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雅言不失礼

2014-07-28 06:13◎彭
时事报告(职教版) 2014年2期
关键词:雅言敬语人称

◎彭 林



如何雅言不失礼

◎彭 林

人际交往离不开语言,语言有雅、俗之分。同样一件事,使用的语言不同,得到的效果大相径庭。汉语是世界上最为优秀的语言之一,经过数千年的锤炼,足以表达最为细腻、复杂的情感和思想。礼以敬为主,在某些特定场合为了表达“自谦而敬人”的理念,就要使用敬语和谦语,统称为“雅言”。能否正确使用雅言,是衡量文化修养的重要标尺。

自谦而敬人

敬称是对他人表示尊敬的称呼。敬称与敬语是配合使用的,称呼对方要用敬称,交谈中涉及对方的事物要用敬语。早在先秦时代,我国就有了丰富的敬称词汇和成熟的敬语用法。

古代最常见的敬称之一,是把君王的称号或爵位的名称转换成敬称。如“君”,原指天子或诸侯国的国君。后来,人们把“君”转化为意义宽泛的敬称,称自己的父亲为“家君”,妻子称丈夫为“夫君”等,还可以用作对他人的尊称,相当于今天的“您”。敬称之二,是加在对方近亲的称谓之前使用,如“令”字,称对方的家人为“令尊”(父亲)、“令堂”(母亲)、“令郎”(儿子)等。

为表示尊敬与礼节,谈话中也讲究使用敬语。比如,与人见面,如果询问对方姓名,可以说“请问先生尊姓大名?”对女士则说“请问小姐芳名?”询问对方年龄,应该说“请问先生贵庚?”询问对方的籍贯,可以说“阁下府上是哪里?”赠人礼物,可以说“区区微物,不成敬意”。希望对方收下礼物,则要说“恳请笑纳”等。

谦称是与敬称相对的称谓,一般用于自己。提及对方,语气要恭敬和文雅。讲到自己,则要谦卑自守,尽可能低调,这一传统也始于先秦时代。

比如,在与他人提及自己的双亲时,就要用谦称,方法是在称谓之前加一个“家”字,称自己的父亲为“家父”,称母亲为“家母”。如果父母已经去世,对他人提起时要称“先父”“先母”。谦称中的“家”字,本身就包含了自家的意思,所以不要画蛇添足,说成“我的家父”“我的家母”。另外,与人交往,如尊对方为“兄”,那么就要自称“弟”。但在长者面前,不能以“小弟”自称,那样等于与长者称兄道弟了。

敬语和谦语的使用,一定要分清彼此。比如,询问对方“贵姓”是敬重对方的姓氏,但有些人回答说:“我贵姓王。”以自己的姓为贵姓自居,这会贻笑大方的。应该回答说:“免贵,姓王。”意思是,不敢当这个“贵”字,请将它免去,这是自谦的用语。

直呼其名 有失礼仪

我们平时与人打交道,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称呼对方。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东方古国,中国人的称谓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体系,有姓、名、字、号等,其中蕴含着父母对子女的期待,以及自己的志向、情趣等。现实生活中往往有因为称呼不当,引起不快的现象。因此,恰当礼貌地称呼别人,是人际交往中最基本的问题。

在中国古代,人们非常看重自己的“名”,名是父亲给取的,特别珍贵。《仪礼士冠礼》说:“冠而字之,敬其名也。”给成年男子取名,是因为他从此要有社会交往了,需要有一个正式的称呼。在家里,只有父辈、祖辈可以直呼其名。到了社会上,只有国君可以直呼其名,其他人是没有资格的,否则就是严重的失礼。所以自古有“君前臣名,父前子名”的说法。因此,古人相见时大多称呼对方的“字”,例如唐代大诗人李白,字太白,人称李太白;白居易字乐天,人称白乐天;清代学者纪昀字晓岚,人称纪晓岚等。

中国自古有“一日为师,则终身为父”的说法。因此,师长的姓名是不能随便喊的。比如,梁启超先生曾经在大学任教,他的许多学生后来都成为学术界德高望重的权威。但他们在提到自己老师的时候,依然不会直呼其名,而称“任公先生”。“任公”是梁先生的字。在学术讨论会上,每当提到梁先生时,他们也会站起来说:“当年任公先生如何教导我们……”

如今在学校里,有些同学称呼老师的时候,往往在老师二字之前加上老师的全名:“某某老师。”看起来似乎有礼貌,实际上也是失礼的。当着老师的面,应该称“某老师”,只涉及其姓。如果在场的老师中有两位或两位以上同姓的老师,而且必须强调是其中的某一位老师的时候,才能提及其名。

同学之间的称呼,可以学长、学弟、学妹或者师兄、师弟、师妹相称。虽然如今同龄人之间可以直呼其名,但也谨记不要互相起“外号”,这是对他人不尊重的行为。

同学们平时要多学习称谓的礼仪知识,注意对他人的称呼,这样在人际交往中才不会失礼,使自己慢慢变得文雅起来。(作者为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本栏目绘图:左都建)

猜你喜欢
雅言敬语人称
拼图
诸子百家周游列国得会多少方言
诸子百家吉游列国得会多少方言
韩国语中的敬语表达方式总结
关于日语敬语中“敬意敬语论”和“关系认识敬语论”相对立的研究
敬语所描绘的人际关系图
——“内”和“外”
人称代词专练
中国古代的普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