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背景下本科生导师制体系构建研究

2014-07-29 20:05崔明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19期
关键词:大类招生本科生导师制通识教育

崔明

摘要:文章结合上海大学实施大类招生的实践探索,对本科生导师制顶层领导组织、导师工作制度及类型设置等进行重新设计,并阐述本科生导师制的运行机制和保障条件。

关键词:通识教育;大类招生;本科生导师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9-0028-02

通识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正逐渐为我国大学所接受,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试行通识教育,且在教学模式上有很大的共同性,即都实行学分制、主辅修制、弹性学制,坚持按学科大类招生,在大学一年级不细分专业,而是统一教授基础的、公共的“通识课”,加强人文素质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通识教育背景下本科生导师制的孕育

上海大学在通识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自2011年开始实施大类招生,配合以学分制、选课制和短学期制为核心的培养模式,已显现出特有的效果和优势。其中,短学期制加快了大学生的学习节奏,赢得更多的时间去社会上实习,提高自身实践经验和能力的同时,也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上海国际化大都市的生活节奏。此外,选课制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学生除必修课之外可以结合自身兴趣和需要选择所学课程。这使得学校培养的学生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和优势,具有主动选择的能力。尽管无论是学分制、选课制、短学期制还是大类招生,都使得学生的学习生活与选择更加自由、自主。但这对于刚刚进入大学,各方面还未成熟的一年级新生来说仍显得有些迷茫和困惑。为配合通识教育的开展与运营,加强学生的素质培养,通识教育背景下导师制建设迫在眉睫。

二、导师制结构设计

1.顶层组织设计。为更好地适应大类招生并为之提供制度支持,学校应建立校、院多层面的组织领导体制,由副校长牵头,成立本科生导师工作委员会,负责导师的选聘、培训、监督、评价等工作。委员会内部按导师类型分为三组:班级导师组、专业导师组和驻楼导师组。各组设组长、副组长数名,分工管理组内各项事务。定期召开导师大会,制定工作目标与任务,促使导师制不断向规范化和制度化发展。

2.导师工作制度,包括:(1)工作职责与目标:导师制应该要充分发挥通识教育之优势,规避劣势。导师的具体工作目标是:引导学生发现各自兴趣和擅长领域,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判断力和自主选择能力,提升综合素质。工作职责包括:学业指导,在通识课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解答课堂重难点问题,并根据社会需求、学生兴趣和特点指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合理定位,确定成才发展方向,做好学习规划;思想引导,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法纪文明教育,经常与学生谈心,及时帮助学生解决思想困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力培养,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科研、社会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将来就业打下坚实基础。(2)工作权益:本科生导师作为学生某一阶段的领路人,对其成长成才负有重要责任,因此为激励和保障导师工作顺利完成,需要赋予导师一定的权力和收益。导师有权根据自身知识水平和实际需要为学生制定个性化的指导方案,并要求学生服从安排。学生应当充分尊重导师,如果对导师有意见可向上级组织反映。除外,还应实行导师津贴制,根据指导学生数量、课时、学生成绩情况等计算工作量,并纳入学校人事考核范畴。(3)工作规范:导师应制定指导计划,统筹规划指导方向和进度安排。另可建立指导记录卡或台账制度,记录指导学生的具体内容、时间、过程和结果。每学期导师需统计所指导学生的各项考试成绩和实践活动的参与情况,包括英语、计算机等级考试的通过情况。年末,导师需向学院提交一份全面的工作总结汇报。此外,导师应做到集体指导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班级导师可每月进行一次集体指导,期中、期末另行指导。对有特殊学业需求的学生应给予单独指导。要求导师对每个学生的个别指导不少于1次。专业导师的指导次数相对要求更多,集体指导次数每学期不低于5次,个别指导可放在集体指导中进行。

3.导师类型设置。为充分发挥导师的作用和价值,真正实现导师制与通识教育的紧密结合,可将全校本科生导师划分为三大类,负责不同年级学生的指导工作,满足学生不同时期的不同需求。(1)班级导师:班级导师主要设在社区学院,由于一年级学生同属于该学院,同一大类的学生所学课程大都相同,所以可在每个班级中设一名班级导师,具体负责该班同学的学术答疑、学业辅导、学习生涯规划及学术活动组织等事务。为保证指导工作质量,每位导师限带30位学生,并组成一个自然班级,改变以往“被安排导师”的模式,学生完全可自主选择,这样会更加信服导师,并愿意与之进行交流和学习。导师主要负责学生入党、评优的思想坚定,对学生的分配、规划和评优等工作有建议权和推荐权,日常事务可由辅导员或班长协助处理。班级导师任期一般为一年半,从入学到专业分流。(2)专业导师:是指为二、三、四年级学生的专业课程和专业研究提供指导的教师,也可称为“高年级导师”。高年级学生经过通识教育后已初步选定了专业方向,明确了自身兴趣特点以及未来的发展道路,但也难免会遇到各种荆棘和困扰,因此需要一位在专业领域有所建树、阅历丰富的领航人即“专业导师”进行专业性指导。专业导师一般应由具有副高以上级别的教师担任,可采取校内选拔与校外聘任相结合的办法。为鼓励学生认真学习,可根据学生成绩高低确定专业导师选择次序,同时实行“双向选择机制”。(3)驻楼导师:“远亲不如近邻”,驻楼导师是对班级导师与专业导师的有效补充,它没有专业限制,任何学生都可与驻楼导师进行学术探讨甚至倾诉生活困惑等。2012年上海大学宿舍改革后,便开始试行驻楼导师制。每栋楼进驻两名导师,导师根据学生的专长和兴趣自主探索、安排指导方式。驻楼导师制具有指导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地点不固定及学生选择自主等优点,但也需要进行一定程度上的约束。

三、导师制的运行机制与条件保障

上海大学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两年时间内,先后实行了学业导师制和驻楼导师制,主要从学业指导、资源引进、人生引导和兴趣培养四个方面开展工作,工作方式分为值班制、预约制、讲座和兴趣导向四种,虽已取得一定成效,但运行机制和保障条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1.运行机制的构建。(1)导师遴选机制:担任本科生导师应该具备一定的任职资格,导师的选聘必须有严格的规范和要求。高年级的专业导师,首先必须具有强烈的育人责任意识,做学生成长的领路人。其次,必须有真才实学。要本着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聘请有责任心、有教育经验、有学术水平的教师担任本科生导师。对班级导师的选聘,可适当放宽条件,如可选择德才兼备、具有博士学历的教师或返聘退休老教师担任兼职班级导师及驻楼导师。(2)岗位培训机制:新任导师上岗之前,应统一进行岗前培训,并定期举办导师业务交流,督促导师及时总结工作经验、化解矛盾,相互交流工作心得,促进共同进步。思想方面,导师要言传身教,以身作则,用师德影响和感化学生,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专业方面,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和不足,引导学生扬长避短,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生活方面,要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为他们排忧解难;心理方面,要善于观察,用正确态度与巧妙方法及时疏导,减轻学生心理压力,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3)考核机制:严格、规范、及时的考核与客观、合理、公正、全面的评价,可以有效保障本科生导师制的正常运行。考核指标要兼顾工作过程与工作效果,把评价的重点放在对导师工作过程的监控上,评价主体应该多元化,从不同角度对本科生导师制工作进行考核和评价。可以从工作态度、履职情况、指导方法、工作效果、人格影响等方面全方位考查。考核可分为四部分:导师自评、学生考评、导师随机互评及学院综合考评等。(4)奖惩机制:导师考核必须制定相应的奖惩制度,杜绝“做好做坏一个样”情况的发生。第一,需要统一认识,提高对本科生导师岗位的认识和重视程度。第二,采取一定的奖励措施。第三,将考核结果与各种评奖评优、晋升、出国进修和公派旅游等挂钩。第四,对于连续两次考核不合格的导师,可取消导师资格。(5)退出机制:导师退出有两种情况:一是客观原因,如出国深造、身体不适等。二是主观原因,如连续两次考核不合格、有严重违规违纪行为等。对于前者,导师应提前3个月向学院(系)提交退出报告,并写明原因,领导审核通过后,报校导师领导委员会审批;对于后者情节严重的可予以解聘。

2.条件保障。本科生导师制的顺利运行不仅需要完善的制度保障,同时也需要资金、设备、场域等方面的支撑。(1)资金支持:通常,大多数学校会给本科生导师发放一定津贴,并拨付一定奖励经费。除外,为鼓励专业导师吸引学生参与课题研究,培养科研能力,所需差旅费等除从科研经费出外,学校也可适当给予一定补贴;另外,班级导师也需要一定的班费作为日常开销。(2)设备供给:社区学院学生要学习计算机、外语等通识课,需要专业机房和听力设备。若导师对学生进行兴趣培养,如摄影、围棋、游泳等,需要摄影器材、围棋和泳池等设备。专业导师指导学生更需要各种设备支持,特别是理工科类学生,各种实验器材是必不可少的。(3)指导场域:与研究生相比,本科生自我教育、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意识和能力较差,更希望的是得到面对面、手把手的指导和帮助。因此师生需要相对固定的和温馨的场所进行指导和交流。

参考文献:

[1]黄友泉,谢美华.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的问题、原因及对策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17).

[2]谢应东,陈丹丽.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和探索——以广东外语外贸商英学院为例[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7,18(4).

基金项目:本文系上海市高校青年教师培养资助计划课题“通识教育背景下本科生导师制构建研究——以上海大学为例”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大类招生本科生导师制通识教育
基于本科生导师制的图像处理与机器视觉综合设计改革与实践
涉农专业大类招生的探索
通识教育与自由教育
学分制背景下本科生学业导师制的实施策略
工程教育认证模式T的人才培养模式
大类招生模式下大学生专业分流的影响因素分析
对“大类招生,分类培养”模式下学生管理工作的一些思考
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识教育”的教务管理及对策分析
浅论大类招生背景下学生管理工作的问题与对策
本科生导师制实施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