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燕飞
很多时候,教师总是牵着学生的手走自己规划好的路,以为这样才能培养出人才。其实,孟子早就说过: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不能因为自己过多的指导而使学生的创造力丧失。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能成为弄潮儿的无不是在教学中充分注重挖掘学生潜力的教师,他们始终把学生当作教学的主体,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正如第斯多惠所说:“教学艺术不在于教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抓住时机,诱发学生进行探究思考,促使学生思路开阔、情绪高涨,就可以使课堂“活”起来。但是,时机是稍纵即逝的,把握时机考验教师的教学机智。随着教学经验的逐步累积和对文本研读的进一步加深,教师对课堂教学有充分的预设后,这样时机还是能够把握的。教师把握住各种时机就能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激烈辩论、大胆质疑、尝试成功的平台。
一、把握学生失败的时机
在课堂教学中,初中生举手发言比小学生要少了很多,是什么原因使原本踊跃发言的孩子沉默寡言了呢?是失败,屡次失败让他们欲言又止。
在教学《再别康桥》时,笔者提问:“诗歌的第六节饱含着诗人怎样的情感?应该怎样朗读?”一个坐在前排的男生高高地举起右手(因为当时是一节重要的公开课,据我对这位同学的了解,估计他的回答不会很好,但犹豫中还是让他回答),他回答:“我认为这一节写出了诗人的哀愁,他很舍不得离开康桥,显得缠缠绵绵。” 随即朗读第六节,但是语调高昂,声音响亮,与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完全相反。同学们都看着他,他看了看老师,惭愧地低下了头。笔者说:“嗯,说得很好,哀愁、缠缠绵绵,可是老师发现你的朗读与品析不对应,没有读出哀愁和缠缠绵绵来,你再试试?”他抬起头来,有点迟疑,笔者向他微笑着点点头,示意他重新朗读。该生再次朗读,语调舒缓、低沉,尤其是“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读得精彩,令人回味无穷。同学们为他热烈鼓掌,一下子把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
可能是公开课的原因,起初学生没有放得开,所以当时课堂气氛不太活跃。可是就在这位同学第一次朗读失败时,教师抓住时机点拨、诱导,给他重新尝试的机会,才使学生重拾信心,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从而带动其他学生更踊跃、大胆地发言,使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该生的朗读成为该课的一个亮点,也激发了他学习诗歌的兴趣。有些时候,学生的一次失败会成为以后学习的阴影,而教师的适时诱导会扭转局势,使失败之势迅速扭转为成功之态。
二、把握学生争辩的时机
语文课堂切忌教师一言堂,也要避免只是好学生有话语权。教师和优秀生不是权威,每位同学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
在教学《天净沙·秋思》时,笔者准备了民族乐器——箫的音乐带,进入课堂后发现学生似乎对音乐的介入颇感兴趣,于是灵机一动便从中国民乐入题,让学生自己来谈相关知识,然后结合预习课文后的感受说说这首元曲最适合哪种乐器。这么一来,学生争先恐后举手发言,有说小提琴的,有说大提琴的,有的说埙,有的说萨克斯,还有的说笛子、箫,身为阿炳故里的孩子们更忘不了说二胡,一时间课堂里热闹非凡。他们每个人都说出了所用乐器与文本切合的地方,并且还提出使用其他乐器的不当之处。看着他们热火朝天地辩论,笔者甚是欣慰,不管他们是否存在不足,至少他们已经或多或少地感受到了文中的凄切、哀婉的情感。于是笔者和学生一起分析了各种乐器的特点,并结合课本内容选择了箫或埙。在凄婉的箫声中,学生齐声朗读课文,短短二十八字的一首元曲学生读得特别投入,读完时音乐声还在,这时学生仍沉浸在箫声所渲染的氛围中,个个若有所思。
辩论能让学生投注热情,激情喷发于互动,智慧闪现于辩论。学生辩论能力的发展及培养,不仅有赖于已有的知识基础,而且还要依靠问题情境的设置。教师要在相宜的问题情境下,给学生提供辩论的空间,让学生的思维处于主动、积极、舒畅地获取知识的状态。无论学生提出什么问题,教师都要积极鼓励、引导,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辩论的氛围。
三、把握学生质疑的时机
质疑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态度,教师要积极地培养学生的这种精神,并把它作为学期考核的内容之一。
教学《出师表》,要求学生以“千古诸葛我评说”为题发表意见,大家对诸葛亮恳切的言辞、赤诚的忠心深表钦佩。但是小袁同学却与之相反,质疑道:“我认为诸葛亮根本就没有存在的必要。”这下引起了同学们的一片哗然,要知道这个家喻户晓的伟人可是同学们的偶像。笔者示意学生静下来,小袁接着用他经典的RAP速度罗列了诸葛亮的“罪行”,还为刘禅说了一通好话。笔者略作思考,首先表扬小袁善于逆向思维,敢于否定定论,希望同学们能向他学习,接着又评价了小袁的观点,提醒同学们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历史人物。
这节课因为有了这个瞬间而精彩,学生明白了如何表达观点、提高思维能力,教师懂得了抓住时机点拨、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逐步形成主动质疑、自主探究的能力,而且可以促使教师更深入地钻研教材,逐步提高自身的课堂调控能力、教学组织能力,从而激活课堂。
四、把握学生创新的时机
学生的智慧是无穷的,教师要以开放的心态接受他们的思维成果,这样才会使他们具有创新能力。
同样是教学《再别康桥》,当我们在研读诗中所表达的诗人的康桥情结时,笔者这么说:“这是一幅唯美的图画,由画我们能否联想到生活中最美好的情景,从而体味作者的康桥情结呢?”有学生这样回答:“我从第二节中读出了诗人的康桥情结。‘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他把柳树比作‘新娘,写出了柳树的美,我突然觉得自己也想做那个英俊的新郎了。”全班同学哄堂大笑,听课的老师也笑了,笔者也笑了,说:“大家听到这个答案时都忍俊不禁,是的,很有意思,成为那个新郎,这是多么令人向往的美好时光啊。女人一生中最美丽的时候就是成为新娘的那一刻,娇羞中带着妩媚,而‘我就是那个英俊的新郎,满怀着对新娘的爱意,对新生活的憧憬。嗯,你读懂了诗人的情怀。不过,你能朗读出这种情感吗?”学生很有信心,抑扬顿挫地朗读起来,读出了向往、歆羡和眷恋之情。
萨特说:“学生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我理解为每个学生都可能给我们意想不到的惊喜,关键在于教师能不能有精彩的引导。由画到生活,是一种思维方向的引导,笔者是想让学生联系生活产生联想。学生能由此想到一位新郎,显然已经领悟了诗人对康桥的深挚情感。而此回答引起了听课师生的哄堂大笑,笔者又能顺势展开深入的理解从而化解学生的尴尬,使他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水平。
叶圣陶先生说:“教师的教学,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然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 教师相机诱导在前,学生孜孜求索于后。教师若不选择时机,随机应变、循循善诱,步步引导,是断然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教师只有相机诱导,激活课堂教学,才能点亮教师、学生心中的“明灯”,最大限度地展示教师的个人才华,发掘学生的聪明才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