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世芳
【摘要】课程实施是一项复杂的教育活动,许多教育改革的成败,不在于课程计划的科学与否,关键在于课程的实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开展新课程标准改革、教育创新是时代的呼唤,课改离不开多元文化的互动,如何健全教师评价体系是课改的保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减轻学生作业是提高学习质量的前提。
【关键词】课程标准改革;创新;问题;对策
新世纪之交,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已经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全社会的根本任务;转变教育观念是学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根本保证。课程的改革是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其目的在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面对课改,我们中小学校和教师能做到的,不仅仅是形式上的跟从,我们应以这场波及全国的新课程标准改革为契机,使我们教育观念、教育行为更合符科学性,更利于培养适应时代需要和全面发展的人才。我作为一个从事基础教育工作的年轻美术老师,理所当然也应该成为时代的弄潮儿。虽然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也尝到甘甜和辛酸,也获得一些经验和教训;但始终坚信课程的改革一定能成功。
一、点阅新课程改革后的现状
1.从坚信不疑到半信半疑
传统课堂教学是基于事实知识的学习,新课改提倡批判性学习,不迷信老师,不迷信书本,不迷信名人。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常常带着怀疑的态度,知识吸收的情感趋向不稳定,造成学生学得"虚"。
2.从敢于创造到胆大妄为
新的课程环境鼓励开放课堂,加强生活与课本的联系,要求学生自主、独立地去发现问题,去动手操作,去实践探索,去寻找答案,培养探究与创新能力。部分学生爬上变压器,钻入电机房,看看摸摸,敲敲打打,毫无顾忌。
3.从平心静气到心烦意乱
学生学习状态由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参与,整堂课充满了讨论争辩、质疑问难的声音;晃动着自由组合、来来往往的身影,乍一看课堂像个市场。有的学生对笔者诉苦,一上课就感到心烦意乱。
4.从偏听偏信到固执已见
过去机械式的教学,统一教材、教参,统一考试,统一标准,学生依赖老师,你讲我听,没有什么异议。如今张扬个性,鼓励发表独特见解,课堂上常见到个别学生顽固地坚持自己的偏见,老师无可奈何。
二、现状分析
针对目前实施的新课程改革,我们在不断的在摸索中前进,在前进中出现不少问题,以下两条问题较为突出:
1.观念问题
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对教学工作起着统帅作用,并直接影响着新课程的推进和实施效果。现实中仍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对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新课程改革只不过是国家又换了一套教材而已。至于在教学中如何贯彻新课程理念,不少教师感到茫然。有的教师还是停留在生硬灌输、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层面上,没有将学生的自主性激发出来。由于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根深蒂固,形成一种难以扭转的巨大惯性。老教法不灵了,新的教法又找不到,从而进入到行动的“肓区”。有些教师“旧瓶装新酒”,自觉不自觉地把新课程装进了“应试教育”的“笼子”里,使新课改的效果大打折扣。
2.评价问题
考试评价与课改的要求不统一,是当前严重制约课改深入的主要“瓶颈”。实施新课程应当有一套与之相适应的评价体系,但是许多学校还是以原有的应试教育的评价方法,抓教学质量。这样造成了学习内容是新的,评价却一如以前,特别是作为终极评价的升学考试还是旧有的体系,对教师评价仍然以升学率和学生的考试成绩为主要参考指标。其根本原因在于学生的考试成绩与学校评先,与教师的评先评优、晋职、晋级、奖金等挂钩。这样,客观上制约了课程改革的深化和进一步发展。
三、解决策略
1.课改离不开多元文化的互动
信息时代,各学科间的渗透越来强烈,相互交叉,学科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开展课程改革中要提倡人文、社会科学的互动交流,学习借鉴其它学科的研究视角,概念与方法,不断开拓新的教育课改路子,并把它们整合运用到教育研究中来;教师要善于借鉴和吸纳中外历史上的教育思想与经验,借鉴和吸纳当今各国的先进教育经验,特别能够和一线教师进行互动性交流,在研究中相互学习,不断学习,同时又要不断接受新知识,树立教师的终身教育观,为学生树立典范。教育的创新是以教育研究为主导,在创新实践中发挥创新的精神激活教育研究活动,各级教育科研部分与教师要进一步发挥学术、教育政策和教育实践之间互动及相互生成的纽带和中介作用,能够准确捕捉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人文关怀,能够捕捉和抓注最重要的课题,并通过一定的超前性的调查,实证与分析研究,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坚实的理论指导,推动基础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曾听过一堂同行的课,是二年级的《小鸟的家》,他就是完全的利用了计算机硬件设备辅助教学。先是插入音频让孩子们学小鸟唱歌,然后又插入视频让他们学着跳舞,整个课堂由传统的安安静静变得沸沸扬扬,完全让孩子们主动的融入到那种气氛中,同时也让学生的感情得到进一步的流露。
2.合理的课程结构是课改的核心
由于我国各地经济文化发展的差异出现了教育水平极不平衡的现实,在课改中要适应当地教育状况,准确把握纲要精神,义务教育要面向学生,课程应具有发展性,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学习;适应学生发展的不同需要,加强课程内容的综合性,淡化学科的界限,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保证必修课程前提下,使课程结构具有较强的选择性,全面提高学习的学科素养,培养正确的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科学价值观的教育突出学生的发展。依据多元智能理论规划课程,促使学生智能得到拓展,从而提高学习的热情。
3.健全教师评价体系是课改的保证
课程评价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改进教师的教学,以及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重要环节。课程评价的依据是课程标准。教学评价主要是指对教师课堂教学过程与结果所做出的价值判断,对美术课程实施过程及其效果作出客观、科学的判定。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使课程功能、课程结构、课程内容、教学方式等发生巨大的变化,特别强调了教育的目标是为了促进位学生的发展,对于教师教学能力的评价是至关重要的,如何进行评价,目的在于改进教师教学,如在优秀课的评中,比尽管一定程度上对促进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若用新课程所提倡的新的教育观来分析,难免发现其中的弊端,主要表现为:教学过程表演化,评委们主要关注的是教师课堂表现,关注教师是怎样“演”,忽略了学生是怎样“学”;区别教师的优劣的标准在于优质课的讲课能力,导致教师备课能力投入到准备“表演”上,缺乏在课堂上与学生如何交流、思考,影响了教师素质的提高;因此,评优活动除了听一节课之外,还应对教师的教学工作做一个全面的评估。课堂以外的评价可以从这几个方面进行。①教师所带学生的基本情况。如学生学习兴趣、运用知识的能力、习惯的养成等等。②教师对促进学生成长所做的工作,如给学生的评语、指导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等等。③对教师素质进行评价、如职业道德、学科知识、文化素养、参与共事能力、教学研究成果、自制教具、模型、多媒体教学课件等等,教师在长期从事教育工作付出的劳动,所取得的成绩才最具说服力。
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如何改变学习方式,大家都知道,所谓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指从单一、被动的学习;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转变。其中,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操作实践都是的学习方式。学生学习的过程不是学生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的现成结论,而是一个学生亲自参与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同时,我们还要注意,虽然探索性、发现性学习是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学校教育并不是的学习方式的全部内涵。如何改变目前一些学校中存在的单一被动学习方式呢?这就需要广大教师在实践中进行研究和创新。
近几年来,国内外研究人员和教师都进行了一些努力,探索学习的新方式,也确实出现了许多好的学习形式。如参与社区活动、走进图书馆、美术馆、网络教育;全方位接受教育,这些形式的共同特点是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合作者,而不是权威者。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提问或者活动中可能出现的某些情况,提建议和指导,引导学生们大胆阐述并讨论他们的观点,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让学生说明取得的结论的有效性,并对结论进行评价。
五、减轻学生作业是提高学习质量的前提
首先,教师应确立正确的作业观,传统的教育过程是把作业作为巩固、运用和检查,评比知识的一个教学环节,造成讲与练,学与用的脱节。现代的教学观,作业是师生的互动,作业不是惩罚、控制和鉴别学生的手段,而应是学生重要的发展方式,作业问题不是一个新问题,早在20世纪60年代,国外已经就要不要家庭作业,作业的效果,作业的类型展开了实证研究。新中国建国后,历次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讨论,作业问题都是一个焦点;由于我们缺乏科学指导,很难跳出随意增减的情绪化做法,因此对作业的科学研究,应重点探明作业的性质、特别、类型以及不同类型的作业对具有不同年纪、性别、不同的家庭环境、学习方式、学习成绩的学生的不同效果;起作用的条件,如教师的指导方式、课程、教材的特点等;作业现应从单一的着眼于巩固知识的机械训练向着眼于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创新精神和完成能力的实践性作业转变;其次,关注学生的经验,从学生出发教师教育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关注学生的经验,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教学中注重师生互动,启发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已经成为教师的教学追求;师生关系更加融洽,学生学习积极性大大地提高。
六、课改思考
面对种种课堂景,从封闭到开放,从束缚到自由,由新课程带来的课堂体制变革,必然会遇到种种挑战,引发种种困难,老师要有足够的承受能力,不断地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深入研究,总结经验。面对上述课堂情况,教师应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关系,即可应付自如。
追求学生个体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必须营造一个宽松、民主、平等的课堂环境,而每一个学生的性格、特长、才能各不相同,课堂作为一个学习载体,必须能为这些各具特色的个体提供学习活动的舞台,并让他们尽情尽兴。可这些学习个体的自控技能又不成熟,要让课堂产生最大的效益,就必须借助一个课堂运转保障措施来维护。就像蚌,成天张着蚌壳,吸收营养,一旦遇到危险,即迅速合起,保护自己,正因为有了两面开合自如的蚌壳的保护,才能快乐地成长,涵养出绚丽的珍珠。课堂同样需要根据各自的实际,形成一套开合自如的维护措施,但这套维护措施应具备:灵活生动、关爱信任的特点。
万丈高楼平地起。无论你飞得再高,还是得回来添加燃料。课堂作为学生学习的基本场所,在关注他们全面发展的同时,教师应及时地发现并加固知识的基石部位,因为它们是知识屋宇的顶梁柱,是塑造人的素质的根本,这部分知识要扎扎实实牢固掌握,来不得半点马虎。只有不断地护住源头活水,才会有江河湖海的局面。
教师应牢记,课堂教学不但要完成知识性的任务,同时还包括学生的情感态度、行为习惯、交往合作等诸方面。课堂生活是社会生活的缩影。课堂上要学认、学写、学说、学演,要学自我调整、学诚信待人、学关爱自然、学爱护生命,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拉近课堂与社会的距离,打破走入课堂与走入社会的界线,让学习者真正做到会学会用,活学活用,边学边用。因此,教师要充分认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方面内容的重要性。把握好教学的时间与力度,做到相互兼容,相得益障。
总而言之,基础教育过程的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在人类和社会发展中将起着越来越重的作用,优先发展教育,高度重视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将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特征,21世纪教育应更加注重质量和人才素质的培养,注重人才个性的发展,充分发挥教师教育能力。我们今天所开展的基础课程改革所做的努力与奋斗必将化作明天中国教师教育事业的繁荣与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