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国芬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类社会一种文化样式,其本质是人类社会一种精神实践活动。它既有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历时态属性,又有在人类某一特定社会历史时期中所表现出的共时态属性。从文化视角探讨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属性,是思想政治教育本体论研究的应有之义。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属性;精神实践活动;历时态;共时态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487(2014)08-0078-04
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我们在此所说的文化是指狭义的文化,即以社会意识形态为主要内容的观念体系,是人们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属于社会意识范畴。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类社会一种文化活动样式,在人类社会不同的历史时期无疑会表现出一定的特殊属性,探讨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属性是思想政治教育本体论研究的应有之义。
一、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属性的历时态分析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实践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类文化活动的样式之一,无疑也具有一定的社会历史性,并在不同的历史时空境遇中,表现出不同的特殊属性,即“历时态”属性。所谓“历时态”本质属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依据人类社会运行状态所提供的既定条件的变动而不断进步和发展时所表现出的特殊属性。从历史发展维度来看,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主要有几个方面:
第一,实践性。实践首先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的过程。马克思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1](P67)在物质实践过程中,人类不仅同自然界发生关系,而且人与人之间也必然结成一定的关系。马克思指出:“生命的生产,无论是通过劳动而达到的自己生命的生产,或是通过生育而达到的他人生命的生产,就立即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社会关系的含义在这里是指许多个人的共同活动,至于这种活动在什么条件下、用什么方式和为了什么目的而进行,则是无关紧要的。”[1](P80)可见,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在实践过程中,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不仅创造和丰富了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同时也改造了人类自身的意识。换言之,人与其意识的关系也生成于实践活动中。正如马克思所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1](P92)
如上所述,实践有三种基本形式,即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创立和改造社会关系的实践以及创造人类精神文化的实践。当然,这三种形式的划分只是为了研究方便而进行的逻辑上的划分,在实际生活中三种形式的实践都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三个方面,三者密切相联。
从逻辑上讲,在人类历史上,具有优先地位的是物质生产实践,没有物质生产实践,人类就不会产生,更无所谓发展。因此,实践的第一种基本形式就是处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活动,即物质生产实践活动。人类只有先通过物质生产实践解决吃、喝、住、穿等物质生活资料问题,才能独立从事政治、科学、艺术等其他活动。因此,改造自然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在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中具有主导地位,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活动。
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与物质生产实践不同,它是一种主体间的社会精神实践活动,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借助思想政治教育介体(教育目的、内容、载体等)教育并引导受教育者,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社会精神实践活动从精神层面来调整和创新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与自身关系的一种实践活动方式。可见,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类一种精神实践活动,其实践性无疑是其本质属性之一。
第二,从属性。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是基础,政治、文化等上层建筑是经济的反映,其中政治较之文化等上层建筑更直接、更集中地反映了经济,在上层建筑中居于核心地位,起主导作用。社会经济实践活动,对政治实践活动与文化实践活动产生重要的影响和制约。正如马克思所说:“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2](P82)
可见,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文化活动的样式之一,即人类精神生产实践,其活动虽然有自身的特殊规律,但仍然受经济基础的制约和影响。马克思指出:“道德、宗教、形而上学和其他意识形态,以及与它们相应的意识形式便不再保留独立性的外观了。它们没有历史,没有发展,而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1](P73)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作为创造人类社会的一种精神生产实践的思想政治教育,其本质无疑是从属于人类社会物质生产实践。
因此,笔者认为,肯定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从属性,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这是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属性的前提,离开这个前提就会迷失方向。
第三,发展性。以人的思想政治素质为对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在人类社会早期,由于受人类物质生产力水平发展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类精神生产实践尚未从物质生产实践中分化出来,而是混在一起。马克思指出:“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人们的想象、思想、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1](P72)当然,虽然思想政治教育尚未分化出来,但并不意味着没有思想政治教育。伴随着人类改造自然、社会物质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社会分工逐渐产生,精神生产逐渐从物质生产中分化出来。马克思指出:“分工起初只是性行为方面的分工,后来是由于天赋(例如体力)、需要、偶然性等等才自发地或‘自然形成分工。分工只是从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分离的时候起才真正成为分工。……从这时候起,意识才能摆脱世界而去构造‘纯粹的理论,神学、哲学、道德等等。”[1](P82)思想政治教育从物质生产实践独立出来之后,就成为维护人类社会秩序、传承人类文化的重要形式。与此同时,思想政治教育逐渐被从社会分化出来的国家、阶级所重视,逐渐异化成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工具。正如马克思所言:“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1](P98)endprint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尤其是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以来,思想政治教育逐渐回归其本真,即重新回归社会,成为建设人、塑造人的社会精神实践活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发展人、开发人的重要精神实践活动。可见,从人类历史发展过程看,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类社会共始终,它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因此,发展性又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属性之一。
应该说,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这一纵向角度来看,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类社会一种实践形式,无疑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但这一变化发展也表明了它是从属于人类物质生产实践的。正如马克思所说:“思想的历史除了证明精神生产随着物质生产的改造而改造,还证明了什么呢?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始终都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想。”[1](P292)
二、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属性的共时态分析
思想政治教育伴随着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在特定历史时期,其本质也表现出反映特定社会时代特征的属性。笔者认为,从社会共时态来分析,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属性,主要是指每一个历史时代、每一个社会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虽然与一定时期的经济、政治紧密相连,但其仍具有自身独特的发展规律而表现出来的独特属性,主要有相对的独立性、时代性和创造性。
第一,相对独立性。马克思主义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类文化精神实践活动虽然从属于特定社会的物质生产实践,并为特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服务,但并不能因此而否认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相对独立性,否认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自身的规律性。如果只强调物质生产实践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决定作用,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对独立性,那是机械唯物主义。这一点马克思早已经明确指出过。他说:“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1](P58)因此,在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属性时,既要看到思想政治教育的从属性,更要看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对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马克思是从人类社会纵向角度,即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探讨三者之间相互关系的。从纵向看,经济处于基础和决定性地位,政治和文化是经济的反映。但从横向看,在人类社会特定历史时期,人类社会实践三大方式之间是相对独立的,各自运行的规律是不同的。美国当代学者丹尼尔·贝尔指出:“与社会统一观相反,我认为较有益的方法是把现代社会(我此刻不管它与以往社会的继承联系)看作由三个特殊领域组成,每个领域都服从于不同的轴心原则。我把整个社会分解成经济—技术体系,政治与文化。”[3](P56)同时,他又对三大领域运行的规律进行了详细阐述,他说:“掌管经济的是效益原则,决定政治运转的是平等原则,而引导文化的是自我实现原则。”[3](P41)
因此,作为人类文化精神实践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虽然受现实生活的制约和影响,但其形式却遵循着自我实现的原则,具有其自身的相对独立性。马克思说:“从这时候起,意识才能摆脱世界而去构造‘纯粹的理论、神学、哲学、道德等等。但是,如果这种理论、神学、哲学、道德等等和现存的关系发生矛盾,那么,这仅仅是因为现存的社会关系和现存的生产力发生了矛盾。”[1](P82)
第二,时代性。由于每个时代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状况的不同,思想政治教育无疑会表现出一定的时代特征。在原始社会,人类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政治主要是以血缘和人身关系为基础划分为不同的氏族、部落。政治处于一种原始的无阶级政治。摩尔根指出:“人类的经验只产生两种政治方式,这里使用方式一词系就其科学意义而言。这两种方式都是明确的、有系统的社会组织。第一种,也就是最古老的一种,我们称之为社会组织,其基础为氏族、胞族和部落。第二种,也就是最晚近的一种,我们称之为政治组织,其基础为地域和财产。按照第一方式建立了氏族社会,在氏族社会里,政府与个人之间的关系是通过个人与氏族、部落的关系来体现的。这些关系纯粹属于人身性质。按照第二种方式组成了政治社会,在政治社会里,政府与个人的关系是通过个人与地域的关系来体现的,所谓地域,即乡、县和国。这些关系属于地域性质。”[4](P45)由于人类社会分工尚未分化,社会也没有分为不同的阶级,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处于一种自发状态,其本质具有一定自发性。在人类社会产生分工,进入到剥削阶级社会以后,思想政治教育逐渐独立,且日益为统治阶级所利用,异化为统治阶级维护统治的精神工具。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1](P98)。因此,阶级性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在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来的本质属性。当然马克思讲的“每一时代”只是人类进入到文明时代以来的人类社会,不包括人类社会的史前史和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这一点恩格斯在1888年《共产党宣言》英文版上已经予以注明。在人类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以来,剥削阶级作为一个阶级已被消灭,人与人的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社会主义政治由阶级政治开始转向一种新型的社会政治。有学者认为,“一切剥削阶级的国家机器被推翻之后,人民民主国家进一步发展,必然是走向新型社会民主,进而达到新型社会国家。”[5](P387)这时,思想政治教育逐渐由其工具性功能,即维护阶级统治,回归其目的性功能,即建设人、塑造人。因此,在人类社会每一个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都体现出自身的时代性,忽视时代性或把人类社会某一阶段的时代性看作思想政治教育的唯一本质属性都是值得商榷的。
第三,超越性。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反映一定社会的现实,又要超越一定社会的现实。思想政治教育不可能脱离现实,但决不能拘泥于现实。它不仅仅是把现实人的思想再复制出来,不仅仅是一种精神的简单再生产,更是一种立足现实基础上面向未来,提升人的思想政治素质,以改变社会现状、推动社会发展、创新人类文化的精神扩大再生产。如果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实现人和社会对现状的超越,仅仅只是维持现实社会的秩序和人们现有思想水平的手段,不能对社会经济、政治发展提出批判,那么,思想政治教育就会失去其存在的意义。社会的人也将成为丧失否定、批判和超越能力的“单向度的人”(马尔库塞语),人类社会将会停滞不前。因此,立足现实,批判并超越现实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又一本质属性。endprint
应该说,从横向来讲,思想政治教育无疑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在每一个不同历史时期表现出该时期的时代性,但思想政治教育又不是人类社会的机械反映,而是对社会具有一定的批判性和超越性,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独立性的一种表现。
三、余论
一直以来,国内学界对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理论研究存在简单化的倾向,从而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的研究,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简单过分地强调经济对政治、文化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决定作用,缺乏对政治、文化及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的研究。依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笔者认为,强调经济的优先地位无疑是正确的。但当前学界存在过分简单地强调经济的决定作用,而对于经济在何种程度上决定政治、文化以及思想政治教育与政治、文化及思想政治教育在何种程度上具有自身的独立性则缺乏详细的研究,进而滑向了机械唯物主义。这种状况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就是过分强调思想政治教育为经济、政治服务,学者们言及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立性时也是从社会经济、政治的角度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对政治、经济具有一定的反作用。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了经济、政治的婢女,完全从属于经济和政治,毫无自身独立性可言。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受经济、政治影响是无庸置疑的,但不能因此把思想政治教育看成毫无独立可言的经济、政治的附属品。正如有学者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当然不会对来自政治、经济等的多方面要求置之不理,但它却永远也不能萎缩其批判而超越的性状。它要适应政治、经济的现实要求,却不能充当政治的仆役、经济的婢女。”[6](P3)因此,加强和深化经济、政治、文化及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相互决定关系研究,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其次,把经济领域的运行规则运用到政治、文化及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忽视政治、文化及思想政治教育特有的运行规则。由于缺乏对经济、政治、文化及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关系深入细致的理论研究,学界往往把经济领域的游戏规则运用到政治、文化及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如当前国内一些权钱交易,其实质就是把经济领域的游戏规则运用到政治领域而产生的腐败。也有一些学者把经济领域的游戏规则运用到文化及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提出思想政治教育成本、思想政治教育效益等范畴。之前,针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主义严重,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之后,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时,笔者也赞成使用“思想政治教育效益”这一范畴。应该说,如果从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克服形式主义的角度使用这一范畴也无可厚非。但从经济、政治、文化及思想政治教育各自运行的规律来看,把效益引入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则值得商榷。
概言之,我们从文化视角,从横向和纵向两个角度探讨经济、政治、文化关系基础上,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属性研究,其目的就在于一方面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离不开经济和政治而独立存在;另一方面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在人类特定历史中具有自身特点,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因此,呼吁学界要加强和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及其属性的研究,尤其是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相对独立性的研究,这也是我们新时期强调文化自觉的应有之义。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3][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
[4][美]路易斯·亨利·摩尔根.古代社会[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
[5]刘德厚.广义政治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6]曹清燕.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研究[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