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永奇
当今,世界各国都越来越重视制造业产品的质量,高质量、多功能、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产品已成为各国发展的主要方向。
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基础性产业,是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是带动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动机。从世界经济结构来看,汽车、钢铁、机械制造和建筑业都是其支柱产业,而汽车和机械制造就同属于制造业的范畴。
在我国,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制造业是国民经济重要的基础,是国家安全的保障,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从全国来说,制造业的工业增加值占我国GDP的35.75%,即1/3强。这个数字清楚地告诉我们,我国国民经济1/3多要靠制造业,工业的税收90%在制造业,工业从业人员80%在制造行业。其二,装备制造业在制造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装备制造业又是制造业的基础,所以说装备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脊梁。制造业是实现工业化的根本,是实现现代化的原动力,是国家实力的重要支 柱。如果一个国家没有强大的制造能力,永远成不了经济强国。其中装备制造业位居工业的核心地位,担负着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重任,是工业化国家的主导产业。装备制造业承担着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工作母机、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重任,可以说它是工业的心脏和国民经济的生命线,是支撑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基石,一个国家的制造业水平完全取决于装备的水平。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当今世界工业强国无一不是装备制造业的强国。美、日、德等发达国家长期以来都毫无例外地把装备制造业作为其经济的主要支柱和强大国力的后盾。要实现中国梦,我们当前的任务就是要振兴和发展我们的装备制造业。
产业特点技术先行
我国装备制造业面临的首要问题便是产业集中度较低、规模经济不足。我国装备制造业整体上呈现企业规模小、大企业规模不大的特点。虽然我国装备制造业的产业集中度由2000年的55.59%上升到了2010年的66.81%,但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仍然偏低。主要是长期以来我国装备制造业投资分散、重复布局十分严重,且多数企业按“大而全”和“小而全”建设,致使装备制造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在装备制造业各行业中,只有汽车整车制造业和柴油机制造业产业集中度较高。较低的集中度通常反映出该行业中大体量企业的产业比重并不大,不能形成规模经济效应,限制了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和产业发展。
此外,我国装备制造业产业结构不合理,技术含量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在全球装备制造产业链上,中国装备制造产业总体上处于中低端,产品技术含量低、品牌效应不强。而在其他的制造业中,金属制品、办公用机械及自动化处理两大产业虽然具有国际竞争力,但两者皆属装备制造业中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产业,在国际竞争中更依赖成本优势,而动力机械及设备、工程专用机械和运输设备等技术能力要求较高的产业,中国与美日德等机械强国有较大差距。与整体工业利润的迅速增长相比,装备制造业的利润水平增速较小,如2008年、2009年和2010年装备制造业产业利润率为12.68%、12.59%和14.61%。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装备制造业主要以人力资源成本优势而非技术、知识产权等获利的现象。这主要是因为投入不足,自主创新能力较弱造成的。
装备制造业的行业特点决定了先进技术是决定产业安全的关键因素。在重大设备自主研发产品中,由于中国原始创新的不多,尤其在核心技术和关键环节上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核心基础元器件和软件仍没有摆脱受制于人的局面。虽然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外资技术对外依存度近几年以来有所下降,但仍然保持在20%左右的对外依存度。现在我国低端的简单机械产能过剩,而高端得装备制造还是缺乏。重大技术装备和高新产品生产能力又严重短缺,致使国外机电产品大量涌入国内市场。像核电和风电要大力发展。但目前我国核电装备自主化整体仍处于起步阶段,风力发电设备总装和关键部件能力不足。在新材料、信息、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领域,也都迫切需要新型装备的保障和支撑,这些不得不依靠国外进口。
与此同时,企业缺乏自主品牌和一流企业,国际竞争力不强,也是困扰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问题之一。大企业、大集团代表了一国的产业技术进步水平和国际竞争力,装备制造业是最能体现规模经济效益的产业,但中国很少有在规模与自主创新能力上能与国际一流企业和跨国集团(如美国的通用、德国的西门子、日本的三菱)相抗衡的大企业。且与跨国公司相比,中国还没有一家装备制造业企业拥有在全球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著名品牌。整体而言,中国装备制造业产业国际竞争力2008年以前处于上升趋势,从2000年的-5.35%上升到2008年的20.77%,自2009年开始,我国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有所下降,2010年下降为17.36%。这主要是因为中国装备制造业不仅缺乏核心技术,而且缺乏世界知名的自主品牌和世界一流企业。
形成哑铃型生产结构
中国的装备制造行业在发展时应重视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提高产品技术含量。装备制造业企业目前竞争力不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自主知识产权的拳头产品相对较少。改变这一状况的出路是加强研究开发,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因此,要引导企业建立完善的技术开发体系,形成哑铃型生产结构,积极推进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企业要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坚持技术引进、消化与自主创新同步,促进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升级。企业应逐步加大自主开发和自主创新的力度,使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模式由引进技术型向引进技术和自主开发相结合型转变,进而走向自主创新型。政府要从政策上支持和加大对企业技术改造、产品研发资金的投入,鼓励企业在立足自主研发的基础上,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努力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实现产品再创新和自主制造,增加产品附加值。要采取“引创结合、自创为主”的模式,积极引进先进技术,推动自主创新,继续加大对装备制造业重大技术攻关费用的支持力度,增大科研经费投入,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等的合作,培育紧缺的高级、创新人才,将科研成果转化成生产成果,将精力放在核心、领先技术的掌握消化上,提升我国装备制造业产品技术含量,加快企业利用信息技术实现现代化管理的步伐,在节能降耗、降低生产成本上再上一个新台阶,加快大型成套设备出口基地建设,努力提高产品的出口竞争力。endprint
当今各国发展经济越来越集中在提高科技水平上,市场的竞争,主要体现在产品技术水平的竞争上。
美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更加讲究产品技术的高起点、市场营销的高回报,力争跳出中低产品的竞争圈子。日、德等国继续推进装备制造业整体素质的提高,比较重视用高新技术优化改造装备制造业,所以其国际市场竞争力依然不减当年。以韩国、中国台湾为代表的后起之秀努力进行产业组织结构调整,优化组合,尽快适应新形势的挑战。相比之下,我国的装备制造业结构框架还很散乱,运行机制依然不够活泛,生产运营的科技含量和科研潜力不足。所以,在这一大背景下,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首先是全面提高素质,广泛吸纳国内外的技术成果,充分发挥高新技术的后发优势,促进产业升级。因此,全行业应当着力解决装备制造业产品结构的升级换代。一方面,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制造业生产大国;另一方面,我国每年也要进口许多高附加值的产品,出口的却是一些低附加值的产品,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较低,可以说基本上是一个内需型的产业。
当今,世界各国都越来越重视制造业产品的质量,高质量、多功能、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产品已成为各国发展的主要方向。大型装备制造业要以研发高附加值、高端的产品为己任,不能只重视眼前的利益而去投产价格增长快,但附加值较低的产品;中型企业要努力进行科技创新,提升装备水平,通过优化产品结构,增加高附加值产品的比重,促进制造业产品的升级换代,逐步实现由加工制造向研发创造,从资源依赖向科技依托,依靠创新引擎驱动,实现从低成本优势的中低端制造向科技创新优势的高端智造转变。
我国的装备制造行业也需要加快企业兼并重组,创造一批世界规模的装备制造企业。鼓励装备制造企业之间、关联企业之间、企业与科研院所之间联合、重组,发挥强强优势,形成一批产业集聚度大、技术含金量高的大型企业集团。政府应在资金、资源、技术具有比较优势的地区,制定优惠政策,招商引资,吸引人才,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形成知名的装备制造业集中地。继续深化装备制造业的结构调整,加大“改制、改组”力度,激发企业活力,增强国际竞争力。围绕中国装备制造业的优势和强项进行产业结构、组织结构的调整与重组,鼓励企业实行强强联合,大力培育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同时要规范外资的并购活动,加大对民族优秀企业的保护。一是发展壮大骨干企业。产业集群化发展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必然要求。龙头企业是产业集群化发展的核心,决定产业的聚集程度和集群的竞争力。因此,要加大对龙头骨干企业的扶持力度,使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规模,增强其带动能力。二是加大装备制造企业配套项目和企业的招商引资工作,以装备制造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产业发展重点为依据,以项目合作为手段,以扩展产业规模为目标,对外集中引进一批对我国装备制造业技术水平有重大提升作用的大型合作项目和企业。
(作者为胶东产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文章不代表本刊观点)endprint
中国工业评论2014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