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学历史教科书的体裁、体例问题,向来存在争议,而且对体裁和体例之间的界限不是太清楚。新课标高中历史教科书从体裁方面讲,实际上仍属于“章节体”,从体例方面来看则是“专题”体例。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科书体裁体例章节体专题形式
【基金项目】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阶段成果 批准号:GS(2010)G0988.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036-01
就一般历史书籍而言,体裁、体例都有比较明确的界定。体裁,是“史书在表述上的形式” [1],是“就各类史书之间之不同的表现形式说的” [2]。我国传统的史书体裁有编年体、纪传体、典制体、记事本末体、学案体、表、图、评论等。到了近代,历史书籍大多采用章节体。体例,是“关于一书内部的组织结构和表述形式” [3]。涉及到断限、标目、编次、记事、记地、记人、载言、载文、征引、议论、注释等。
中学历史教科书的体裁、体例问题,向来存在爭议,而且对体裁和体例之间的界限不是太清楚。到目前为止,对中学历史教科书的体裁和体例的叫法有,“新的通史体裁”“通史章节体裁”“章节体”“历史教科书体”“通史体裁”“专题形式”。这些叫法,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
首先,“通史”从严格意义上不能称之为一种体裁形式。《辞海》解释“通史”是:“贯通古今的书”。《中国历史大辞典·史学史卷》解释“通史”为:“贯通古今,并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作叙述的史书”。当代历史学家刘家和先生认为,“通史作为传统,既是中国史学体例的一种表现也是史学精神的一种展现” [4],通史体例主要是指要做到“时贯古今”,通史精神是指要能够“通古今之变”。关于“通史体例”,刘家和先生还强调“古今历时性纵向之通”和“空间里的共时性的横向之通” [5]。综合上述的分析来看,一种史学著作可以称之为通史体例,但不能称之为通史体裁,因为通史相对于断代史,是就时间的断限这一体例而言的。编年体、纪传体、记事本体、典制体、章节体等都可以有通史。
其次,把历史教科书称之为“历史教科书体”似乎也不够恰当。这样的叫法虽然能突出历史教科书的特点,从而使之区别于其它历史著作,但却不能区别各种不同体裁形式的历史教科书。因为历史教科书是就其专门用于历史教育这一特定功能来说的,其体裁形式是多样的、不断发展的。
总的来看,“章节体”是历史学界和历史教育界比较认同的称法。白寿彝先生指出:“近代流行的划分章节的体裁,我们可以称之为章节体,大概开始于夏曾佑的《中国历史教科书》。这书写于一九零二——一九零四年。”[6]实际上自夏曾佑《中国历史教科书》以后,我国中学历史教科书基本上采用章节体的写法。
但是新课程改革后,新课程标准实验历史教科书又是什么体裁呢?就其总体结构来讲,实际上仍旧没有摆脱“章节体”的窠臼,只不过将“章”换成“单元”,将“节”变为“课”。 因为“章节体是归纳逻辑在史书编撰上的体现。它既综合贯通,又分门别类,适于表述历史发展过程中纵横交错的因果关系,比旧体裁的史书容量大,系统性强。”[7]章节体主要体现在“既综合贯通,又分门别类”上,“综合”强调整体性,“贯通”强调时序性,“分门别类”则是说历史事实的主次层次和不同领域。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历史教科书每册《编者的话》中对“单元”和“课”的关系进行了说明:“每个单元集中探究一个比较宏观的历史问题。每个单元分为若干课,每课涉及一个比较具体的历史问题。但同一单元的各课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另外,有些“单元”之间也是有一定的逻辑关系的。总的看来,“单元”和“课”的设置要解决的还是历史知识的整体性和总的时序性问题,以及历史知识的主次层次问题。所以,尽管采用“单元”和“课”,但在实质的逻辑关系上仍是章节体体裁的逻辑关系。由此来看,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历史教科书的体裁在实质上是没有变化的。
关于历史教科书的体例,也有许多需要探讨的地方。有的历史教育学方面的著作,引用汉语辞典的解释:“著作的编写格式;文章的组织形式”来界定历史教科书的体例。这样的界定过于笼统。历史教育学专家于友西认为:“书籍的结构是指体例,或曰类例,即在一定的体裁形式下所采用的组织规则和方法。历史著作的结构是由许多类例组成的,例如正文前有序作、前言、凡例、目录等,正文之中有标题、注释、点评等,正文之后有跋、书目、索引、附录等。”[8]并进一步认为:“中学历史教科书的结构,主要是由两大部分构成,一部分是课文,即教科书的正文内容;另一部分是课文辅助的部分,包括目录、课前提要、补充文、图片及图注、历史地图、文献资料、注释、作业练习、附录等。”[9]以上界定虽然比较具体,但没有涵盖教科书体例的其它一些主要内容。比如,几乎所有历史著作都要涉及到的断限(时间的起讫)、标目(各级标题的命名)、编次问题(对历史事实进行内容上的分类和顺序上的编排),历史事实的选择标准问题,文字表述等问题。当然这些问题有的是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要解决的问题,但却也是历史教科书所必须考虑和认真处理的问题。综合以上分析来看,历史教科书的体例是其内部的组织结构和表述形式。具体来讲,历史教科书的结构,主要有两大部分组成,一是课文,也即教科书的正文内容;二是课文辅助部分,包括目录、课前提要、补充文、图片及图注、历史地图、文献资料、注释、作业练习、附录等。就其课文部分来讲,涉及到全书总体的时间起讫和局部的时间起讫问题,各级标题的命名问题,对历史事实进行选择的问题,文字表述的问题。就课文辅助部分来说,涉及到各体例间相互配合的问题。总的来说,还涉及到课文部分和课文辅助部分的互为表里,相互配合的问题。当然,需要指出的是历史教科书的体例是多样的,并且是不断发展逐步改进的,而不是一成不变的。
参考文献:
[1] [2] [3]白寿彝.史学概论[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
[4] [5]刘家和.论通史[J]史学史研究.2002(11).
[6]白寿彝.中国通史:第一卷[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7]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中国近代现代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8][9]于友西.历史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
李玉龙(1978年—),男,甘肃民勤人,汉族,现职称:中学一级教师,学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史学研究与中学历史教学。
课程教育研究·中2014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