能实施的要点谈几个方面:
(1)提问设置要“巧妙”。课堂提问的设置要从知识的重难点处;学生易混淆、易忽略而又与理解知识点密切相关处;“铺路架桥”处;触发学生联想,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处入手。
(2)提问要激发兴趣,启发思维。提问要使学生产生质疑、解疑的思维过程,以达到提高思维的能力。提问的语言要有启发性,例如“叶绿体有哪些适应于进行光合作用的特点?”或问“叶绿体为什么能顺利地完成光合作用而其他细胞体却不能?”教师还可以再提问解疑的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要给学生思考时间,提问后的停顿便于学生思考;学生答问后再稍停数秒,又可引出该生或他人更确切的补充。
(4)思维要敏捷。教师在课堂上应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对学生的回答应迅速准确地判断对错与否,尤其要分析错误答案错在哪里、为什么会错,从而做出明确的反应,或肯定、或否定、或点拨、或追问。恰当的反应可强化提问效果。教师还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设计灵活多样的问题。
五、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如今课堂教学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把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转变为教师引导下的学生独立探索、质疑问题、研讨交流的自主学习,这是我国当前教育改革的主旋律。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呢?
(1)创设情境。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材的特点找准知识切入点,精心设计问题,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恰当的情境,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2)设计问题。能否设计好的问题是教学设计中的关键,它是支撑和激励学生学习的源泉,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切入点,是师生相互交流的桥梁,也是学生实现创新的条件。
(3)自主探索、尝试解决。这一过程是学生主动构建、积极参与的过程,是他们真正学会积极思维的过程,也是其个性心理品质得到磨砺的过程。为了使学生真正地解决问题,教师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创设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教材上学生能看懂的内容让学生自学、做到不讲和少讲;鼓励学生质疑、争辩和发表个人见解,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进行独立探索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
参考文献:
[1]闫蓓蓓.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探究实验——在生物实验教学中培养创造力.《中学教学参考》,2014(2)
[2]於中平.中学生物理综合能力的培养.《理科考试研究:初中版》,2014(1)
[3]毛加宁,康琳,吴忆平.中学生物实验课堂教学模式优化建构的探索与实践.《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