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调集》选诗是“各有编次”还是“随手排成”?

2014-07-29 13:04邓煜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4年6期
关键词:律诗编者李白

邓煜++

摘要:由晚唐入后蜀的韦縠选编的《才调集》是唐人选唐诗中现存选诗量最大的诗歌总集。编者和清代的一些学者认为此集“各有编次”,而纪昀却认为是“随手排成”。其从选诗体例上看,选诗体例各有重点,明显偏向五七言的古律诗;从选诗内容上看,虽出现了数处不可解的地方,但整体诗风还是偏向秾丽收敛,大部分诗也可称之为“韵高词丽”;从是否存在“压卷诗人”来看,除三卷没有外,其他卷所出现的诗人均为一时之“大家”,所选的诗不仅突出了诗人的风格之长,也符合本集的选诗风格。

关键词:《才调集》选诗压卷诗人

由晚唐入后蜀的韦縠选编的《才调集》是唐人选唐诗中现存选诗量最大的诗歌总集。清《四全书库总目提要》指出了此集“颇有舛误”,如诗歌和作者张冠李戴,体裁非诗也选入等,但其“颇有诸家遗篇……书皆独存其旧,亦足资考证也”[1],指出了它的文献价值。《才调集》每卷录诗一百首,共一千首,对于这些诗是否经过筛选安排,历代各家意见不一。唐代编者韦縠在集序中说“不可备录,各有编次”。清代宋邦绥在补注序中也说:“唐御史韦公縠所选《才调集》十卷,选择精当,大具手眼,当时称善,后代服膺。”但同朝的纪昀在许浑诗处作批反对冯班的“此人亦堪压卷,然调哑,与此书不合”时却说:“余谓此书只一时随手排成。”

近年来有不少学者开始关注此集,但均多涉及版本考证、诗歌风格探讨等方面,但都甚少涉及这个问题:《才调集》的编排究竟是“各有编次”“选择精当”,还是“一时随手排成”呢?下文拟从所选诗歌的体例、内容、以及是否存在“压卷诗人”三个方面探究此问题。

一、选诗体例

选诗体例是否有侧重,可以看出编者是否有意安排诗歌的去取。钱志熙在《论唐诗体裁系统的优势》中说:“从体裁产生的时代来分,即是古体和今体(律体)两类,但古体之中,又应该划分出乐府一类。这样即是律体、古体、乐府体三大类。”[2]结合《才调集》在目录中每卷前标“古律杂歌诗一百首”,应分为“古诗”“律诗”“杂歌诗”三类。

据统计,此集选诗带有明显的倾向性。古诗和律诗共选了807首,占了全集的80.7%[3],而乐府杂歌诗则占有19.3%,说明编者倾向于选择五七言的古诗、律诗,在古诗、律诗中七言诗歌又占了其中的73.5%,达到了593首。在188首乐府杂歌诗中,所选五言和七言诗基本均等,值得注意的是杂言诗占了43首,占乐府杂歌诗的22.9%,近四分之一,这在现在已知的十部唐人选唐诗集中比例是最高的。此外,其它体例的作品还有5首,1首为李白的《愁阳春赋》,是赋非诗,另有4首王建的《宫中调笑词》,是词非诗,皆乖体例。

从选诗的体例来看,此集倾向选择七言绝句和七言律诗(占总集的57.5%),另选入43首杂言诗。虽有5首非诗也被选进来,但瑕不掩瑜,符合韦縠所说的“古律杂歌诗一千首”,而不是“杂歌古律诗一千首”。

二、选诗内容

在《才调集》选诗的标准上,何种风格的诗能入选,韦縠在集序中说:

或闲窗展卷,或月榭行吟,韵高而桂魄争光,词丽而春色斗美。[4]

“韵高词丽”是其选诗的标准,那么从整体上看,《才调集》选的又是哪些内容的诗?此集的诗歌从内容上看要分成哪几类?

《才调集》所选诗多涉及人,又因其选晚唐诗歌尤多,风格总体内敛绮婉,特别以闺怨、感怀为主,故内容分类主要借鉴《瀛奎律髓》的按事分类,结合本集特点,以人的活动为中心进行分类,不对物进行细分,共分为:旅况、朝宦、感怀、宴集、送别、闺怨、寄赠、咏物、游仙[5]九部。

经分类和统计,本集1000首诗按照上述内容进行分类,结果如表1[6]:

类别 诗歌数量

朝宦 11

感怀 286

宴集 13

送别 58

旅况 72

闺怨 127

寄赠 108

咏物 181

游仙 14

表1:《才调集》选诗内容统计表

其中,咏物诗包含咏“人”之诗,如纯述人之各态,归入此类,如卷五郑谷《淮上渔者》、卷七于鹄《题美人》等。此类另多有风景诗和岁时诗。感怀诗含讽刺诗、怀古诗、朦胧诗等。

《才调集》中感怀诗占的比重最大,为286首,占28.6%,其次为咏物诗,占18.1%,合占46.7%,接近全集数量的一半。此外闺怨诗占12.7%,寄赠占10.8%。

感怀类和咏物类的诗歌正符合韦縠所说的“或闲窗展卷,或月榭行吟”,闲窗展卷多感怀之声,月榭行吟多咏物之情,又因编者“选取法晚唐,以秾丽宏敞为宗”,多选绮丽闺怨诗,因而从诗歌内容的总体选择上看,是符合编者原意的。

那么,能否说纪昀“故余谓此书只一时随手排成”之言不当呢?

仔细再读,纪昀是针对冯班所说“选用晦时去取不可解”此语作出的批语,“选用晦时去取不可解”是对许浑的诗歌被冯班说可以“压卷”而说的,讲的是诗歌的内容。此批语的全文是:

丁卯诗最俗最滥,所谓“许浑诗、李远赋,不如不作”,唐人已自厌薄之,不但方虚谷崇尚江西始排之也。冯氏喜与江西为难,遂并用晦而庇之,务与相反,不为公论。浑诗病在滑调实声,如马首之络,处处可用,不病于哑,又病于填用熟调,自落窠臼,正是工夫粗处,非太细也。不可解处不止此,故余谓此书只一时随手排成。[7]

此语意在对二冯的反江西倾向给予反击,而对编者选录许浑多为“哑调晦时”诗,纪昀并不赞同许浑诗病在哑调,而在于“滑调实声”“填用熟调,自落窠臼”,但他与二冯最后的结论均是此集选许浑这些诗不可解。那么选入此集中还有没有“不可解”的诗?这些诗是否与此集“韵高词丽”的总体诗风格格不入?

纵观整部集子,卷五元稹的《古决绝词三首》值得我们探讨。由清至今,学界对这三首词的理解一直有争论。评点《才调集》的清代冯班、冯舒认为这是元稹刻薄至极之作,“微之弃双文,只是疑他有别好,刻薄之极。”“诗人以敦厚为教,元公如此,宜其焚尸不成敛也”[8]。而当代学者如吴伟斌在《元稹薄幸说驳议》[9]中辩驳了这一观点,认为:首先这三首词不一定为元稹作,其次这并不是《莺莺传》替张生代笔之词,最后,退一步说,即使是元稹所作,从内容上看也只是描写一对原先相恋的男女,因男方的猜疑和薄情,最终决绝的故事。词其一写道:

乍可为天上牵牛织女星,不愿为庭前红槿花。七月七日一相见,相见故心终不移。那能朝开暮飞去,一任东西南北吹。分不两相守,恨不两相思。对面且如此,背面当可如。春风撩乱伯劳语,况是此时抛去时。握手苦相问,竟不言后期。君情既决絶,妾意已参差。借如死生别,安得长苦悲。[10]

此词如果按元稹弃妻双文之事来理解,也解释得通,词中是代双文之口吻而写,是对面写法。诸如“对面且如此,背面当可如”“握手苦相问,竟不言后期”等句写得刻薄,夫妻之间面对面还不能坦诚相对,握手之间早已没有夫妻之间曾经的互相信任,就连愿对方一切安好的期冀都不复存在。再看其决绝词第二(节选):

我自顾悠悠而若云,又安能保君皑皑之如雪,感破镜之分明,覩泪痕之余血,幸他人之既不我先,又安能使他人之终不我夺,已焉哉!织女别黄姑,一年一度暂相见,彼此隔河何事无。[11]

自己无论对对方多么忠诚信任,也不能保证视己如一,读起来让人感觉无比无奈和哀痛。元稹怀疑双文在外有别好,自己内心放她不下,最后只好忍痛一刀割舍,与她决绝。

其三(节选):

一去又一年,一年何时彻。有此迢递期,不如死生别。天公隔是妬相怜,何不便教相决絶。[12]

在这首词中再次表明了自己与双文的绝决之心:年复一年待到何时?不如你我生死两端,再无牵挂联系。

以上均是以“元稹弃妻”说来理解,这样的理解可备一说。即使此作为伪作,或者确为元稹作,我们单从诗歌内容来看,本来相恋的一对男女,因男方认为女方有别好而决绝,在描写上有诸如“握手苦相问,竟不言后期”“有此迢递期,不如死生别”如此直白露骨的诗句,在立意上就伤忠厚。编者在序中所说,选的诗要“韵高而桂魄争光,词丽而春色斗美”[13],这三首词韵不高,词也不丽,无论从哪个理解的角度来看,都颇不符。

此外所选李白的《古风三首》,也看不出“韵高词丽”,读起来平质流畅,似与此集总体诗风不合。如其一为:

泣与亲友别,欲语再三咽。朂君青松心,努力保霜雪。世路多险艰,白日欺红颜。分手各千里,去去何时还。[14]

此诗在李白的五十九首《古风》诗中列其二十。读罢全诗,似有与亲友娓娓道来,寄托相思之感,写得质朴无华,像是亲友之间的对话,诗风平易近人,又无怨别诗的纤细秾丽,韵不高而流利,词不丽而平实,这和编者所说的选诗标准不符。本集所选的另外两首李白的《古风》也与此类似。

李白的《古风》五十九首其实有许多符合编者的选诗标准,如其三十九[15]: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辉,浮云无定端。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鸾。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此诗创作时间约为李白“赐金放还”而离开长安之前。这时的他,已在长安生活了两三年,对朝廷和社会弊端有了不少体验。他从自身的遭遇里看到了朝廷在不断埋没人才,愤怒而致产生归隐之念,并发而为诗。诗人登高览秋景,但见天地间严霜覆万物,西风吹荒野,一片苍凉萧索,这既是秋景,也是社会冰冷的映射;一切富贵荣华都似流水一样东去,表其不图富贵的淡泊;白云遮蔽了太阳的光辉,正喻朝政不明;鸳鸯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然它竟栖息在多刺恶木枳棘上,这与得意的燕雀(喻小人)形成多么强烈的对比。在诗的最后,诗人没有迸发出强烈的怀才不遇之感,而只是感叹行路难,不如归去也。全诗情绪在高潮后戛然收敛,无论从声律上还是笔法上均可称之“韵高”,“被、飘、掩”等词使用巧妙,层次分明,均可称之“词丽”。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为何韦縠非要选此三首?

如此看来,在本集选诗内容上看,总体上符合编者的原意,但也有数处让人不可解的地方。

三、“压卷”诗人

《才调集》共分十卷,每卷的开头是否存在压卷诗人,也值得讨论,也可以从另一个侧面说明编者是否“各有编次”。冯班和纪昀对此问题各有不同的看法:

在卷二开头,冯班说:

此书第一卷至八卷,皆取一人压卷,去取多有微旨,不专在工拙也。宜取各家全集参看。[16]

在第六卷开头冯班又说:

此书多以一家压卷。此卷太白后又有李玉溪,此有微意,读者参之。[17]

纪昀对此反驳说:

此似有意,然以太白居第六,又是何意?[18]

在第七卷开头冯班说:

此卷无压卷,李玉溪已在前也。[19]

纪昀对此批语:

此等究是强生附会。[20]

由此看来,冯班是赞同韦縠在每卷前均有安排,把李商隐排在李白之后,其中也有微意,让读者自己参详。纪昀却不以为然,认为此集不存在压卷之说,是“强生附会”。那么,本集是否有压卷诗人?

对于这个问题,可看表2:

《才调集》“压卷”作者统计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 卷八

白居易 温庭筠 韦庄 杜牧 元稹 李白 李商隐 罗隐

律诗 五言绝句 1 2 1 2 1

五言律诗 7 8 4 7 2 2

五言长律 17 2 3 6 2 6

七言绝句 8 5 14 17 28 15 2

七言律诗 1 15 33 5 8 1 13 16

七言长律 1 3 1

乐府杂歌诗 五言绝句 1

五言律诗 3 1 10

五言长律 2 4

五言六句 1

七言绝句 1

七言律诗 8 3

七言长律 11 1 1

七言六句 1

六言 1 2

杂言 1 4 2 4 5

其他 1

选诗总计 27 61 63 33 57 28 40 18

表2:《才调集》“压卷”诗人统计表[21]

由上表可知,卷一白居易选其27首诗,其中五言长律就占了17首(本集五言长律总数只有50首),另有8首小律诗绝句;卷二温庭筠选其61首诗,以七言为主,有40首;卷三韦庄所选诗有63首,是全集中选诗最多的诗人,七言绝句和古律诗又占其多数,有47首;卷四杜牧总选其33诗,七言绝句就占17首,超过50%;卷五元稹选其57首诗,七言绝句和古律诗占36首,也已过70%;卷六李白选诗较杂,在28首诗中五言古律诗和杂言诗分别占了10首和5首;同在卷六,而在李白之后的李商隐选诗40首,七言古律诗和绝句占28首;卷八的罗隐选诗18首,七言古律诗16首,剩余2首为七言绝句,均七言。

从上面的分析来看,除了卷七、九、十没有“压卷”诗人外,其他卷出现的首位诗人均对后世影响甚大,对每位诗人不同体例诗歌的选择也颇具特色,如选白居易的长律诗、温庭筠的七言律诗、李白的杂歌诗、罗隐的七言绝句等,均能体现诗人的风格特长。

综上三个方面,从选诗体例上看,选诗体裁各有重点,明显偏向五七言的古律诗;从选诗内容上看,出现了数处不可解的地方,但整体诗风还是偏向秾丽收敛,大部分诗也可称之为“韵高词丽”;从是否存在压卷诗人来看,除三卷没有外,其他卷所出现的诗人均为一时之“大家”,所选的诗不仅突出了诗人的风格之长,也符合本集的选诗风格。

此外,本集选诗的倾向还有:选温庭筠诗多闺怨题材;多选崔涂旅况诗;选张籍诗均为送别诗;杜牧诗虽体裁分散,但内容多为感怀类,怀古占多;李白二十八首多选其乐府、杂歌诗,内容又多为闺怨;李商隐诗多感怀;第二卷所录无名氏十三首,除一首为杜丽娘所作,一首见于《白氏长庆集》外,其他所录诗均七言绝句,且大多为闺怨诗,剩余为感怀诗等等。

虽本集在选诗体例上有些许瑕疵,在选诗内容上也有数处不解,也非每卷均有“压卷”诗人,然纪昀所说的“余谓此书只一时随手排成”,一语否定全集的编排,此语恐太过。

注释:

[1][清]纪昀,永瑢:《文渊阁四库全书总目(第五册)》,1972年版。

[2]钱志熙:《论唐诗体裁系统的优势》,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3]本文统计数据统一精确到0.1%。

[4][8][10][11][12][13][14][16][17][19]冯舒,冯班:《二冯评点才调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第288册,1997年版,第632页,第704页,第659页,第716页,732页。

[5]此类特殊,另开一类,此类诗不与诗人自身直接相关。

[6]同一题目诗歌只计一次。

[7][18][20]冯武,冯班撰、纪昀删正:《删正二冯评阅才调集》,《丛书集成三编》本,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影镜烟堂藏版,1997 年版,第588页,第583页。

[9]吴伟斌:《“元稹薄幸说”驳议》,苏州大学学报,1994年,第4期。

[15][唐]李白著,[清]王琦注:《李太白全集上》,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37页。

[21]卷六较特殊,选李白、李商隐二人进行统计,卷七、卷九、卷十开头第一位诗人选诗量均不过三首,因而没有做统计。

参考文献:

[1]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M].北京:中华书局,1965.

以上均是以“元稹弃妻”说来理解,这样的理解可备一说。即使此作为伪作,或者确为元稹作,我们单从诗歌内容来看,本来相恋的一对男女,因男方认为女方有别好而决绝,在描写上有诸如“握手苦相问,竟不言后期”“有此迢递期,不如死生别”如此直白露骨的诗句,在立意上就伤忠厚。编者在序中所说,选的诗要“韵高而桂魄争光,词丽而春色斗美”[13],这三首词韵不高,词也不丽,无论从哪个理解的角度来看,都颇不符。

此外所选李白的《古风三首》,也看不出“韵高词丽”,读起来平质流畅,似与此集总体诗风不合。如其一为:

泣与亲友别,欲语再三咽。朂君青松心,努力保霜雪。世路多险艰,白日欺红颜。分手各千里,去去何时还。[14]

此诗在李白的五十九首《古风》诗中列其二十。读罢全诗,似有与亲友娓娓道来,寄托相思之感,写得质朴无华,像是亲友之间的对话,诗风平易近人,又无怨别诗的纤细秾丽,韵不高而流利,词不丽而平实,这和编者所说的选诗标准不符。本集所选的另外两首李白的《古风》也与此类似。

李白的《古风》五十九首其实有许多符合编者的选诗标准,如其三十九[15]: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辉,浮云无定端。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鸾。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此诗创作时间约为李白“赐金放还”而离开长安之前。这时的他,已在长安生活了两三年,对朝廷和社会弊端有了不少体验。他从自身的遭遇里看到了朝廷在不断埋没人才,愤怒而致产生归隐之念,并发而为诗。诗人登高览秋景,但见天地间严霜覆万物,西风吹荒野,一片苍凉萧索,这既是秋景,也是社会冰冷的映射;一切富贵荣华都似流水一样东去,表其不图富贵的淡泊;白云遮蔽了太阳的光辉,正喻朝政不明;鸳鸯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然它竟栖息在多刺恶木枳棘上,这与得意的燕雀(喻小人)形成多么强烈的对比。在诗的最后,诗人没有迸发出强烈的怀才不遇之感,而只是感叹行路难,不如归去也。全诗情绪在高潮后戛然收敛,无论从声律上还是笔法上均可称之“韵高”,“被、飘、掩”等词使用巧妙,层次分明,均可称之“词丽”。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为何韦縠非要选此三首?

如此看来,在本集选诗内容上看,总体上符合编者的原意,但也有数处让人不可解的地方。

三、“压卷”诗人

《才调集》共分十卷,每卷的开头是否存在压卷诗人,也值得讨论,也可以从另一个侧面说明编者是否“各有编次”。冯班和纪昀对此问题各有不同的看法:

在卷二开头,冯班说:

此书第一卷至八卷,皆取一人压卷,去取多有微旨,不专在工拙也。宜取各家全集参看。[16]

在第六卷开头冯班又说:

此书多以一家压卷。此卷太白后又有李玉溪,此有微意,读者参之。[17]

纪昀对此反驳说:

此似有意,然以太白居第六,又是何意?[18]

在第七卷开头冯班说:

此卷无压卷,李玉溪已在前也。[19]

纪昀对此批语:

此等究是强生附会。[20]

由此看来,冯班是赞同韦縠在每卷前均有安排,把李商隐排在李白之后,其中也有微意,让读者自己参详。纪昀却不以为然,认为此集不存在压卷之说,是“强生附会”。那么,本集是否有压卷诗人?

对于这个问题,可看表2:

《才调集》“压卷”作者统计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 卷八

白居易 温庭筠 韦庄 杜牧 元稹 李白 李商隐 罗隐

律诗 五言绝句 1 2 1 2 1

五言律诗 7 8 4 7 2 2

五言长律 17 2 3 6 2 6

七言绝句 8 5 14 17 28 15 2

七言律诗 1 15 33 5 8 1 13 16

七言长律 1 3 1

乐府杂歌诗 五言绝句 1

五言律诗 3 1 10

五言长律 2 4

五言六句 1

七言绝句 1

七言律诗 8 3

七言长律 11 1 1

七言六句 1

六言 1 2

杂言 1 4 2 4 5

其他 1

选诗总计 27 61 63 33 57 28 40 18

表2:《才调集》“压卷”诗人统计表[21]

由上表可知,卷一白居易选其27首诗,其中五言长律就占了17首(本集五言长律总数只有50首),另有8首小律诗绝句;卷二温庭筠选其61首诗,以七言为主,有40首;卷三韦庄所选诗有63首,是全集中选诗最多的诗人,七言绝句和古律诗又占其多数,有47首;卷四杜牧总选其33诗,七言绝句就占17首,超过50%;卷五元稹选其57首诗,七言绝句和古律诗占36首,也已过70%;卷六李白选诗较杂,在28首诗中五言古律诗和杂言诗分别占了10首和5首;同在卷六,而在李白之后的李商隐选诗40首,七言古律诗和绝句占28首;卷八的罗隐选诗18首,七言古律诗16首,剩余2首为七言绝句,均七言。

从上面的分析来看,除了卷七、九、十没有“压卷”诗人外,其他卷出现的首位诗人均对后世影响甚大,对每位诗人不同体例诗歌的选择也颇具特色,如选白居易的长律诗、温庭筠的七言律诗、李白的杂歌诗、罗隐的七言绝句等,均能体现诗人的风格特长。

综上三个方面,从选诗体例上看,选诗体裁各有重点,明显偏向五七言的古律诗;从选诗内容上看,出现了数处不可解的地方,但整体诗风还是偏向秾丽收敛,大部分诗也可称之为“韵高词丽”;从是否存在压卷诗人来看,除三卷没有外,其他卷所出现的诗人均为一时之“大家”,所选的诗不仅突出了诗人的风格之长,也符合本集的选诗风格。

此外,本集选诗的倾向还有:选温庭筠诗多闺怨题材;多选崔涂旅况诗;选张籍诗均为送别诗;杜牧诗虽体裁分散,但内容多为感怀类,怀古占多;李白二十八首多选其乐府、杂歌诗,内容又多为闺怨;李商隐诗多感怀;第二卷所录无名氏十三首,除一首为杜丽娘所作,一首见于《白氏长庆集》外,其他所录诗均七言绝句,且大多为闺怨诗,剩余为感怀诗等等。

虽本集在选诗体例上有些许瑕疵,在选诗内容上也有数处不解,也非每卷均有“压卷”诗人,然纪昀所说的“余谓此书只一时随手排成”,一语否定全集的编排,此语恐太过。

注释:

[1][清]纪昀,永瑢:《文渊阁四库全书总目(第五册)》,1972年版。

[2]钱志熙:《论唐诗体裁系统的优势》,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3]本文统计数据统一精确到0.1%。

[4][8][10][11][12][13][14][16][17][19]冯舒,冯班:《二冯评点才调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第288册,1997年版,第632页,第704页,第659页,第716页,732页。

[5]此类特殊,另开一类,此类诗不与诗人自身直接相关。

[6]同一题目诗歌只计一次。

[7][18][20]冯武,冯班撰、纪昀删正:《删正二冯评阅才调集》,《丛书集成三编》本,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影镜烟堂藏版,1997 年版,第588页,第583页。

[9]吴伟斌:《“元稹薄幸说”驳议》,苏州大学学报,1994年,第4期。

[15][唐]李白著,[清]王琦注:《李太白全集上》,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37页。

[21]卷六较特殊,选李白、李商隐二人进行统计,卷七、卷九、卷十开头第一位诗人选诗量均不过三首,因而没有做统计。

参考文献:

[1]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M].北京:中华书局,1965.

以上均是以“元稹弃妻”说来理解,这样的理解可备一说。即使此作为伪作,或者确为元稹作,我们单从诗歌内容来看,本来相恋的一对男女,因男方认为女方有别好而决绝,在描写上有诸如“握手苦相问,竟不言后期”“有此迢递期,不如死生别”如此直白露骨的诗句,在立意上就伤忠厚。编者在序中所说,选的诗要“韵高而桂魄争光,词丽而春色斗美”[13],这三首词韵不高,词也不丽,无论从哪个理解的角度来看,都颇不符。

此外所选李白的《古风三首》,也看不出“韵高词丽”,读起来平质流畅,似与此集总体诗风不合。如其一为:

泣与亲友别,欲语再三咽。朂君青松心,努力保霜雪。世路多险艰,白日欺红颜。分手各千里,去去何时还。[14]

此诗在李白的五十九首《古风》诗中列其二十。读罢全诗,似有与亲友娓娓道来,寄托相思之感,写得质朴无华,像是亲友之间的对话,诗风平易近人,又无怨别诗的纤细秾丽,韵不高而流利,词不丽而平实,这和编者所说的选诗标准不符。本集所选的另外两首李白的《古风》也与此类似。

李白的《古风》五十九首其实有许多符合编者的选诗标准,如其三十九[15]: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白日掩徂辉,浮云无定端。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鸾。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此诗创作时间约为李白“赐金放还”而离开长安之前。这时的他,已在长安生活了两三年,对朝廷和社会弊端有了不少体验。他从自身的遭遇里看到了朝廷在不断埋没人才,愤怒而致产生归隐之念,并发而为诗。诗人登高览秋景,但见天地间严霜覆万物,西风吹荒野,一片苍凉萧索,这既是秋景,也是社会冰冷的映射;一切富贵荣华都似流水一样东去,表其不图富贵的淡泊;白云遮蔽了太阳的光辉,正喻朝政不明;鸳鸯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然它竟栖息在多刺恶木枳棘上,这与得意的燕雀(喻小人)形成多么强烈的对比。在诗的最后,诗人没有迸发出强烈的怀才不遇之感,而只是感叹行路难,不如归去也。全诗情绪在高潮后戛然收敛,无论从声律上还是笔法上均可称之“韵高”,“被、飘、掩”等词使用巧妙,层次分明,均可称之“词丽”。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为何韦縠非要选此三首?

如此看来,在本集选诗内容上看,总体上符合编者的原意,但也有数处让人不可解的地方。

三、“压卷”诗人

《才调集》共分十卷,每卷的开头是否存在压卷诗人,也值得讨论,也可以从另一个侧面说明编者是否“各有编次”。冯班和纪昀对此问题各有不同的看法:

在卷二开头,冯班说:

此书第一卷至八卷,皆取一人压卷,去取多有微旨,不专在工拙也。宜取各家全集参看。[16]

在第六卷开头冯班又说:

此书多以一家压卷。此卷太白后又有李玉溪,此有微意,读者参之。[17]

纪昀对此反驳说:

此似有意,然以太白居第六,又是何意?[18]

在第七卷开头冯班说:

此卷无压卷,李玉溪已在前也。[19]

纪昀对此批语:

此等究是强生附会。[20]

由此看来,冯班是赞同韦縠在每卷前均有安排,把李商隐排在李白之后,其中也有微意,让读者自己参详。纪昀却不以为然,认为此集不存在压卷之说,是“强生附会”。那么,本集是否有压卷诗人?

对于这个问题,可看表2:

《才调集》“压卷”作者统计

卷一 卷二 卷三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 卷八

白居易 温庭筠 韦庄 杜牧 元稹 李白 李商隐 罗隐

律诗 五言绝句 1 2 1 2 1

五言律诗 7 8 4 7 2 2

五言长律 17 2 3 6 2 6

七言绝句 8 5 14 17 28 15 2

七言律诗 1 15 33 5 8 1 13 16

七言长律 1 3 1

乐府杂歌诗 五言绝句 1

五言律诗 3 1 10

五言长律 2 4

五言六句 1

七言绝句 1

七言律诗 8 3

七言长律 11 1 1

七言六句 1

六言 1 2

杂言 1 4 2 4 5

其他 1

选诗总计 27 61 63 33 57 28 40 18

表2:《才调集》“压卷”诗人统计表[21]

由上表可知,卷一白居易选其27首诗,其中五言长律就占了17首(本集五言长律总数只有50首),另有8首小律诗绝句;卷二温庭筠选其61首诗,以七言为主,有40首;卷三韦庄所选诗有63首,是全集中选诗最多的诗人,七言绝句和古律诗又占其多数,有47首;卷四杜牧总选其33诗,七言绝句就占17首,超过50%;卷五元稹选其57首诗,七言绝句和古律诗占36首,也已过70%;卷六李白选诗较杂,在28首诗中五言古律诗和杂言诗分别占了10首和5首;同在卷六,而在李白之后的李商隐选诗40首,七言古律诗和绝句占28首;卷八的罗隐选诗18首,七言古律诗16首,剩余2首为七言绝句,均七言。

从上面的分析来看,除了卷七、九、十没有“压卷”诗人外,其他卷出现的首位诗人均对后世影响甚大,对每位诗人不同体例诗歌的选择也颇具特色,如选白居易的长律诗、温庭筠的七言律诗、李白的杂歌诗、罗隐的七言绝句等,均能体现诗人的风格特长。

综上三个方面,从选诗体例上看,选诗体裁各有重点,明显偏向五七言的古律诗;从选诗内容上看,出现了数处不可解的地方,但整体诗风还是偏向秾丽收敛,大部分诗也可称之为“韵高词丽”;从是否存在压卷诗人来看,除三卷没有外,其他卷所出现的诗人均为一时之“大家”,所选的诗不仅突出了诗人的风格之长,也符合本集的选诗风格。

此外,本集选诗的倾向还有:选温庭筠诗多闺怨题材;多选崔涂旅况诗;选张籍诗均为送别诗;杜牧诗虽体裁分散,但内容多为感怀类,怀古占多;李白二十八首多选其乐府、杂歌诗,内容又多为闺怨;李商隐诗多感怀;第二卷所录无名氏十三首,除一首为杜丽娘所作,一首见于《白氏长庆集》外,其他所录诗均七言绝句,且大多为闺怨诗,剩余为感怀诗等等。

虽本集在选诗体例上有些许瑕疵,在选诗内容上也有数处不解,也非每卷均有“压卷”诗人,然纪昀所说的“余谓此书只一时随手排成”,一语否定全集的编排,此语恐太过。

注释:

[1][清]纪昀,永瑢:《文渊阁四库全书总目(第五册)》,1972年版。

[2]钱志熙:《论唐诗体裁系统的优势》,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3]本文统计数据统一精确到0.1%。

[4][8][10][11][12][13][14][16][17][19]冯舒,冯班:《二冯评点才调集》,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第288册,1997年版,第632页,第704页,第659页,第716页,732页。

[5]此类特殊,另开一类,此类诗不与诗人自身直接相关。

[6]同一题目诗歌只计一次。

[7][18][20]冯武,冯班撰、纪昀删正:《删正二冯评阅才调集》,《丛书集成三编》本,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影镜烟堂藏版,1997 年版,第588页,第583页。

[9]吴伟斌:《“元稹薄幸说”驳议》,苏州大学学报,1994年,第4期。

[15][唐]李白著,[清]王琦注:《李太白全集上》,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37页。

[21]卷六较特殊,选李白、李商隐二人进行统计,卷七、卷九、卷十开头第一位诗人选诗量均不过三首,因而没有做统计。

参考文献:

[1]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M].北京:中华书局,1965.

猜你喜欢
律诗编者李白
应该叫胸联
诗仙李白的归宿
写诗拾趣
近体尤工,律绝兼善
倒下的那一刻
Happiness Is Some Little Things
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