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现实主义理论的反思

2014-07-29 23:04李建立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4年6期
关键词:写实主义陈独秀现实主义

摘要:五四现实主义(当时称为写实主义)在中国新文学运动中产生了巨大影响,它促进了中国新文学运动中现实主义初潮的涌现,但新文学提倡者对五四现实主义理论的理解,同样存在着不少认识误区。

关键词:五四现实主义反思认识误区

五四现实主义(当时称为写实主义)在中国新文学运动中产生了巨大影响,在陈独秀、茅盾、周作人、胡适等人的倡导下和文学研究会作家的努力下,中国新文学运动中涌起了现实主义文学的初潮,并获得了初步的成绩,如“问题小说”“乡土小说”等文学的涌现。但是反观新文学倡导者对于五四现实主义(写实主义)理论的理解、阐释与宣扬,可以发现其中有着不少的认识误区。

一、指导性创作技巧的匮乏

首先是五四现实主义(写实主义)理论的提倡者并没有提出富有指导意义的创作技巧方面的理论。众多关于现实主义(写实主义)的宣传,多是侧重于这一理论的价值论层面,仅仅是指出写实主义的创作特征和创作标准—即写实性、客观性,最多也只是对写实、客观做了一下界定,对创作所要达到的目标要求过多,而在创作论方面则缺乏系统的研究和探讨,诸如西方现实主义理论中的典型化、人物形象的刻画、一般性和特殊性的讨论,在当时都是很稀缺的声音,理论家们的注意力大多聚焦于对“真实性”的关注之上。在对“真实性”的理解上也很是肤浅,甚至存在偏差。大部分理论家们都认为所谓写实主义,即是照着社会样子描画出来,至于生活真实与本质真实的区别,则很少有论者提及。这种理论上的肤浅往往导致当时文学创作者用自然主义代替写实主义,把文学创作当作社会分析实验报告来看待,对现实主义创作的审美特征和艺术技巧缺乏深入探讨,理论上的欠缺导致五四现实主义潮流雷声大雨点小。虽然在创作实践上“为人生派”亦创作出了大量的作品,但真正具有深度价值和震撼力的作品却很少,往往侧重于社会问题、思想解放、个性呼吁。作品的叙事结构、形象刻画则乏善可陈,缺乏像欧美、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品的思想深度,很多作品仅停留在短篇小说的层面,而且大部分小说带有说教性,缺乏艺术形象性与感染力,缺乏力度和深度。至于现实主义诗歌,大都具有打油诗、顺口溜性质,虽然揭示了部分社会问题,记录了部分社会现实,写作技巧、诗歌的形象、底蕴则显得苍白、幼稚[1]。

二、激进心态导致的认识肤浅

其次,五四现实主义理论的提倡者在传播这一理论的过程中,存在着一种激进心态,因而其理论自身存在着诸多疏漏和草率之处。关于五四激进心态的形成原因,王元化先生在其《杜亚泉文选》一书的序言中分析得颇为透彻,他认为,“百年来不断更迭的改革运动很容易使人认为每次改革失败的原因,都在于不够彻底,因而形成了一种越彻底越好的急躁心理。”[2]这种激进心态造成的结果就是任何一种新理论无论正确与否,在尚未进行细致、深入研究之前,就一窝蜂地赶时髦,新观念的提倡者动辄就以征服者或胜利者的姿态睥睨群伦。这一现象很明显地体现在新文化运动的提倡者身上。他们思想态度偏激、狂热,趋于极端,言辞愤激,批评争论对手时以酣畅淋漓、刻骨镂心为快,这种激进心态对于五四现实主义理论自身的发展有很大的危害。写实主义的提倡者如陈独秀、茅盾、胡适等对写实主义的理解并非那么透彻,有时仅止于粗浅的认识。他们并没有完全认真地对西方现实主义理论进行学理研究,仅凭一腔热情去煽动、鼓吹,甚至不惜“愿拖四十二生的大炮,为之前驱”[3]。他们充满激情的演说实际上并不一定经得起推敲。在这种激进心态的支配之下,五四写实主义理论并没有得到深入研究,往往停留在粗浅的认识之上。

三、二元对立思维模式导致的理论自负

五四现实主义理论自传输至中国始就受西方形而上学思维模式的影响。从梁启超到王国维,从胡适到陈独秀,从茅盾到文学研究会的其他成员,在理论主张上,对现实主义内涵的理解基本就是和浪漫的、理想的文学相对立,这种对立情绪导致了后来“为人生派”与“为艺术派”的对抗,而在这种对抗的局面中写实主义虽然没有被定位一尊,但是其潜在的倾向却很明显。在西方哲学史上,主客观对立(即主体与客体的二元对立)的形而上思维模式肇始于柏拉图,这也是德里达不遗余力所解构的“逻各斯中心主义”。这种二元对立思维模式曾被视为天经地义的思维定势,尤其是矛盾的双方、两极对立,尽管在中国古典文论中这种二元思维也存在,但中国古典文论在理解这二元的时候更多强调二者的统一与融合,并最后把他们归结到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之中;西方形而上学的这种对立更多的是强调二者的矛盾对抗,这种对抗性的结果是其中的一元最终占上风、占统治地位,从而形成一种压抑性思维模式和等级秩序。五四现实主义提倡者从开始就已经显现出此种端倪,只是由于当时文化启蒙的大环境,无论为人生派或是为艺术派、新浪漫派、象征主义、唯美主义等理论派,都将矛头指向封建社会及其思想,同属于反封建的阵营。总体而言,尽管在对艺术的认识、艺术表现手法上存在着一定分歧,就新文学的任务而言,这些理论之间其实并没有实质性的冲突,因此当时各种文学主张尚能共存,五四现实主义并没有独霸文坛,但其理论主张已经暴露出这种倾向。深入考察五四现实主义理论,不难发现这些主张者在对待写实主义与别派理论的态度上已经暴露出这种二元对立的排他性倾向。自梁启超始,他对写实派和理想派的对立描述中,价值取向显然偏爱写实派,到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人们已经开始失去了理论探讨的平和性,写实主义的主张者以激进、狂热的态度,对其他文学流派一概排斥。诸如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胡适的《易卜生主义》等文章在宣传写实主义之时就以一种不容商议和探讨的语气,把写实主义和理想主义(浪漫主义)对立起来,理想主义似乎成了注定应该被批判的对象。这种形而上学的思维模式,致使五四现实主义理论存在着理论自负,从而影响了对其更深入的学术研究,因而对文学创作的指导,也存在着一定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李建立.五四现实主义的合法化建构[J].现代语文,2014,(02).

[2]王元化.九十年代反思录[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3]陈独秀.文学革命论[J].新青年,1917,(02).

endprint

猜你喜欢
写实主义陈独秀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与现实题材创作
陈独秀之妻:我生君已老
徐悲鸿及其现代性再研究
当代美国小说中的现实观
刍议安德鲁?怀斯作品从隐喻、转变到延续
HOW TO REANIMATE A SAGE
陈独秀的收与不收
陈独秀三拒延安
新现实主义巨匠
新现实主义巨匠:乔治.西格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