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伟
南宁市第九人民医院,广西南宁 530409
腹腔镜手术具有创伤性小、出血量少、效果显著、并发症少及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在妇科疾病治疗中得到广泛推广和应用[1]。但是其受到人工气腹影响,麻醉方式要求较高。本文就我院收治的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给予不同麻醉方式,并对麻醉效果进行对比分析,具体情况如下。
选择2011年4月—2013年4月我院收治的105例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随机分为Ⅰ组和Ⅱ组。Ⅰ组50例患者平均年龄为(36.2±4.8)岁;手术平均时间为(69.8±5.7)min;手术类型:13 例异位妊娠,20例子宫肌瘤,12例卵巢囊肿,5例其他。Ⅱ组55例患者平均年龄为(35.7±4.9)岁;手术平均时间为(68.7±5.5)min;手术类型:15例异位妊娠,21例子宫肌瘤,13例卵巢囊肿,6例其他。两组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两组患者在术前均给予0.1mg的苯巴比妥钠和0.5mg的阿托品,同时建立相应的静脉通道[2]。Ⅰ组:通过给予2mg/kg的丙泊酚,0.1~0.15mg/kg 的咪唑安定,2~4μg/kg 芬太尼,0.08~0.1mg/kg的维库溴铵等药物,以达到全身麻醉效果。患者与麻醉机进行连接,同时对患者呼吸状况进行严密控制,通常情况下,潮气量为8mL/kg,呼吸频率为12~14次/min。手术初期给予1μg/kg的芬太尼,术中依据患者状况,给予1.5%~2%的安氟醚,以维持麻醉效果,必要时可静脉注射0.02~0.05 mg/kg的维库溴铵。Ⅱ组:首先给予面罩吸氧,选取L2~L3部位进行穿刺,随后给予10 mL的0.75%罗哌卡因,试用3~5 mL的%利多卡因,以达到维持麻醉效果。对T6~T8平面进行控制,若平面麻醉未达到要求,应给予5~8 mL的2%利多卡因,2 mL的杜氟合剂,当达到满意的麻醉效果后,再给予50 mg的杜冷丁。
对两组患者麻醉前与气腹后20 min、气腹后40 min、术后10 min的心率、血压、pH值及动脉血氧分压进行严密监测和记录,同时对患者术后清醒时间和不良反应进行密切观察。
数据由统计软件SPSS 13.3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由均值标准差(s)来表示,组间对比由 t来检验,如果 P<0.05,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由表1可知,气腹后20 min,Ⅰ、Ⅱ两组患者HR、MAP与麻醉前相比均有所提高义(P<0.05)。气腹后40min,Ⅱ组HR、MAP与麻醉前相比明显提高(P<0.05),但Ⅰ组与麻醉前相比,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气腹后20 min和气腹后40 min,Ⅱ组PH值与麻醉前相比有所降低,PaCO2则有所提高(P<0.05),但Ⅰ组PH值、PaCO2与麻醉前相比,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HR、MAP与PaCO2对比分析(s)
表1 两组患者HR、MAP与PaCO2对比分析(s)
组别 例数 麻醉前 气腹后20min 气腹后40min术后10min HR MAP PaCO2 PH值Ⅰ组Ⅱ组Ⅰ组Ⅱ组Ⅰ组Ⅱ组Ⅰ组Ⅱ组50 55 50 55 50 55 50 55 80.2±10.9 79.7±11.1 9.5±0.7 9.3±0.8 5.1±0.8 5.3±0.7 7.3±0.4 7.4±0.3 84.8±9.7 97.5±5.3 10.6±0.4 10.9±0.5 5.3±0.8 6.6±0.6 7.4±0.3 7.3±0.2 72.5±10.2 90.1±10.3 9.7±0.5 11.1±0.4 5.2±0.7 6.8±0.4 7.3±0.3 7.2±0.4 81.4±8.8 78.6±10.1 9.5±0.6 9.4±0.5 5.1±0.5 5.2±0.6 7.3±0.3 7.3±0.2
由表2可知,Ⅰ组不良反应率较B组低,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Ⅰ、Ⅱ两组术后清醒时间,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患者清醒时间与不良反应对比分析(s)
表2 两组患者清醒时间与不良反应对比分析(s)
例数 术后清醒时间(min)不良反应率[n(%)]Ⅰ组Ⅱ组50 55 18.6±3.8 17.8±4.1 2(4.0)5(9.1)
在腹腔镜在手术过程中,二氧化碳气腹会对患者护理功能造成严重影响,具体表现在腹腔内压上升,膈肌抬起,导致胸腔内容积大大缩小,肺部潮气量、顺应性达到降低,残气量有所减少,气道压力上升[3]。同时当二氧化碳经过腹膜等重要器官时,会被吸入到循环系统,使其PaCO2上升,而二氧化碳能够使交感神经系统呈现兴奋状态,增加儿茶酚胺分泌,促进血管收缩,加快心率等。Ⅱ组虽然给予患者局部麻醉药物,但是并不能对腹压上升对隔肌产生的刺激反应进行有效抑制,同时气腹容易使血流动力发生改变,血压、心率均有所提高,因此气腹后患者血压和心率仍然呈现上升趋势,充分表明腰麻硬膜外麻醉下,患者循环系统稳定性较差。而Ⅰ组患者在全身麻醉情况下,能够对气腹产生刺激反应进行有效抑制,麻醉深度较为合理,气腹后不会出现任何不适反应,术后循环功能较为稳定。
再者,在手术过程中,当在腹腔内压上升后,腹腔内二氧化碳被快速吸收,并出现pH值下降,PaCO2上升现象。当患者呈现清醒状态时,呼吸会受到PaCO2升高刺激而有所加快,通气量也会有所增加,能够减轻气腹对患者呼吸通气造成的影响,有利于二氧化碳排出,高碳酸血症得到有效纠正。Ⅱ组主要通过患者自主呼吸纠正酸中毒症状,同时给予适量麻醉镇静药物,虽然对呼吸具有一定抑制作用,但是容易加重酸中毒症状,同时引发高碳酸血症。Ⅰ组患者在给予全身麻醉后,通过机械辅助通气,同时依据PaCO2、pH的变化情况,对呼吸参数进行调整,以避免由于PaCO2上升而引发的酸中毒症状。本研究结果表明,Ⅰ组患者PaCO2与麻醉前相比较高,但是pH值变化并不显著,而Ⅱ组PaCO2上升显著,pH值下降显著,同时PaCO2上升值明显高于Ⅰ组。
总之,与腰麻硬膜外麻醉相比,全麻能够消除气腹带来的不良反应,避免PaCO2过度升高,对呼吸起到良好的抑制作用,同时能够维持患者心率、血压稳定,是一种高效、安全的麻醉方法。
[1]张芳.不同麻醉方法应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0,7(6):76-77.
[2]鲁礼观.腹腔镜下妇科手术的全麻效果分析[J].中外医疗,2011,14(18):43-44.
[3]王月玲.不同麻醉方法应用于腹腔镜妇科手术的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1,12(17):8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