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传统人居模式的类型及影响因素分析

2014-07-31 03:36:12杨志平刘梅影
沿海企业与科技 2014年6期
关键词:人居民居广西

杨志平,刘梅影

一、人居模式概念

模式一般是指范本、模本、变本的样式,是研究社会现象的图解和解释方案,同时也是一种思维体系和思维方式。

人居模式,就是一种人居的范本、模本,具有普遍性的意义。所谓人居模式,是指在一定地域背景下,在特定时期形成的人类群体和个体居住活动的范本。它包括群体居住模式与个体居住模式,它以人为核心,重点探索人的居住活动与居住环境、居住文化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规律性,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体现在居住空间构成上。人居模式包含了四个关键要素:居住环境、居住行为、居住空间、居住文化。四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发展。

图1 人居模式定义结构图

二、广西人居模式的类型划分

人居模式类型丰富多样,没有绝对的、单一的标准来对它进行划分,就如前面所述,人居模式受多方面因素影响,比如可受自然条件影响,又可受社会人文因素影响,而各因素又包含多因子,并且这些因素又随着时间在演变发展着,故很难以统一的划分标准来使广西所有的人居现象合理地罗列其中,笔者尝试采取单因素与多因素综合这两种分类方法,虽不尽合理,但可作为一种尝试。

(一)广西人居模式单因素分类类型划分

单因素分类方法是抽取人居模式影响因素中的某一个作为分类标准,由此而得到的分类方法,具体可得分类见图2。

(二)广西人居模式多因素综合分类方法

其实,人居模式的形成更多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本文以人地关系的演变为基础,把广西人居模式演变过程分成四个阶段,也可当作四种大的人居模式,接着在各个大阶段又可依据人居模式时间演变过程分类,人居模式的影响因素作用于人居模式又有“强”、“中”、“弱”之分,具体见表1。如前面定义所述,人居模式表现于人居空间上,故本文四个阶段大类之下的人居模式划分更多的是依据人居空间因素,以立体人居空间的演变作为分类标准。

三、广西传统人居模式的影响因素分析

图2 广西人居模式单因素分类法

表1 广西人居模式多因素综合分类法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影响人居模式的演变的因素侧重点不同,在封建的农耕社会,人们从事依附自然的农耕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依赖性大,自然地理环境对人居模式的形成影响大,而当今的社会发展,工商贸易、服务业等第三产业是社会发展的主要生产方式,人居活动与文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依赖性逐步下降,影响人居模式形成的主要因素是先进的社会生产方式和居住个体的个性心理需求。同一时代,不同地域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广西各地经济发展更是极不平衡,既有技术先进的现代工业地区,也有还处于规范传统农耕方式的山区,因此居住模式复杂多样。本文从人居环境因素、人居活动因素、人居文化因素三个大方面对广西人居模式演变的驱动因素进行分析,力图发掘各个时期人居模式的主导驱动因素,既兼顾驱动因素空间分布,又考虑他们在时间上的变化过程。

(一)人居环境因素

1.地形、地貌

“七山二水一分田”就是广西地形地貌的形象概括。不同的地形地貌,是造就不同的居住形式的主要原因。如:桂北、桂西北、桂东北地区以丘陵为主,为保留少量平坦耕地,人们多利用坡地建房,再则森林覆盖率很高,林木资源丰富,常年气温较低,人们因此建造和发展了与之相适应的干栏建筑;而桂中、桂南、桂东南地区,大小相杂的盆地较多,平地面积广大,河流交错,人们也就多居住在平地。建筑材料不及山地的木材丰富,人们便因地制宜,采用泥、土、石料相结合的方式来建造不同于干栏的房屋,形成另外的居住模式。地形地貌等因素在广西各民居居住模式的形成和发展中有突出的影响,可以粗略地将广西民居划分为山地型、丘陵型和平地型:

图3 民居对地形的依附

2.气候

在建筑气候区划中,广西属于第Ⅳ建筑气候区,该区特点是夏季炎热,冬季温暖,湿度大,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均小,降雨量大。太阳辐射强,日照丰富。从具体气候区划而论,广西北半部属中亚热带气候,南半部属南亚热带气候;从地形状况来看,桂北、桂西具有山地气候一般特征,“立体气候”较为明显,小气候生态环境多样化;而桂南又具有温暖湿润的海洋气候特色。广西冬短夏长,年均温在16℃~23℃之间,以均温来衡量,北部夏季长达4~5个月,冬季仅两个月左右;南部从5月到10月均为夏季,冬季不到两个月,沿海地区几乎没有冬季。

例如,桂北、桂西北、桂西的苗、瑶、壮、侗等民族聚居区域属于中亚热带湿润山地气候,其显著特点是多雨潮湿,热量丰富,且雨热同季。各族人民在顺应环境、与自然合作的过程中,为创造适宜于生存的舒适的庇荫场所,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与技法来充分适应“天然”的气候条件。桂南沿海传统民居一般比较低矮,檐下用灰浆封顶,窗户小且开窗较少,这与经常遭受台风袭击有关。

3.地方材料

图4 钦州三娘湾传统民居

桂北,桂西北森林覆盖率高,林木资源丰富,民居以木材和石块为主要建筑材料。工匠们充分掌握了这些材料的特性,找出与之相适应的建筑方式和装饰手法。通常是从下到上:用石块筑台,圆木作构架,底层围护体多用木栅或竹材,楼层用板壁封墙,青瓦屋面。材料由粗而细,由重而轻,由天然而人工,变化自然,有轻巧而又稳定之感。特别是挑柱上常用的吊脚,雕刻粗犷、简洁、轻巧灵活,充分表现出木料的自然美。遍布桂北大地的木楼和风雨桥更是集中凸现了当地匠人对于木材加工的高超技艺见(图5)。桂中的大瑶山区许多依山而居的民居则采用土木结构,夯土为墙,烧瓦覆顶。昭平的黄姚古镇,处于漓江下游,周围是喀斯特地貌环境,石头多,故当地许多建筑以石头为原材料,大街小巷也铺满青石板。

(二)人居活动因素

图5 地方材料的应用——黄姚古镇的 石头房子、石板街、石拱桥

1.经济类型与生产方式

经济因素在居住模式的形成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新石器时代,原始农业开始出现。为了更好看护和管理农田,广西先民们在“构木为巢”的启发下,立柱架楹,编竹为栈,形成下层架空,上层居住的原始干栏,它为原始先民提供了遮阳避雨和防潮驱害的栖身之所,也就是住宅的最基本功能。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有了很大的变化,对居住建筑的功能要求也不断增加。农业生产工具,肥料需要置放,收获的粮食需要贮藏,家庭饮食、起居、聚会都需要相应的空间,等等。因此,人们在营造住屋时逐渐发展了住屋的多种功能,宗族供族人聚会、议事、祭祀等公共建筑也应运而生。

近现代工业社会,信息时代的到来,社会生产力飞速发展,人们的经济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整个社会的生产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民居建筑的功能趋于多样化,有集居与其他辅助功能于一体的民居,也有派生出的文化、娱乐、工商等公共建筑,人居环境大为改观。

2.生活方式

旧时器时代,广西先民的生活方式非常简单。他们处在一种原始的以血缘为纽带组成的氏族群体中,社会组织化的程度很低,社会角色单一,没有物质交换,人们主要通过渔猎和采集所获得的食物来维持自己的生存,交往活动只能在有限的地域范围内进行。他们白天寻找食物,晚上回到岩洞休息,过着游动的生活。各氏族之间没有必然的经济联系。

图6 2013年广西农村居民消费支出比例

现代社会,信息、知识的生产和再生产成了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许多有别于以往传统社会的新的特征正在广西地区不断涌现,并正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广西民族传统的生活方式。广西城镇居民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很多信息,从而使人视野开阔,发展机会增多,角色也不断地转换。

(三)居住文化因素

住宅是我国文化的一种物质载体,在其形态产生、演变过程中,文化因素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

1.民族传统

不同民族的住屋也有很大的差别,有时即使在相同的自然地理条件下,不同民族的住宅特征却截然不同,这就是民族文化的影响。民族文化由于有相对独立的体系,包括信仰和价值观等,它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在传统民居中,如汉族住宅居中的堂屋是家庭生活的重心,侗族则把火塘间作为全家活动的中心。

广西少数民族众多,现有12个世居民族,另外还有28个少数民族有少量人口在广西境内落户,他们各自的历史造就了各民族独特的文化特征。他们各自的文化特征、生活习俗体现在民居上,就有了从聚落到单体建筑内外空间构成的不同民族特色,故而形成不同的居住模式。汉族自秦始皇统一岭南后,由于屯兵与巩固政权的需要,汉族耕种在平原地带的肥沃良田。壮族是广西的土著民族,也是广西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历史上曾经实行土司制度,他们也大多耕种山下肥沃的良田,而苗、瑶、侗等其他少数民族,只能迁至桂西北的大山区,民族间素有“汉族、壮族住平地,侗族住山脚,苗族住山腰,瑶族住山顶”[29]的说法。

民族迁徙对广西的居住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明清时期,大量的汉族及其他一些民族陆续进入广西,在居住文化上,他们将干栏建筑发展为砖木半干栏建筑,或直接采用中原的砖木地居,同时,也带来了院落、书院、祠堂等新建筑样式。

2.风水文化

“风水”一词见于托名郭璞的《葬经》:“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之不散,行之使有止,古人谓之风水”,是古代先民选择良好地理环境,营造合适居住的空间,以满足人们生理和心理的需要,达到人、自然、建筑和谐统一的理论。它是随北方道教、汉传佛教等一起进入广西的,在接受融合了中原风水观念后,广西各民族也有了根深蒂固的风水观念,并在群体人居模式和个体人居模式方面都有影响,群体人居模式中主要是村寨选址,村寨布局,环境营造。个体人居模式方面主要是住宅选址、朝向、邻里设置以及居室布置。

[1]廖赤眉,等.人地关系研究的新领域——人居地理学[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1(1).

[2]彭丽芳.人居地理学的理论探讨与实证分析[D].广西师范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5.

[3]严志强.人居地理学的综合观[J].规划师,2006,(8).

[4]彭一刚.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M].北京:中国建工出版社,1992.

[5]余英.客家建筑文化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6]邓赵君.传统民居聚落形态向现代城市住宅空间的演变[D].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7]司徒尚纪.广州文化地理[M].广州:广州人民出版社,1993.

[8]王其亨.风水理论研究[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2.

[9]雷翔等.广西民居[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4.

[10]钟文典.广西通史[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

[11]李秋洪.广西民族交往心理[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6.

猜你喜欢
人居民居广西
民居摄影
中华民居(2022年1期)2022-04-12 08:03:44
民居书画
中华民居(2022年1期)2022-04-12 08:02:14
民居智库
中华民居(2021年2期)2021-05-24 08:11:30
人居一世间 愿得展素顏
人居环境中的园林绿化设计构建
现代园艺(2018年2期)2018-03-15 08:00:19
广西广西
歌海(2017年1期)2017-05-30 13:07:40
广西尼的呀
歌海(2016年6期)2017-01-10 01:35:52
奇趣民居
小布老虎(2016年12期)2016-12-01 05:47:01
广西出土的商代铜卣
大众考古(2014年3期)2014-06-26 08:30:46
人居环境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0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