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慧彬
【关键词】小学生 审题习惯 思考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4A-0107-02
经常听到一些老师或家长抱怨学生没弄懂题意就动笔解答,他们不约而同地把此种情形归结为“粗心”,潜意识里认为这并不是学得不好,而是一时大意,不是大问题,当然也就不用太过担心。其实并非如此,在数学学习中,“粗心”的根源往往是审题障碍。面对学生的不良审题习惯,不少教师通常只是在讲评试卷时给予纠正,虽然磨破了嘴皮子,效果却是微乎其微,这种“亡羊补牢”式的审题训练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的。良好习惯的养成要经过长期的指导和训练,审题习惯的培养应该成为日常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那么如何将审题习惯的训练融入课堂教学呢?
一、推敲词句,提炼关键词
许多教师都强调读题时要圈出关键词语,但学生的表现却差强人意,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不知何为关键词,所以不会找,心有余而力不足。寻找关键词语的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经过一定的训练和积淀。单纯就题论题,只在讲评时提示学生哪些是关键词是不够的,这种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应该渗透在数学教学的每个环节之中。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倒数》一课时,在学生探究后揭示概念——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此时,教师可以不着急进行运用,而应花几分钟时间组织学生对这个概念进行深入剖析。
师:你认为这句话中有哪些关键词?
生1:互为倒数。
师:例如和互为倒数,你们能解释是什么意思吗?
生2:的倒数是,的倒数是。
师:还有哪个词也很重要?
生3:“两个数”也很重要,因为互为倒数,所以必须是“两个数”,三个数就不行。
生4:“乘积是1”也很关键,和是1、差是1、商是1的两个数都不是互为倒数。
……
在这个环节中,教者充分利用倒数的意义这一素材,引导学生进行字斟句酌的分析,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对概念的深刻理解,更为重要的是提升了把握关键词的能力。如果持之以恒地进行训练,学生对关键词的嗅觉将会越来越敏锐,提炼关键词的意识也会越来越强。
二、变式拓展,克服定势
数学题目千变万化,经常会出现“陷阱”,如果遇到粗枝大叶的学生,看题目不细心,往往就会中招。有位教师在执教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分数的意义》这一单元的复习课时,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
图1中阴影部分是整个图形的,空白部分是阴影部分的。
不少学生第二空都填的都是,个中缘由显而易见:第一空阴影部分是整个图形的,于是想当然地认为第二空肯定是求空白部分是整个图形的,没有注意到单位“1”发生了变化。如何克服这种思维定势?适度拓展是一种有效的对策。如果之前在教学本册教材第43页的思考题时,进行一些变式,这种错误就应该可以避免。
图2
以图2的圆一图为例,学生在回答三种颜色各占圆的几分之几后,教师可以进一步提问:绿色部分是红色的?黄色部分是红色的?然后再让学生提出类似的问题并解答。在师生、生生的互动之中,让学生跳出单位“1”是总数的思维定势,同时深切体会到数学问题的千变万化,深刻认识到认真审题的必要性。学生在拓展思维的同时,审题的内需会不断增强,从而逐步养成先审题后解答的习惯,逐渐降低思维定势的负面影响。
三、对比辨析,洞悉本质
不少数学问题由于一字之别、一词之差,题意迥异,稍不留意就会出错。此时唯有通过对比,才能辨别其细微的差异及其解法的多变多样。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这一单元时,86页第13题是:
(1)学校计划十月份用煤吨,实际比计划节约了。实际用煤多少吨?
(2)学校计划十月份用煤吨,实际比计划节约了吨。实际用煤多少吨?
为了增强对比的深度和广度,在练习这组题目时,可以再加一题:
(3)学校计划十月份用煤吨,实际比计划节约了。实际比计划节约多少吨?
如何组织学生进行辨析是有讲究的,如果眉毛胡子一把抓,让学生无序地进行对比,就不能凸显重点、突破难点。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比较(1)(3)两题,发现条件相同,但问题不同,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独立解答,再对比解法的区别——为什么第(1)题是两步,第(3)题只要一步,体会简单和稍复杂的分数实际问题的结构特点。接着引导学生比较(1)(2)两题,乍一看完全相同,但细一看第二题多了一个“吨”字,由此让学生体会分数作为“分率”和“数量”的区别。对比可以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同时能够培养学生认真读题、细心分析、仔细推敲的审题习惯。因此对比训练不但是思维训练的素材,更是审题训练的素材。
四、指导策略,深刻领悟
数学语言的精练、抽象和小学生理解能力的偏差在客观上增加了审题的难度,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题意,教师必须指导学生一些审题的必备策略。
(1)演示、画图。在理解行程问题中不同的行驶类型时,可以让学生分别演示“相对而行”“相背而行”“同一地点,同向行驶”等,让学生身临其境般感受行驶的特点;还可以指导学生画线段图,将这些情况通过示意图表示出来,直观形象,数量关系也一目了然。(2)复述。复述并不是背诵,而是用个性化的语言表述自己对题意的理解。一是要从丰富的情境描述中抽取出有用的信息,确定要解决的问题;二是要能够将表述简略的信息补充完整,比如“降价百分之几”就是求“现价比原价降低的价钱是原价的百分之几”……提炼并理解关键信息,能给学生的思维铺平道路。(3)列举。对于条件比较繁杂的问题,教师要指导学生摘录条件和问题,这样便于学生抓住题干进行思考,从而顺利找到解题的突破口。此外,还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总结同类题型的审题要点,例如解决图形计算的实际问题时,要做到“统一单位”和“画图分析”等。
总之,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将审题习惯的培养变为一种常态训练,对“粗心”不再宽容,寻找更多、更好的培养学生良好审题习惯的素材和途径,才能让学生真切享受认真审题带来的成功和快乐。
(责编 林 剑)
【关键词】小学生 审题习惯 思考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4A-0107-02
经常听到一些老师或家长抱怨学生没弄懂题意就动笔解答,他们不约而同地把此种情形归结为“粗心”,潜意识里认为这并不是学得不好,而是一时大意,不是大问题,当然也就不用太过担心。其实并非如此,在数学学习中,“粗心”的根源往往是审题障碍。面对学生的不良审题习惯,不少教师通常只是在讲评试卷时给予纠正,虽然磨破了嘴皮子,效果却是微乎其微,这种“亡羊补牢”式的审题训练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的。良好习惯的养成要经过长期的指导和训练,审题习惯的培养应该成为日常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那么如何将审题习惯的训练融入课堂教学呢?
一、推敲词句,提炼关键词
许多教师都强调读题时要圈出关键词语,但学生的表现却差强人意,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不知何为关键词,所以不会找,心有余而力不足。寻找关键词语的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经过一定的训练和积淀。单纯就题论题,只在讲评时提示学生哪些是关键词是不够的,这种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应该渗透在数学教学的每个环节之中。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倒数》一课时,在学生探究后揭示概念——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此时,教师可以不着急进行运用,而应花几分钟时间组织学生对这个概念进行深入剖析。
师:你认为这句话中有哪些关键词?
生1:互为倒数。
师:例如和互为倒数,你们能解释是什么意思吗?
生2:的倒数是,的倒数是。
师:还有哪个词也很重要?
生3:“两个数”也很重要,因为互为倒数,所以必须是“两个数”,三个数就不行。
生4:“乘积是1”也很关键,和是1、差是1、商是1的两个数都不是互为倒数。
……
在这个环节中,教者充分利用倒数的意义这一素材,引导学生进行字斟句酌的分析,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对概念的深刻理解,更为重要的是提升了把握关键词的能力。如果持之以恒地进行训练,学生对关键词的嗅觉将会越来越敏锐,提炼关键词的意识也会越来越强。
二、变式拓展,克服定势
数学题目千变万化,经常会出现“陷阱”,如果遇到粗枝大叶的学生,看题目不细心,往往就会中招。有位教师在执教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分数的意义》这一单元的复习课时,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
图1中阴影部分是整个图形的,空白部分是阴影部分的。
不少学生第二空都填的都是,个中缘由显而易见:第一空阴影部分是整个图形的,于是想当然地认为第二空肯定是求空白部分是整个图形的,没有注意到单位“1”发生了变化。如何克服这种思维定势?适度拓展是一种有效的对策。如果之前在教学本册教材第43页的思考题时,进行一些变式,这种错误就应该可以避免。
图2
以图2的圆一图为例,学生在回答三种颜色各占圆的几分之几后,教师可以进一步提问:绿色部分是红色的?黄色部分是红色的?然后再让学生提出类似的问题并解答。在师生、生生的互动之中,让学生跳出单位“1”是总数的思维定势,同时深切体会到数学问题的千变万化,深刻认识到认真审题的必要性。学生在拓展思维的同时,审题的内需会不断增强,从而逐步养成先审题后解答的习惯,逐渐降低思维定势的负面影响。
三、对比辨析,洞悉本质
不少数学问题由于一字之别、一词之差,题意迥异,稍不留意就会出错。此时唯有通过对比,才能辨别其细微的差异及其解法的多变多样。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这一单元时,86页第13题是:
(1)学校计划十月份用煤吨,实际比计划节约了。实际用煤多少吨?
(2)学校计划十月份用煤吨,实际比计划节约了吨。实际用煤多少吨?
为了增强对比的深度和广度,在练习这组题目时,可以再加一题:
(3)学校计划十月份用煤吨,实际比计划节约了。实际比计划节约多少吨?
如何组织学生进行辨析是有讲究的,如果眉毛胡子一把抓,让学生无序地进行对比,就不能凸显重点、突破难点。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比较(1)(3)两题,发现条件相同,但问题不同,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独立解答,再对比解法的区别——为什么第(1)题是两步,第(3)题只要一步,体会简单和稍复杂的分数实际问题的结构特点。接着引导学生比较(1)(2)两题,乍一看完全相同,但细一看第二题多了一个“吨”字,由此让学生体会分数作为“分率”和“数量”的区别。对比可以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同时能够培养学生认真读题、细心分析、仔细推敲的审题习惯。因此对比训练不但是思维训练的素材,更是审题训练的素材。
四、指导策略,深刻领悟
数学语言的精练、抽象和小学生理解能力的偏差在客观上增加了审题的难度,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题意,教师必须指导学生一些审题的必备策略。
(1)演示、画图。在理解行程问题中不同的行驶类型时,可以让学生分别演示“相对而行”“相背而行”“同一地点,同向行驶”等,让学生身临其境般感受行驶的特点;还可以指导学生画线段图,将这些情况通过示意图表示出来,直观形象,数量关系也一目了然。(2)复述。复述并不是背诵,而是用个性化的语言表述自己对题意的理解。一是要从丰富的情境描述中抽取出有用的信息,确定要解决的问题;二是要能够将表述简略的信息补充完整,比如“降价百分之几”就是求“现价比原价降低的价钱是原价的百分之几”……提炼并理解关键信息,能给学生的思维铺平道路。(3)列举。对于条件比较繁杂的问题,教师要指导学生摘录条件和问题,这样便于学生抓住题干进行思考,从而顺利找到解题的突破口。此外,还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总结同类题型的审题要点,例如解决图形计算的实际问题时,要做到“统一单位”和“画图分析”等。
总之,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将审题习惯的培养变为一种常态训练,对“粗心”不再宽容,寻找更多、更好的培养学生良好审题习惯的素材和途径,才能让学生真切享受认真审题带来的成功和快乐。
(责编 林 剑)
【关键词】小学生 审题习惯 思考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4A-0107-02
经常听到一些老师或家长抱怨学生没弄懂题意就动笔解答,他们不约而同地把此种情形归结为“粗心”,潜意识里认为这并不是学得不好,而是一时大意,不是大问题,当然也就不用太过担心。其实并非如此,在数学学习中,“粗心”的根源往往是审题障碍。面对学生的不良审题习惯,不少教师通常只是在讲评试卷时给予纠正,虽然磨破了嘴皮子,效果却是微乎其微,这种“亡羊补牢”式的审题训练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的。良好习惯的养成要经过长期的指导和训练,审题习惯的培养应该成为日常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那么如何将审题习惯的训练融入课堂教学呢?
一、推敲词句,提炼关键词
许多教师都强调读题时要圈出关键词语,但学生的表现却差强人意,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不知何为关键词,所以不会找,心有余而力不足。寻找关键词语的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经过一定的训练和积淀。单纯就题论题,只在讲评时提示学生哪些是关键词是不够的,这种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应该渗透在数学教学的每个环节之中。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倒数》一课时,在学生探究后揭示概念——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此时,教师可以不着急进行运用,而应花几分钟时间组织学生对这个概念进行深入剖析。
师:你认为这句话中有哪些关键词?
生1:互为倒数。
师:例如和互为倒数,你们能解释是什么意思吗?
生2:的倒数是,的倒数是。
师:还有哪个词也很重要?
生3:“两个数”也很重要,因为互为倒数,所以必须是“两个数”,三个数就不行。
生4:“乘积是1”也很关键,和是1、差是1、商是1的两个数都不是互为倒数。
……
在这个环节中,教者充分利用倒数的意义这一素材,引导学生进行字斟句酌的分析,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对概念的深刻理解,更为重要的是提升了把握关键词的能力。如果持之以恒地进行训练,学生对关键词的嗅觉将会越来越敏锐,提炼关键词的意识也会越来越强。
二、变式拓展,克服定势
数学题目千变万化,经常会出现“陷阱”,如果遇到粗枝大叶的学生,看题目不细心,往往就会中招。有位教师在执教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分数的意义》这一单元的复习课时,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
图1中阴影部分是整个图形的,空白部分是阴影部分的。
不少学生第二空都填的都是,个中缘由显而易见:第一空阴影部分是整个图形的,于是想当然地认为第二空肯定是求空白部分是整个图形的,没有注意到单位“1”发生了变化。如何克服这种思维定势?适度拓展是一种有效的对策。如果之前在教学本册教材第43页的思考题时,进行一些变式,这种错误就应该可以避免。
图2
以图2的圆一图为例,学生在回答三种颜色各占圆的几分之几后,教师可以进一步提问:绿色部分是红色的?黄色部分是红色的?然后再让学生提出类似的问题并解答。在师生、生生的互动之中,让学生跳出单位“1”是总数的思维定势,同时深切体会到数学问题的千变万化,深刻认识到认真审题的必要性。学生在拓展思维的同时,审题的内需会不断增强,从而逐步养成先审题后解答的习惯,逐渐降低思维定势的负面影响。
三、对比辨析,洞悉本质
不少数学问题由于一字之别、一词之差,题意迥异,稍不留意就会出错。此时唯有通过对比,才能辨别其细微的差异及其解法的多变多样。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这一单元时,86页第13题是:
(1)学校计划十月份用煤吨,实际比计划节约了。实际用煤多少吨?
(2)学校计划十月份用煤吨,实际比计划节约了吨。实际用煤多少吨?
为了增强对比的深度和广度,在练习这组题目时,可以再加一题:
(3)学校计划十月份用煤吨,实际比计划节约了。实际比计划节约多少吨?
如何组织学生进行辨析是有讲究的,如果眉毛胡子一把抓,让学生无序地进行对比,就不能凸显重点、突破难点。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比较(1)(3)两题,发现条件相同,但问题不同,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独立解答,再对比解法的区别——为什么第(1)题是两步,第(3)题只要一步,体会简单和稍复杂的分数实际问题的结构特点。接着引导学生比较(1)(2)两题,乍一看完全相同,但细一看第二题多了一个“吨”字,由此让学生体会分数作为“分率”和“数量”的区别。对比可以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同时能够培养学生认真读题、细心分析、仔细推敲的审题习惯。因此对比训练不但是思维训练的素材,更是审题训练的素材。
四、指导策略,深刻领悟
数学语言的精练、抽象和小学生理解能力的偏差在客观上增加了审题的难度,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题意,教师必须指导学生一些审题的必备策略。
(1)演示、画图。在理解行程问题中不同的行驶类型时,可以让学生分别演示“相对而行”“相背而行”“同一地点,同向行驶”等,让学生身临其境般感受行驶的特点;还可以指导学生画线段图,将这些情况通过示意图表示出来,直观形象,数量关系也一目了然。(2)复述。复述并不是背诵,而是用个性化的语言表述自己对题意的理解。一是要从丰富的情境描述中抽取出有用的信息,确定要解决的问题;二是要能够将表述简略的信息补充完整,比如“降价百分之几”就是求“现价比原价降低的价钱是原价的百分之几”……提炼并理解关键信息,能给学生的思维铺平道路。(3)列举。对于条件比较繁杂的问题,教师要指导学生摘录条件和问题,这样便于学生抓住题干进行思考,从而顺利找到解题的突破口。此外,还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总结同类题型的审题要点,例如解决图形计算的实际问题时,要做到“统一单位”和“画图分析”等。
总之,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将审题习惯的培养变为一种常态训练,对“粗心”不再宽容,寻找更多、更好的培养学生良好审题习惯的素材和途径,才能让学生真切享受认真审题带来的成功和快乐。
(责编 林 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