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过对安塞方言亲属称谓词的几个子系统展开描述,进而对安塞方言亲属称谓词的特征进行探讨,局部展示了晋语方言区的亲属称谓词词汇,语音,文化内涵等方面的特色。
关键词:安塞;方言;亲属称谓词;特点
称谓语是语言系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子系统,亲属称谓语又是称谓语系统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各个地方各个民族皆有自己独特的亲属称谓语,而这些称谓语都蕴含着本民族本地区深厚的文化地域特色。 安塞地处西北内陆黄土高原中部腹地,鄂尔多斯盆地边缘,位于陕西省北部,延安市正北方,向东毗邻山西,宋以“安定边塞”之意”设立安塞堡,该名字一直沿用至今。其方言属于北方方言中的晋语,有着晋语方言的大部分特点,但由于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安塞方言在小范围区域内又是一种混合型语言,有其独特的亲属称谓词。与大多数方言一样,安塞方言的称谓系统根据交际对象的角度分为面称和背称。面称,顾名思义就是与被称呼对象面对面时的称呼,背称是同其他人说起被称呼者时的称呼语,也叫叙称。本文将称谓系统分为父系,母系,夫妻之间,夫系四类分别列举安塞方言的亲属称谓系统。
一、安塞方言的亲属称谓系统
(一)父系称谓系统
需要指出的是:1.安塞方言称祖父为[?a34],该字为一个古音字,即中古时期称呼父亲的读音,《广韵》:“陟步切,羌人呼父也”后在方言中演变为爹[ti?55]和达[t?34],安塞方言吸收了[t?34]的音,用来称呼父亲,但同时也保留了[ia34],称呼祖父。称祖母为[ni?34]或是[ny?34],其中[ni?34]在晋语其他方言区指第二人称“你”。2.安塞方言称父亲为达,称伯父为大达或大爹,是因为[ta34]和[ti?55]均是[ia34]的演变,本就是一个意思,正如胡士云所说的“达是爹的俗字”。3.称父亲为巴巴亦是安塞方言的一大特色,明张自烈《正字通》云“夷谚称老者为八八或巴巴,后人因加做‘爸字”,由此可见“巴”即是“爸”的古字。4. “呀”字的运用。安塞方言在面称父母时会在达或妈的后面加上“呀”,在背称时往往不会使用,这里的“呀”不表示语气,也不表示感叹,只是附加在“达”和“妈”之后,去掉也不影响表达。这是一种古汉语的遗留用法,“呀”在此处只是助词,起补足音节,通畅语气的作用。5.安塞方言称姑母为姑或娘儿,姑与娘在中古都是对母亲的称呼,不同的是姑是已婚女子用来称呼自己婆婆的。如唐人朱庆余《近试上张水部》诗:“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中的“姑” 就是指婆婆。娘则是女子对自己母亲的称呼,后来娘与姑的意义均发生变化,在安塞方言中用来指称姑母。
(二)母系称谓系统
需指出:1.安塞方言中称呼外祖母,外祖父,曾外祖母,曾外祖父,是用“魏”字而非“外”。当地人结亲时不只会问本家的姓氏同时会询问妻家的姓氏,此时说的是“魏家”姓什么,魏家是谁。2.称舅母为妗子。“妗”只在近半个世纪新出或是新编的字典中才可以查到,这说明它是一个古字被沿用至今,与舅母有音变关系,有人考证为“舅”“母”二字的合音。
(三)夫妻之间的称谓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1.夫妻之间的称谓,尤其是背称中“孩子名字+老子的/巴巴的/娘的”。这一类称呼还可以用做长辈对晚辈的称呼,当子女都结婚生子后,父母此时再叫子女名字显得不太适宜,因此就会用这类称呼称谓子女。当长辈使用这类称呼时面称和背称都可以用。2.妻子对丈夫的背称可以叫做“掌柜”,这其实与其他方言区的“当家的”是一个意思,丈夫为一家之主,掌管一家的大事小情。妻子对外称丈夫为“掌柜”时,掌柜往往不会单独使用,而是与“我们”连用,即“我们掌柜”用来指丈夫,“我们”在安塞方言里是合音词,由[uo214][men35]两个音节产生融合而变为一个音节[uom]。“我们”作为指陈代词则代指家中的妻儿。3.安塞男子对外称妻子时往往会说“我们婆姨”这里的“我们”与上文用法一样及意义一样,只是这里的“我们”只是“我”义并没有“们”义可以看作是一个偏义复词。“婆姨”据刘蓉(2011)考证为佛教用语,是梵文的音译,佛家将在家修佛的女弟子称为“优婆夷”,相当于女居士。安塞地区受佛教影响很早,早在西汉宣帝时,信奉佛教的龟兹人就内迁到陕北上郡,宣传佛教思想,因此佛教在陕北地区的流行要比内地其它地区早很多。同时随着佛教在安塞地区的兴盛,产生了很多梵语音译词,优婆夷就是其中一个,后来优婆夷中的“夷”被写作“姨”,词义泛化指一切已婚的女子。
(四)夫系称谓系统
二、安塞方言亲属称谓系统的特点
(一)亲属称谓词以阳平调为主,后缀“子”的浊化,及儿化的运用
1.安塞方言亲属称谓词在语音上多为阳平调,如老伢儿,老姥,伢伢,[nia34][nia],[ny?34][ny?],巴巴[b?34][b?]等。这几个常见的亲属称谓词都读为阳平调。阳平调只是针对安塞语音系统内部来说的,并不是普通话阳平调的调值,经过测试发现,安塞方言的阳平调值仅为[34]。
2.在该方言的亲属称谓系统中,有大量带有后缀“子”的称谓,这些称谓有面称也有背称,如妗子,小舅子,小姨子,婶子,儿子,女子,老子等等。这里的子读作[dz?]是[ts?]的浊化。这是音位变体的结果,[ts]为不送气的清塞擦音,出现在轻声音节中时,由于自身读音较弱,受前面元音的影响而变为相应的浊音。除了称谓系统,安塞方言中大多数情况下,“子”读的都是浊化音。
3.此外,安塞方言称谓系统还有一些儿化的称呼语,如老伢儿,娘儿,小叔儿,小姑儿等等,这种儿化称谓体现了称呼者的谦恭和对称呼者的尊敬,这样称呼可以显得双方关系非常密切。
(二)以“大,二,三……侯”为排行序列数及两种不同的排行方式
1.看重宗法,重视长幼有序,男女尊卑等是中国人历代以来的传统。家庭内部子女的排行自古就有之。周秦时代就已经又有了“伯、仲、叔、季”来排行。在安塞方言中,对辈份亦是十分注重的。同辈中间十分分强调排行,常常会按“老大,老二,老三……老侯”的顺序排下来。称祖父的兄弟姐妹为“大爷爷、二爷爷……大老姑、二老姑”等。有的家族三代四代之内的同代人,全按这种辈分及排行排下来,以显得人丁兴旺。“侯”指最小的,在称呼最小的叔父时说“侯达”,最小的婶母为“侯妈”,还有“侯娘儿”“侯伢伢”等。endprint
2.有了排行的需要和排行的序列数,接下来就是如何排行的问题,在安塞地区,在一个家庭内部,排行有两种不同的方式。一种是家庭里兄弟与姐妹各自排行,如果家里有两个儿子,两个女儿,那么排行时为大儿子,二儿子,大女儿,二女儿,这种排行方式比较多见。另一种是兄弟姐妹放在一起排行,同样是两个儿子两个女儿如果儿子都比女儿年龄大排行为大儿子,二儿子,三女儿,四女儿。以这样方式排行会显得家里人丁比较多,这种排行方式在父母一辈中很常见,但近三十年因为计划生育政策等其他因素影响,每个家庭孩子的数量基本上不超过两个,用什么方式排行也显示不了人多。
(三)对父母称谓的异化
在安塞方言亲属称谓系统中还存在着一种特殊的话语现象:称谓父母时有时不叫“达,妈”等一类父母称谓的词,而是叫父母为“姑父,娘儿”“二达,二妈”“姨娘,姨父”这一类称呼其他亲属的称谓词。出现这种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有些父母认为子女的生辰八字与自己相克,不好抚养,只能淡化与自己的关系,让子女称呼自己其他的称谓,但也不能变得太生疏,就找其他的亲属称谓词来称呼。
通过上述对安塞方言亲属称谓系统的研究,不难看出陕西方言被称为“五大最难懂的方言之一”是有道理的。这一地区历来是多民族,多元文化的聚焦地,语言的接触反映在亲属称谓语系统中,使亲属称谓语在方言语音,词汇,语法上有其与众不同之处。同时这一地区方言还保留了大量古汉语的内容。安塞方言里的古汉语内容之所以这么发达,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过去相对闭塞的环境。近些年来随着西部的发展,原来相对闭塞的环境被打破,方言受到了其他外来语的冲击,很多词语或用法已逐渐走出人们的日常交际范围,搜集和保护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尤为重要。因此,今后应大力开展对陕北地区方言的研究。
参考文献:
[1]熊贞《陕西方言词典》[M]陕西人民出版社 2011.第一版
[2]胡士云《汉语亲属称谓语研究》[M]商务印书馆2007.3
[3]李如龙《汉语方言的比较研究》[M]商务印书馆2001
[4]孙立新《20世纪陕西方言研究综述》[J]唐都学刊2002.4
[5]胡士云《说“爷”和“爹”》[J]语言研究 1994年第一期
[6]刘蓉《陕北方言特点解析》[N]延安大学学报2004.4 第33卷第2期
作者简介:张婧(1989-6),女,汉族,陕西省延安市人,吉林大学文学院,吉林省长春市,硕士(2013年全日制研究生),学生,专业汉语国际教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