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琳+吴永峰
多读、熟读、读后深思,能有效地激发语感。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诵读的效果。古时的私塾先生们就很看重诵读,他们要求学生反复读,仔细读,做到熟读成诵。“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便是对诵读的评价。指导学生朗读的方法很多,如果能根据实际情况,不同形式内容的文章采用不同的朗读方式,会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体会情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因此,读法的选择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读的形式多种多样,读法不同,效果就不一样。拿常见的几种读法来说:默读,它属于内部精神活动,它有广阔的思维空间,可以自由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朗读,它变视觉为听觉,能使朗读者在美的音韵国,发现美的思想,体验美的境界,受到美的熏陶;自由读,这种读法可以充分体现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教学规律;齐读,这一读法能培养集体意识,同时还便于教师能在短期内大面积检查学习效果。那么如何在这各具特色的诸多读法中选择最佳的读法,读出最佳效果呢?
首先,要根据文章内容的特点,选择恰当的读法。不同的内容和文体,它的语言风格和思想感情不同,读法也就应该不同。在读法选择上要根据文章的内容确定,进行合理的训练。
古诗词和写景类的文章,不但语言精练,词藻华丽,而且包含感情,这些都是感情朗读的最好材料。我们就可以充分运用各种感情去朗读,直至达到积累语言、陶冶情操的目的。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语言对象的内容。如温庭筠的《望江南》,笔者在教读时,引导学生反复的朗读,借助丰富的想象,学生能体会到这样的一种境界:一位女子独自在楼上,凭栏远眺,盼望所爱的人归来,望眼欲穿,而太阳落山,思念的人儿不见踪影,水脉脉,思悠悠,面对江水斜阳,更是愁肠寸断。学生们也能体会到女子对亲人思念的款款深情。事实证明,学生认真参与,积极投入朗读了,教师在紧要处稍加点拨,学生往往体会得很快,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写人记事类的课文,语言没有古诗词及写景文章那样优美精练,但思想内容却往往很深刻,要思考的问题多,这时自由读的形式就比较合适。而说明文、应用文特点是知识丰富,这类文体多半只要求增长知识,了解事物,可以默读为主,如《苏州园林》《中国石拱桥》等。
其次,选择读法还要根据教学程序,以“初读——精读——熟读”这样循序渐进的过程来选择读法。初读,就是快速阅读,整体感知。阅读者可按这种思路流程速阅课文;文中提出什么新的见解,它的依据是什么,作者对此又是如何评价的等等,这样便对全文有一个初步的整体的感知。这里可采用默读的形式,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精读,即明确目的,瞄准关键。在全文大概了解的情况下,再看清阅读提示中的要点,有的放矢、重点精读,再细细揣摩。古语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对文章中的重点语段精细朗读,会让课文的教学效果更佳。熟读,理解文意、品味风格。在感知到理解的基础上,准确把握课文的基调,充分调动激情,把文章内涵、作者的情感、风格读出来,让自己真正有身临其境之感。我认为这时采用齐读形式比较适宜。
再次,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为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教师的范读也是不可或缺的。叶圣陶认为“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他又特别指出,教师在范读的时候,要“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把文章中的神情理趣,在声调里曲曲传达出来,让学生耳与心谋,得到深切的了解”。像《春》《敬畏生命》《金盒子》《济南的冬天》《紫藤萝瀑布》等课文,教学时我们完全可以或由老师范读,或播放配乐诗朗诵代替教师范读,来引导学生进入与作者神气相通、心灵感应的境界。学生从教师的朗读中获取信息感受文章的意蕴,进而产生强烈的朗读欲望。
综上所述,文章的读法是根据其本身内容特点、教学程序而确定的。因而,我们教师为了能更快地提高教学效率,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在设计教案时,我们一定要根据课文的内容、文体、教学程序有针对性的给学生进行读法上的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品味名家名篇,提高他们的语言修养。
金琳,吴永峰,语文教师。现居湖北襄阳。责任编校:王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