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玲
一个人如果能做到凝神静气、心无旁骛地专注于某一领域,会在熟能生巧、巧能生精中有所创新与收获,最终成为其中的行家里手乃至领军人才。江苏环球特种电机公司、江阴凯澄电机制造公司、靖江星恒特种电机公司等单位常年聘为技术顾问的朱茂勋,数十年如一日,以其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专注于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技术创新,是公认的“电机将才”,在机电工程领域取得了许多突出成就。
凝神创新,不断攀登
朱茂勋的科技人生就是一个创新求变的过程。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理论结合实践不断追求创新,是他通向成功之路的制胜法宝。
1959年,朱茂勋毕业于上海电机学校(现为上海电机学院),被分配到上海跃进电机厂工作,开始了他的机电工程研究之路。凭借着满腔热情和大学的扎实功底,他刚参加工作不久就解决了当年支援古巴电机项目所必须解决的“三防”工艺,实现了初战告捷,得到厂里老同志的高度评价,并因此被评为上海市劳动模范。随后,为了支援“三线”建设,他被调到贵州永安电机厂工作,还因工作努力而入党,逐渐成为“三相异步电动机”设计、工艺、电磁计算等方面的专家。
2000年后,朱老回到老家江苏靖江,退休后的他仍然对所钟爱的机电工程领域、对家乡机电行业的发展倾注了饱满的热情。他先后被江苏环球特种电机公司、江阴凯澄电机制造公司、靖江星恒特种电机公司等单位聘为常年技术顾问。在此期间,他潜心探求,攻克了道道技术难题。在生产车间与一线工人的接触中,他发现图形复杂的电机圆形图令工人感到深奥难懂,于是设计出一套简洁明了的电机绕组嵌接线图,受到一线工人的普遍欢迎,工作效率大为提高。
朱茂勋技术辅佐江苏特种电机制造公司,使该公司不断发展壮大,企业产值超亿元,并跻身靖江“1153”培植工程行列。在其他机电企业做顾问时,朱老主张自主创新,认为只有求新、求变才能让企业有更长远的发展。他从事各种电机设计质量管理和工艺编制工作,还曾任电机质量监督华东组秘书长。在此期间,他研究出了众多国内领先产品,如由他设计的电子工业专用60000圈/分钟~80000圈/分钟的数控钻床、数控铣床、电主轴等产品,享誉全国;由他设计的Y2Y2Y3单双层混合绕组电机,成功解决了变频电机的电磁共振问题,提高了电机效率,降低了电机温升,同时大量节省了原材料。
在Y系列电机未淘汰前,朱茂勋运用电机电磁设计理论不断创新Y系列电机的技术设计,达到了提高功效和能效、节约铜的目的,为低碳环保做出了重要贡献。2012年7月,国家下达了淘汰Y系列电机的通知,转为生产由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统一设计、统一检测标准的系列电机,朱茂勋凭借着丰富的知识,改动上科所的技术设计,在符合《GB-18613-2012》标准的基础上,运用先进的正弦、单双层混合低谐波绕组的电磁设计理念,重新对YX3统一设计,与现在的Y2槽形相结合,科学的创新的进行了超高效三相异步电动机的系列设计。实践证明,该设计的能效达到超过国家2级标准,并且比YX3设计节约用铜22%以上,不仅大大降了电机企业的生产成本,还达到了节能减排的要求。该系列电磁设计目前已经在上海、浙江、江苏等近10家电机企业推广投产,得到消费者的一致好评。该设计也为这些电机企业带来了每年200~500万元生产成本的节约,使得朱茂勋成为电机企业的“财神”,受到众多机电企业老总的诚心聘请。
硕果累累,奉献社会
2007年,朱茂勋决定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回馈社会,让更多的人和企业受益。他将汇编成集的图样送往上海科技出版社,经国内电机界专家评审,得到高度认可,一致认为该书创新实用。于是首批印制了5000册图集,在全国各地书店上架。2009年4月8日,靖江市环球电机有限公司举办了一个气氛热烈的聚会,来自市科协、经贸委、老科技工作者协会及机电分会的领导对朱茂勋编著的《三相异步电动机绕组嵌接线实用图集》正式出版表示祝贺。
2012年,《三相异步电动机嵌接线图集》的“升级版”出版,此图集被称作是电机界的创新成果,是中国乃至世界独树一帜的最为简洁明了、通俗易懂的图示方法,可以作为从事电动机电磁设计人员、工艺人员、生产管理者、嵌接线操作人员、相关专业院校师生等的“工作指南”。该图集在第十届中国科学家论坛上荣获“2013中国科技创新最佳发明成果奖”。
虽已年过八旬,但朱老仍精神奕奕,不断为社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赢得了各电机企业领导和员工的尊敬和爱戴。到目前为止,朱老已经在电机制造企业中申请专利11项(其中发明专利3项),曾被评为上海市科技先进工作者,获得上海市先进工作者奖章一枚,荣获2012年靖山市科技先进个人,并获得靖江市科技项目二等奖,泰州市科技项目三等奖,2013年荣获泰州市老科协工作先进个人。
除了做好自己的工作,朱茂勋还注重自己专业知识和丰富经验的传授,培养了众多青年技术人才,并积极为企业负责人出谋划策。多年来,他先后为诸多企业培养了企业技术负责人、技术人才10多名,培训技术工人数百人,为企业的发展注入了科技力量。
朱老就是这样默默耕耘在科技创新的土地上,一路走来、一路收获。他痴迷于机电设计创新,因为痴迷所有执着,因为执着所以奉献。未来,朱老将不断发挥余热,将自己的个人价值不断放大,为社会和国家作出更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