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岷峰,陶 瑞
(1.南京财经大学 金融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6;2.江苏银行连云港分行,江苏 连云港 222000)
从经济学角度讲,实体经济是指物质的、精神的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流通等经济活动[1],包括农业、工业、交通通信业、商业服务业、建筑业等物质生产和服务部门,也包括教育、文化、知识、信息、艺术、体育等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服务部门。一般而言,经济的本质是一套价值系统,包括物质价格系统和资产价格系统,前者由成本和技术支撑定价,后者以资本化定价方式为基础,这就是虚拟经济(Fictitious Economy)。从广义上看,虚拟经济是相对于实体经济而言的,是经济虚拟化(西方称之为“金融深化”)的产物,除了目前研究较为集中的金融业、房地产业,还包括体育经济、博彩业、收藏业等。在现代经济运行体系中,虚拟经济具有高度集聚性、发展飞速性和专业性的特点,为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提供了动力支撑,但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掩饰了国民经济之本在于实体经济的良性健康发展这一本原[2]。从世界经济发展历程看,多数国家曾经历的经济大衰退、金融危机,都是最先从虚拟经济层面开始,逐步发展到实体经济的层面,而危机的产生则或多或少地都和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处置不当有关,进而造成实体产业萎缩,虚拟经济缺乏发展根基,致使危机产生。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稳固回升的转型期,国民经济各项指标均呈线性上升。但是2011年以来,实体经济整体经营业
绩下降,出现中小企业亏损倒闭、企业主不得已“跑路”的现象,与此同时,房地产、金融业等虚拟经济却依然保持快速增长。虚拟经济脱离实体产业、大量金融资本投向虚拟经济领域,造成了当前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发展失衡、实体产业发展空心化,部分地区高利贷盛行,进而影响市场经济的长远健康发展,引发市场对虚拟经济的质疑。本文将从我国现阶段虚拟资本脱离实体经济发展的宏观现实出发,综合分析虚拟与实体经济发展不协调的原因所在。保持虚拟与实体经济发展合理比例取决于市场机制,必须走金融体制改革的发展路径,通过合理资金定价、建立考核体系、建立健全跟踪预警制度等方式,促进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良性互动,实现市场经济稳定健康的可持续发展。
1.虚拟资本利润总额偏高。在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冲击下,因为受到价格因素对利润的下拉影响、制造成本增加、期间费用增速居高不下等因素的影响,危机后我国实体企业利润下行,尤其是大部分处于低端产业链条上的中小企业纷纷遭遇资金困境、订单荒、劳动力和原材料成本持续上升的发展困境[2]。一方面,实体行业各项指标持续下滑。2012年1月至11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0%,预计全年增速在10%左右,比上年回落近4个百分点。其中轻、重工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0.2%和9.8%,增速同比分别回落2.8个百分点和4.6个百分点。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从上年同期的6.04%下降到5.46%[3]。另一方面,危机之后以我国虚拟资本的重要占比行业——金融业的整体资产呈现持续扩张状态,在2007年到2012年四年利润总额上金融业的代表四大银行呈现绝对总量优势,具体如图1所示。
图1 2007—2011年我国各行业四年利润总额
2.虚拟资本利润增速持续增长。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市场价格一度不景气,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平均利润增速降低,近年来基于4万亿的宏观政策调节,我国实体经济整体处于复苏阶段,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利润增速开始回升。但是进入2011年以来,受到欧债危机和国内银根收紧政策的影响,一方面,国内经济发展速度缓慢,实体经济企业发展面临经营困难、成本上升、资金紧张的困境。另一方面,以金融业为主体的虚拟资本脱离实体经济保持高速率增长,国家统计局2012年度数据显示,虚拟资本脱离实体经济的高速增长趋势还在持续,1月至10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实现利润40240亿元,同比增长0.5%,而上年同期则为25.3%。从16家上市银行的相关指标看,商业银行的利润增速仍在上升,16家银行利润总额达到11484.8亿元[4],具体如图2所示。
3.实体企业“脱实向虚”现象明显。所谓“脱实向虚”,即金融资本离开实体经济市场,进而投向债券市场、金融市场、房地产市场等以高回报、高风险为特征的虚拟经济领域。“脱实向虚”现象的形成,虽是市场经济规律所致,但却隐藏着较大的市场风险,西班牙的“房地产泡沫”、美国的次贷危机等都由“脱实向虚”发起,进而引发危机。近年来,在虚拟经济投资时限短、高回报率的特征诱导下,我国大量的实体经济企业纷纷“转移阵地”,涉足房地产等虚拟经济领域,使得大量的资金流入以房地产、期货、贵金属为代表的虚拟市场,通过炒作、投机、市场运作等形式赚取了丰厚的利润。以“2011年温州市百强企业”为例,除2家房地产公司和6家建筑公司外,其他40多家制造业企业,均涉足了房地产开发领域[5]。更有甚者,实体经济企业将企业、项目作为融资平台,以此获得大量信贷资金,转而投资房地产、民间金融等虚拟行业,“脱实向虚”现象极为明显(见表1)。
图2 2008—2011年全国上市银行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利润增速
表1 实体企业涉足房地产领域的企业名单(截止2011年10月)
服饰类电器类食品类信息产业七匹狼雅戈尔美的海尔苏宁国美苏泊尔格力格兰仕奥克斯长虹电器娃哈哈喜之郎茅台五粮液郎酒水井坊中粮集团阿里巴巴
当虚拟经济的发展规模与实体经济规模比例不协调而脱离实体经济的控制时,将严重影响实体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使虚拟经济的发展缺乏进一步拓展的根基,进而影响整个市场的运行,甚至会引发金融危机,对国民经济的健康长远发展产生消极作用。
1.实体经济产业空心化。当虚拟经济一旦脱离实体经济,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分割实体经济利润,造成实体产业空心化的产生。一方面,注册企业数量大幅减少,实体经济效益下滑。 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12年1月至10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从6.04%下降到5.46%,企业亏损面达到15%,比去年同期高3个百分点。相当一部分企业处于很困难的境地,其中,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11270亿元,同比下降9.2%。从行业发展环境看,企业用工等生产成本持续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为85.47元,比上半年增加0.22元[3]。另一方面,融资难融资贵、用工难用工贵、利润薄等多种困境形势非常严峻,处于价值链底层的诸多中小企业资金链不堪重负,创新转型资源不足,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短期内难以彻底改善。在资产泡沫快速膨胀和高通胀蔓延的双重作用下,实体企业的发展出现了一定意义上的萎缩,形成了产业空心化格局。
2.实体经济发展要素减退。实体经济的发展是由资源、劳动力、资本投入、技术、管理、企业融资能力等多种要素共同推动的结果,但随着企业陷入融资难、高成本、薄利润的艰难困境,加之资产泡沫和高通胀率的双重挤压,当前推动实体企业发展的要素正在逐步流失。一方面,由于资源瓶颈约束、用工成本增大、资源产品的价格节节攀升、劳动力选择机会日益增多,使企业的投入成本高涨,企业劳动力的供求矛盾日渐凸显,企业开工不足现象显著。根据最新数据显示,2012年12月企业投资增长处于十年来的历史低位,第一产业投资增速比1~10月份回落1.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投资增速比1~10月份回落0.8个百分点,其中,采矿业增速回落2.5个百分点,制造业增速回落0.3个百分点,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增速回落2.4个百分点[3]。另一方面,企业的技术创新动力不足,产业雷同化、模仿化现象严重,尤其是中小企业普遍出现融资难、管理落后、创新转型资源不足的发展困境,无法满足现代经济发展对企业的要求,加之政府政策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不足,金融资本日益脱离实体产业,生产资本流出大于投入,实体企业在证券、金融市场的融资能力减弱,使得企业对实体经济的发展预期大打折扣,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变得举步维艰。
3.民间高利贷盛行,虚拟资本危险性高。一方面,由于直接融资领域门槛高、渠道狭窄,在持续紧缩的信贷政策经济环境下,金融机构提供的信贷资金增量相对减少,使得原本稀缺的信贷资本使用成本进一步升高,实体经济资金供应紧张。另一方面,由于金融机构身处议价主导地位,这就使得经济实体融资被冠以直接或变相的方式提升贷款利率,处于议价低位的实体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更加难以在银行得到资金支持,因此造成了民间金融成为相当部分企业的融资来源。国家统计局最新增加的民间投资指标显示,2012年民间投资增速为27.3%,而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为20.2%[5],大量“游资”和“热钱”游离实体经济充斥虚拟经济,致使资金大量从实体领域转向投资领域和投机领域,一旦资金链断裂,则会造成破产、跑路等危机事件,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进而很可能蚕食实体经济,破坏整个金融与经济秩序,影响社会的安定发展。
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必然伴随着产业结构的逐步演进,特别是在工业化中期阶段,经济增长以结构的加速转换为重要特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随着综合国力和国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进入市场经济以来,我国较为偏重实体经济的发展,而虚拟经济的发展则一直较为缓慢,这由我国三大产业产值对GDP的贡献率即可看出(如下图所示)。
图3 1980—2011年三大产业占GDP比重(%)
可以看出,第一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呈现持续下降的态势,同时内部结构逐步得到改善;第二产业的比重经历了不断波动的过程,但长期稳定保持在40%~50%之间,制造业增加值占全部商品增加值的比例由1978年的30.5%上升到2010年的62%;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处于不断上升的过程之中,增加值比重由1979年的21.9%大幅上升至2010年的39.5%。于此同时,1992年以来,我国的股票市值迅速膨胀,虽然近3年来证券市场不够景气,但虚拟经济市场仍然掩盖不了繁荣的发展景象。
图4 1992—2009年我国沪深两市股票市价总值变动趋势
近年来出现的欧债危机表现出欧洲金融机构过度逐利、脱离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基本理念,更进一步推动虚拟经济的扭曲发展,从而加剧了危机的爆发。无独有偶,我国金融企业目前正凭借其垄断地位,控制着信贷资金的供给和价格,在获取巨大利润的同时,逐渐地将资金投向以房地产业、贵金属等为代表的虚拟经济市场。一般而言,企业产品价值不仅与产品的质量价格有关,而且和市场供求关系关联巨大,一旦产业资本循环速度慢,商品流通速度和货币流通速度就会减慢,实现产品价值所需的各项成本增高,信贷资金回收的速度也就随之减慢。基于实体企业自身的种种限制,金融机构对利润回报率不高、预期收益不稳定的实体企业支持力度下降,使得实体经济获得资本的成本和难度较大,造成众多实体企业经营困难。与此相对应的是,虚拟经济获得银行的信贷资金更为简单容易,以房地产业为例,据历史数据来看,在房地产开发的多种资金来源当中,有60%的资金来源于金融业,而且主要以开发贷款和住房按揭贷款等债权型融资形式存在,虽然近一年来随着国家收紧银根和“限购”政策的出台,房地产类贷款受到了严格的限制,目前金融业仍然是房地产企业的主要资金来源。
1.虚拟经济的投资回报率较高。虚拟资本的投资周期短、高回报早已是不争的事实,虚拟经济的回报率远远高于实体经济的回报率。以房地产基金为例,据清科研究中心数据显示,房地产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在2010年共有10只基金募集到位,共计18.59亿美元。而2011年仅第一季度,5只房地产基金就募集到位9.59亿美元[5]。可以看出,社会资本对以房地产业为代表的虚拟资本的青睐,远远超出了一般的心理预期,而这些市场行为都是在虚拟经济高回报率的诱导下出现的(见下图)。
图5 房地产毛利润率与制造业毛利润率比较
2.实体经济利润空间缩小。一方面,由于原材料、劳动力以及资金等成本的压力不断增大带来的企业利润空间缩小,部分实体企业不得已向资源丰富、成本低廉的欠发达地区迁移,致使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产业结构失衡、畸形发展。在温州经济发展的高峰时期,制鞋业曾经有6000家之多,而当前数量跌至2000家,一些实力比较强的企业如康奈鞋业、东芝鞋业以及奥康鞋业等,都已经在江西、四川等地区建立了新的生产基地[6]。另一方面,实体企业远不满足于外迁带来的成本降低,由于实体经济的利润空间有限、成本较高、产出周期偏长,让做实体经济的企业越来越不赚钱,在微薄的利润之下,市场经济“看不见”的手起到了关键作用,利益的驱动作用使得金融资本从实体经济出逃,实体企业“脱实向虚”进入虚拟经济。从2006年开始,随着国内房价的快速上涨,房地产行业毛利率急剧上升,突破30%,近两年来更一直维持在35%以上;与此同时,制造业毛利率却持续下降,到2009年仅为18.7%,与房地产的毛利率差距扩大至18个百分点[7]。这就促使了一批实体企业纷纷离开主业,做起了“赚快钱”的行当(见下图)。
图6 实体经济部分行业投资与房地产行业投资比较(单位:亿元)
一方面,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中“一夜暴富”的市场行为越来越普遍,民众对“盈利”行为的追逐也愈发强烈。基于这样的背景环境,民主文化中的浮躁心态和急功近利的行为越来越普遍,在高额的资本投资回报面前,大多数人往往忽视其背后高风险性的本质,越来越多的实体企业转身投向房地产业、证券业。随着市场化浪潮的冲击,民众的市场化意识、快速致富的意识也改变着诚实经营、合法守信的传统理念,“一夜暴富”、“赚快钱”、“钱生钱”的浮躁心理在社会中蔓延。另一方面,中国的企业家精神正在逐步衰退。彼得·德鲁克提出企业家精神中最主要的是创新,一个企业最大的隐患,就是创新精神的消亡。一个企业,要么增值,要么就是在人力资源上报废,创新必须成为企业家的本能。但创新不是“天才的闪烁”,而是企业家艰苦工作的结果。我国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创新动力不足,产业雷同、产品雷同、恶意竞争、模仿成风等怪象,严重侵蚀着企业发展的根基。
1.规范健全市场金融体制。金融体系是一个经济体中资金流动的基本框架,是各种金融资产、各方市场参与者、各类交易方式和政府金融监管形式的综合体,其本身就是上述各组成部分的相互适应与协调。但更为重要的是,要保证与实体经济的适应与协调,这是因为金融体系是上层建筑,它基于实体经济而存在却又能凌驾于实体经济之上而独立发展。它对于实体经济的作用并非中性,究竟是推动或阻碍经济增长,取决于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的适应效率。一方面,从政策体制着手,在真正意义上放宽金融市场准入实现对内对外开放,不因权力集中度、经济实力、经济地位的差异而形成某种等级差别,从宏观调控入手,通过政策杠杆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规范化金融市场,借鉴国际金融市场体制改革的要点,新建一套既符合我国国情又适应国际环境的市场金融环境与金融体制。
2.通过合理资本定价消除资金“双轨制”。目前中国经济已形成一种独特的资金“双轨制”现象,由于中国银行业内部缺乏市场性和竞争性,加之政府部门对利率的严格监管,致使企业经营状况与银行业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造成了正规金融和民间金融利率水平差别数倍以上,这就是资金价格的双轨制。据研究,银行贷款利率平均在8%,而民间借贷利率则高达20%-25%。一方面,要消除资金价格“双轨制”,要给予实体企业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继续大力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实现资金价格双轨制的并轨,进一步扩大存贷款利率的上下浮空间,给予银行机构更多的定价权。央行可逐步将SHIBOR作为基准利率的唯一标准,不再规定存贷款的基准利率,形成以SHIBOR为基准,以市场供求为调节的市场化利率体制[8]。另一方面,要遵循市场经济最一般的价值规律,将银行信贷增长控制在适度水平上,资金配置与利用和实体经济利润挂钩,制定联动性的金融资本定价机制,限定金融机构高利率标准,金融机构可根据实体经济所属的行业类别与利润空间的实际情况,在一定范围内界定融资标准[2]。
3.建立金融资本投向的跟踪警示制度。金融资本投向是经济运行的风向标,它的变化会带动社会生产要素的聚合转移。为了使金融资本达到平衡支持社会发展的目的,特别是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应建立中国金融资本投向的跟踪警示制度,可包括金融资本投向领域的跟踪、资金流量的定期监测、实体经济要素缺失状态警示等。对金融资本投向领域的跟踪要全面反映金融流动,特别要对跨产业、跨行业的金融资本流动重点跟踪。在弄清金融资本投向的基础上,对资金的流量进行定期监测,准确地把握金融资本量的流动情况,为政府宏观调控和企业决策提供依据。通过筛选和分析各种实体企业的运行状况,向社会发布实体经济要素缺失状态警示通告。2011年温州金融资本转向虚拟经济,房地产、私募基金、黄金等领域成了实体企业的首要选择,人行温州支行就此发出“产业空心化”、“资金热钱化”的预警[9],但该制度目前存在一定不足,且预警具有随机性,几乎没有对金融资本投向起到警示作用,也没有引起实体企业的注意。
4.建立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考核体系。首先,完善金融体系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资金保障制度,设立促实体经济发展的最低保证金,存入央行账户,一旦某一金融机构发生资金大量脱离实体经济,实体企业出现由融资困难导致的经营困难,没收保证金,并按制度的要求追究金融机构责任。其次,变革央行对各大商业银行的考核机制,改变用城乡居民储蓄存款额、贷款余额等纯经济指标来考察银行效益的机制,建立促进实体经济发展成效、银行资金投向、实体产业效益与银行利润双增长的多指标考核机制。最后,建立金融体系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评价制度,按照考核、评价的结果,对未按制度要求的金融体系做出相应惩戒,并及时向社会公示。
实体经济水平的稳固提升是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核心,当前大量金融资本投向虚拟经济领域,造成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发展失衡,影响了市场经济的长远发展。通过对当前我国市场经济的宏观现实分析,笔者认为,当前虚经济拟与实体经济发展不协调,主要是由于中国实体经济的历史沿革、金融资本对实体经济支持力下降、市场规律的投向以及中国的特色风险偏好等原因,要保持二者之间的合理比例,必须从市场经济出发,通过金融体制改革、合理资金定价、建立考核体系、建立健全跟踪预警制度等方式,促进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良性互动,实现市场经济稳定健康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毛克贞,王超.金融危机过后的反思——产业结构调整与发展实体经济[J].经济研究导刊,2011(10):190-192.
[2] 陆岷峰,张惠.金融产业资本与实体经济利润合理分配研究[J].经济学动态,2012(6):53-57.
[3] 商务部信用评级与认证中心2012年中国实体经济发展报告[DB/OL].中国经济周刊,2012-12-19.http://news.hexun.com/2012-12-19/149210614.html.
[4]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11年报[EB/OL].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12-04-24.http://www.cbrc.gov.cn/chinese/home/docView/4DE6AD136C6E4F99B9883B7672674FC3.html.
[5] 康文峰.金融资本与实体经济:“脱实向虚”引发的思考[J].当代经济管理,2013(1):84-88.
[6] 傅娟.温州产业空心化现状与对策探析[J].现代商业,2011(8):39.
[7] 贺璐婷.为何出现实业空心化——六评发展实体经济[N].中国企业报,2012-01-17(6).
[8] 陆岷峰,王虹.完善与深化民间金融体制改革的研究[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4):43-46.
[9] 林晓.温州实体经济退潮?[J].中国报道,2011(6):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