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怡岚++罗岩
摘要:
当下的景观设计中以注重景观效果为主,忽视景观对水质的改善作用。从生态设计的目的出发,提出下凹式绿地、透水地面、生态护坡﹑人工湿地、喷泉设计等景观设计方法,前沿性的把景观设计和水质改善结合起来,既有效提升景观的观赏效果,同时又对水质进行改善,为生态景观设计提出新的思路,以对当下的景观设计予以启示。
关键词:生态设计;景观;水质改善
一、生态景观设计的概念
生态景观设计,是指把景观设计的触角延伸到生态的层次,把景观设计作为改善和改造自然环境,提高人类与自然协调关系的手段并形成生态的景观效果。它具有广泛的社会实践意义和学科交叉影响,更主要是这种景观设计的广泛性、科学性,生态性以及它所形成的“生态景观”。
生态景观设计首先是尊重场地、因地制宜,寻求与场地和周边环境的密切联系、形成整体的设计理念。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联系尽量使人为性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都可称为生态设计。这种协调意味着设计减少对资源剥夺,保持营养和水循环,维持植物和动物栖息地质量,以改善人居环境及生态系统的健康。生态景观设计概念包括生态学上著名的“4R”原则即降低(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可更新(Renewable)。
二、当代景观设计中忽视对雨水的改善和利用
通过分析得出:当下景观设计中,设计师只注重景观效果,而忽视景观对雨水利用和对水质改善作用,造成资源浪费,暗示着生态理念的部分缺失。因此如何利用生态设计手法,在满足景观最优化的前提下,又能使景观水质得到改善;如何通过设计使景观的生态服务能力得以健全和强化,更好改善水质,净化水源是我们面临的重大难题。
三、设计有效的景观手段对水质进行改善
在景观设计中利用道路排水系统、雨洪花园、湿地、生态驳岸等设计手法都能很好对水质进行净化,既满足景观美化功能,又使水质得到很好改善,涵养气候,同时最大化的使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得到优化和提高。
(一)下凹式绿地
绿地是一种天然渗透设施,如同具有湿地部分特性,一般住宅类小区建筑物周围均有绿地分布,便于雨水的引入利用;设计可在小区低处设置部分绿地,以增加雨水渗透量。在理论中,一定规模的绿地为城市景观增添色彩,同时减少绿化用水并潜濡默化的改善环境品质。
(二)透水地面
透水地面可分为天然透水地面和人工透水地面两大类,前者在城区以绿地为主。主要优点有:透水性好,极强净化性,城市大量绿地可利用,节省投资;建筑物周围均有绿地分布,便于雨水径流利用;减少景观改善环境;对雨水中一些污染物具有较强截留和净化作用。缺点是:渗透流量受土壤性质限制,雨水中含有较多杂质和悬浮物,会影响绿地质量和渗透性能。
人工透水地面是指城区各种人工铺设的透水性地面,色彩多样,使用广泛,如多孔嵌草砖、碎石地面、透水性混凝土路面等。优点在于:能利用表层土壤对雨水起到净化能力,预处理要求相对较低;技术简单,便于管理;城区大量地面可设计利用,如停车场、步行道、广场等。缺点是:渗透能力受土质和工艺限制,需较大透水面积,对雨水径流量调蓄能力低。在条件允许情况下,尽可能多采用透水性地面。
(三)生态护坡
与传统绿化美化不同,生态护坡强调尽量利用自然的力量达到植被系统的生态平衡和修复,恢复自然四季景观。可采用植物护坡、生态混凝土护坡、浆砌石护坡、置石护坡和土工合成材料护坡等。采用生态护坡的设计方法,不仅改变了传统混凝土或者土壤的堆砌和单调景观形式,还提升了景观效果,对入河、湖的水进行泥沙截留,对水质进行生态的改善作用。其中,植被美化方面需依托护坡骨架进行大规模绿化,景观效果佳,设计广泛多元,可实施地点为沟壑、河、湖岸边等。
(四)人工湿地
人工湿地是特殊的景观环境的载体,除能对污水、废水进行有效可靠的净化处理,并有效地阻断面源污染向现有自然湿地的扩散外;一定空间尺度的人工湿地还可成为鸟类和其它湿地生物的栖息地,可潜在性设计多种人为游憩节点,具有很高的景观价值。人工湿地净化方法特点是:处理效果好,运转维护管理方便,工程基建和运行费用低等优点,但同时具有占地面积大的缺点。
(五)喷泉设计
喷泉是景观设计的亮点元素,也是生态设计的一部分,其生态层面在于将水质改善和景观设计结合,在观赏水域设置景观喷水、喷泉曝气装置,喷泉生态雕塑以提高水中的溶解氧浓度,降低水温、改善水质,起到抑制厌氧条件作用。喷泉细小水珠同空气分子撞击,能产生大量负氧离子,有益于改善城市面貌和增进居民身心健康。
喷泉还可以将底层含浮游植物少的水体带到表层,喷出的水对上层富含浮游植物的水体产生排斥作用,从而减少附近水体中浮游植物的含量。在喷泉设计中,以加强生态水质方面为主,可根据地域文化、施工材料和设计要求等融入多样的景观要素,更加在人为心理方面达到可持续要求。
在特定休闲娱乐环境中,增设喷泉可以说是一项十分恰当和行之有效的措施,也是潜在发掘人本质嬉水和参与游玩需求;不仅增加景点的美观效果,而且很好地解决水体经常出现的夜间和底层严重缺氧的问题,起极好改善水质作用,也在另一层面以景观生态为主的设计方向。
四、结语
上述几种改善水质的景观设计方法,在保证景观效果的同时也对水质起到一定的净化作用,下凹式绿地和透水地面是城市景观设计中首先要考虑到的设计手法;其次在有足够场地空间和条件下可以人工湿地和喷泉设计等方法。文章指出把景观设计与在水质改善结合起来,这也为城市绿化用水也开辟了新道路。
【参考文献】
[1]王爱萍,周琪.人工湿地处理污水的研究[J].四川环境,2005(02)
[2]邹平,江霜英,高廷耀.城市景观水的处理方法[J].中国给水排水,2003(02)
[3]李振海,赵蓉,祝秋梅等.城市生态景观河湖的调查!研究与设计[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5
[4]王洪涛,李淑媛,殷柏忿.生态设计理论的本土化表达[J].中国园林,20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