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书生语文教育思想探究

2014-07-29 02:12薛晗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4年6期
关键词:魏书生语文课程教材

薛晗+

魏书生是中国教育界的一个奇迹,他所进行的教改给教育界带来了巨大震动。其创新做法和科学思想给广大教育工作者以众多启示。本文旨在通过评析魏书生教改的新锐之处,借以为教育工作者提供可供参考借鉴的教学思路和具体措施。评析魏书生教改的独特之处将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管理这三个方面展开。

一、创造性呈现课堂教学内容

(一)引导学生画语文知识树

学什么是教学的重要问题。与其他学科知识结构、系统清楚明晰的状况不同,语文学科综合性较强,广纳百川,包括的知识点要素在每篇课文中的地位和要求也不一致,学习目标似乎模糊,这使相当多的学生不辨方向,不知语文究竟学什么。

为解决这个问题,魏书生创造性地引导学生画语文知识结构图,提纲挈领地抓住初中阶段语文知识的主干和枝干,将教材知识划分为不同层次,构建知识网络,使语文教学不再无目的、无方向。

(二)压缩教材内容,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语文教材的编制是采用文选型,课文只是承载语言文字知识、传达思想感情的载体,同样的知识内容换了另一批课文仍旧可以体现。魏书生不精雕细刻课文本身,而是从中解放出来,充分利用学生自身的既有优势辅以必须的学生自学困难的知识内容的讲授,压缩课时,突出重点又节省时间,更锻炼学生的领悟能力,调动积极参与能力。

且在课外给学生补充五个方面的文章,分别是名篇时文、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资料、学习方法、国内外科技动态及相关科目的有关章节。

这些知识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紧密,既开阔了学生的眼界,拓展了他们的知识面,又促进了学生良好品质的养成。同时也使学生学会了使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会了用语文这一工具去分析相关学科的教材。事实证明,这些鲜活高质的内容注入课堂,不仅没有降低考试成绩,反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成绩。

二、创新教学实施过程

魏书生教改的独特之处更多彰显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他创造性地将知识传授与思想教育两相融合,相得益彰。注重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并在教学实施中协调好学生主体和教师主导的关系,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实现自学能力的提升,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一)重视自学,加强指导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他们是鲜活的个体,拥有各自的独特个性和程度不一的积极能动性。教学过程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潜能,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实现自学、乐学、善学。魏书生在这方面的工作突出体现在:

1.引导学生自学整册教材

拿到新书之后,引导学生列生字表、新词表,写教材分析、单元分析、知识短文归类、列文学常识简表等。使学生对整册教材有整体观念,又指导学生制定假期自学时间表,每天半小时学习语文。这样的自学设计分散到假期中且每日负担不重,可大大减轻开学后的负担,提高效率,并且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2.学生自评

魏书生还将教学实施的评价过程下放给学生,作业学生自己留,评卷学生自己出,作文学生互相批改。自己出题,便可明确复习目标,调动主动性,增强兴趣。当然这并不是完全放任,必需教师的指导。如互相批改作文时要求学生从格式是否正确、卷面是否整洁、错别字几个、有几处病句、标点符号有几处错误、文章中心是否鲜明集中等十个方面写具体评语,这样学生不仅深刻理解写作基本要求,同时有机会发现并学习别人长处。

教师的指导和学生自主学习有机结合才能使自学有序、高效。

(二)育人为先,知识传授与思想教育交融

学生不是没有思想、没有情感的被动的受管理者,不能把学生当作接纳知识的容器,而应把他们当作有思想、有意志、有情感的主动发展的个体,加强思想教育,培养健康人格。

许多教师问:“你是靠什么办法,使各类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学习的?”魏书生只回答两个字“育人”。他认为“育人是语文教师分内的事,只有坚持育人,才可能进入语文教育的自由王国”[1]。他成功地将知识传授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让思想政治工作为教学服务,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他把培养学生高尚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教给学生科学的方法几个方面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内容。采用的方法是感染熏陶、潜移默化,具体又体现在通过课文内容感染熏陶、通过课外阅读感染熏陶、用格言熏陶感染三个方面。使思想教育从课内延伸至课外,保持了育人工作的连续性,达到的效果是学生初步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意义,拥有吃苦意志,初步掌握一些科学方法,这些对于他们今后都是比知识更为宝贵的财富。

(三)教学过程的生活化、情趣化倾向

听过魏书生讲课的都能感受到课堂的热烈生动的气氛,生活化倾向明显,洋溢着热情、欢快,学生学得兴趣盎然,觉得上课是一种享受。魏书生到外地上课时被学生请求“拖堂”的情况也是屡见不鲜。如此生动的课堂是怎样形成的呢?

1.深谙激发学生兴趣之法

魏书生拥有高超的教学技术,在课前几分钟中采用或请同学们集体唱一首歌或集体朗诵或口头作文的方式组织教学,调动学生轻松愉快的心理,即使到外地上课,面对的是第一次在舞台上面上课的学生,这几个方法也能快速消除学生的紧张气氛,使他们集中精力。另外还有贯穿课堂中的个性化板书设计,真诚乐观、自信、幽默的教态,说话声音的变化,引导学生想象,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之中,适当用一些独特班级用语等,使课堂有无穷乐趣,极大提高教学效率。

2.决策过程民主化

魏书生抛弃了师道尊严的教学状态,改变拘谨的传统课堂气氛,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引导学生多参与教学,作业怎么留、日记统一题目还是自选题目等都和学生一起商量,同学们表决后根据多数同学意思办。教师树立了教学民主的思想,教学多和学生商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容易调动起来,就更多地展现课堂的生动活泼的局面了。

3.教学系统与生活紧密相连

语文即是生活,善于将生活中值得选摘的细节融进语文课堂,可以使语文教学生动、有情趣。例如魏书生会把学生喜欢的和他们的生活、思想联系紧密的名篇时文拿到课堂上让学生学习讨论。他会在讲新课文时调动学生生活体验,以便更快进入课文情境,优化学习效果。他会针对性选择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的作文或日记主题,让其学会感悟生活,更好地应用语文这一工具。

三、教学管理

魏书生的教学管理突出体现在民主、科学两个方面。

(一)民主管理

他认为班主任是公仆,是为学生服务的。师生关系应是互助的,教师帮助学生发展,学生也帮教师提高教学能力。魏书生的班级十分重视决策过程的民主。学生举手或投票表决,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二)科学管理

魏书生坚持法治,制定制度、班规班法,落实“班级的事,事事有人干;班级的人,人人有事干”和“事事有时做,时时有事做”的口号。有了严密全面可操作的计划、制度,就使学生的思想、行为拥有明确的目标导向,同时有利于学生爱集体、爱人民品质的形成。

“制定了较完善的语文教学管理计划、制度,并坚决执行;再建立了检查监督系统和反馈系统,这样就基本走上了以法治语文教学的轨道,同时也朝着语文教学科学化的方向迈进了一步”[2]。

四、指导意义

魏书生的教改包罗万象,非几千余字能尽述,上文评述的三个方面对于当下语文教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具体可以提炼为以下几个可供借鉴的建议:

(一)充分发挥工具性,注重发挥人文性

新课标再次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落实到语文教学中,应注意:首先要明确教材中选文与所要传达的语言知识之间的关系。选文是语言材料、载体,应从具体选文中抽离出具有普遍应用价值的语言知识,让语文教学回归语言文字运用。还可以在课内引入课外知识,帮助学生冲破教材选文的圈囿,为语文课堂注入鲜活血液,让课堂不死板不凝滞不与时代与社会脱节,时时开放活泼。

其次,重视文本的思想情感内涵。教材中选录的文本都是具有典范性的语言作品。不仅是语言运用的良好范本,且包含正面丰富的思想内容和精神情感。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发挥文本丰厚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深远影响。可以利用课文系统对学生实施隐性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3]。

(二)教学过程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把课堂主体交还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兴趣和积极性,重视学生预习和自学,让其自觉、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具体开展中。同时语文教学过程要紧密联系生活,这样不仅可以增加课堂情趣,且能获得鲜活的课程资源。另外,有效的课堂管理能提高语文课堂的效率,使语文教学趋向科学化。

(三)语文教师应与语文课程同步发展,不断提升专业水平

语文教师易当却又难当。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材相对稳定,却又极易出现“一本教案,终身受用”的局面。语文教师不应是一潭死水,不应照本宣科、一成不变。而应与语文课程同步发展,做研究型、成长型教师,不断学习,充实自身的语文专业知识、教育专业知识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且要有新锐科学的教育理念,敢于尝试教学实验,变换教学方式,不断提高自身能力素养,这样中国语文教育界就会多几个“魏书生”,语文课程的变革也会不断激发新的活力。

注释:

[1][2]魏书生:《魏书生教学工作漫谈》,漓江出版社,2005年版,第6页,第423页。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2页。

endprint

猜你喜欢
魏书生语文课程教材
教材精读
新文科背景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学改革研究
魏书生:为“教书”而生
魏书生:改革最重要的是守住常识
挑重担才是“占便宜”
以端午节为例谈传统节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站在语文课程的高度教学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