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赫钦斯普通教育思想的认识

2014-07-29 03:03张菡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4年6期
关键词:通才名著国学

张菡

(河南师范大学,河南 新乡 453007)

对赫钦斯普通教育思想的认识

张菡

(河南师范大学,河南 新乡 453007)

普通教育思想是赫钦斯教育思想的核心部分,也是其对西方教育的重大贡献。本文从产生背景和具体内容两方面对普通教育思想进行了分析,并对我国的教育改革提出了发展性意见。

普通教育思想;背景;内容;启示

赫钦斯作为永恒主义教育流派的代表人物,他指出教育的性质是不变的,永恒的,主张一种适用于任何时代的教育。由此出发,赫钦斯提出了“普通教育”的思想,这种思想由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最早提出的自由教育发展而,其目的是发展人的理性、心智,以探究真理,而非为个人谋生和从事某种职业做准备。由于这是适用于自由人的教育,因此,赫钦斯也称之为“自由教育”。

一、普通教育思想产生的背景

20世纪30年代初,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爆发了长时间的经济危机,经济上的滑坡导致了政局的动荡,而此时处于主导地位的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却对这种社会政治经济危机束手无策,无能为力,永恒主义教育应运而生。此时的美国,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后影响时代,在受到经济危机的冲击之后,开始大力发展经济,在工业化的大背景下,职业化、专门化和非智力化的趋势在美国高等教育的领域中也越来越严重。而作为永恒主义教育流派的代表人物,赫钦斯认为,对于工业和技术的迷恋是西方社会精神和文化堕落的重要原因,使西方社会面临着覆灭的危险,此时社会的混乱和无序,急需通过教育培养出一批有素质的公民,来改造社会。

二、普通教育的内容

什么是普通教育,尽管赫钦斯在《美国高等教育》中专门用一章来加以讨论,但他却没有给一个符合定义规范的定义。赫钦斯只是从不同的方面来阐述何为普通教育。从接受范围来讲,普通教育是面向每个人的教育,不管他是否在学校继续学习;从目的上看,普通教育是发掘出人性的共同点,并培养人们理智方面的优点;从实施途径上来说,普通教育的核心是永恒的学习,经典名著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赫钦斯的普通教育内容分为永恒知识研究和智性遗产的学习两部分。在他看来古代、中世纪和近现代各个时期的名著杰作都超越了地域和时间的限制,是人类知识和智慧的宝库,他认为通过学习这些古典名著可以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掌握鉴赏和批评的标准。这些习惯和标准能够使成年人在完成他的正式教育之后,对于生活中的思想和运动明智地进行思考和行动。赫钦斯对名著推崇倍至,他认为西方的名著几乎涵盖了知识的所有领域,这些名著是普通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通过他们就可能了解任何学科和理解当今世界。智性遗产的学习即文法、修辞、数学和文化传统的学习。这些课程可以给予学生心灵的陶冶,培养理解力、判断力以及帮助学生进行正确思想的训练。

从对教育目的和内容的认识出发,赫钦斯进一步认为,专业之间应该没有界限或者界限模糊。大学不应该再分系科,而由形而上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三个学院组成,这些学院的学科之间相互交叉、融合,教学将面向对这些领域思想的理解,而且将不带任何职业性的目的。赫钦斯认为这样做的好处在于“既然所有学生都将在所有学院学习,他们所获得的教育将不再是琐碎的或混杂的教育,而是与大学本身一样的统一的教育”。毫无疑问,这个“统一的教育”指的就是普通教育。赫钦斯认为在这样的一所大学,学科之间将不再割裂,而是通过一种合理的原则相互融合在一起,学生接受的是一种完整的教育,职业主义的困境将迎刃而解。

三、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

(一)大学阶段应该注重基础知识,实施通才教育

赫钦斯认为越是基础的东西,越不会过时,专业化的教育必须建立在通才教育的基础上,因为通才教育不仅能使学生接受多方面的知识,而且可以为各种专业教育提供学术基础。世界的事物、知识本来就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而科学研究的专门化,却使科学领域支离破碎,琐碎不堪,失去整体性、普遍性的本质。然而,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新技术革命对劳动者提出了新的素质要求。厚基础、多才能的人才才会有更广阔的市场。因此,我国高等教育改革要注重基础知识的教育,实施通才教育的有益尝试,做好高等教育专业的调整,注重文理科目的相互交叉和渗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更加注重基础扎实、知识面宽、适应能力强的人才的培养,才能使我国高等教育不断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学习名家经典,发展国学教育

每一种教育思潮都有其教育实践取向,具有教育实践取向的永恒主义教育流派主张通过对经典名著的学习促进学生的发展。在我国,国学是一笔不可多得的经典名著财富,蕴含传统文化价值核心的国学承传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永恒不变的思想精华。国学能够长期保存,说明它本身含有永恒不变可承传的要素。实施国学教育有利于承传、发扬传统文化。青少年是社会未来发展的主力军,他们肩负着发扬我国传统文化优秀品质的历史使命。让他们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提高传统文化素质,人文精神,民族意识,培养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应该成为教育的重要使命。国学教育被重新提起,力图用国学经典来重塑学生的人格,继承和发扬中华的优秀传统,这无疑是一种正确的抉择。

[1][美]罗伯特·赫钦斯.美国高等教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2]潘艺林.论赫钦斯的高等教育哲学[J].当代教育论丛,2002,(6).

G42

A

1005-5312(2014)17-0234-01

猜你喜欢
通才名著国学
“垂”改成“掉”,好不好?
国外名刊名著
国内外名刊名著
国内外名刊名著
做质量人需要通才还是专才?
沈括:一个通才的治水路
通才,时代的召唤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杨通才:无限眷恋无限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