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浅阅读在初中生中泛滥

2014-07-26 15:07颜安秋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4年7期
关键词:课外课外阅读读书

在网络普及、娱乐泛滥、文化快餐大行其道的今天,传统的纸质阅读受到猛烈冲击,一种浅层次的、以简单轻松甚至娱乐性为最高追求的浅阅读几乎取代了所有阅读形式。早在2008年,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等有关人士就谈到,在线浏览正在取代传统青灯黄卷式的经典阅读,以快餐式、跳跃性、碎片化为特征的浅阅读正成为阅读新趋势。笔者认为,现今初中生中被这种浅阅读征服的大有人在,浅阅读甚至不健康阅读正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青少年的学习和成长。

笔者去年在初中年级开展了一次关于初中生课外阅读情况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初中生对课外书籍涉猎的范围极为有限,对阅读内容缺乏深度的思考,通过课外阅读积累知识的意识也很淡薄。他们对经典美文、名著潜心阅读深刻理解的少之又少,很多同学追求新奇,刺激,甚至怪诞的文字,高品位的读物弃之一旁。面对网络和纷繁的小儿书,他们陷入了“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境地,对于经典读物、对于好文章,他们读之甚少或者只是走马观花,泛泛而读,理解、品味、赏析几乎谈不上,以提升学识修养和思维能力的深层次阅读离他们越来越远。这不能不引起语文老师的重视。

虽然浅阅读在快速获得信息、扩大知识面上有一定合理性,但如果仅仅把阅读当成简单的休闲方式,或作为获取某种利益的途径,而不是作为提升学识修养和思维能力的手段,这样的阅读会使人在失去学习自觉性的同时造成思维的钝化。北京大学教授汪丁丁在2014年3月3日《北京日报》发表的《回到80年代阅读中去》中写道:“最终的结果是,人们像圈养的鸡鸭一样被进行信息的填食,慢慢丧失了自己思考和选择的能力。手机和电脑仿佛变成了一个精神控制的机器,人们深陷其中无法自拔。”对于身体和心理正处在发育期的青少年来说,这种阅读对学生知识的构成和人格的完善,甚至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也会产生不良影响。

阅读本是读者与文本的思想交流,是提高读者文化修养和工作能力的有效手段,不仅要凭真正的兴趣,还要在内心产生触动。“当你在看书时,感觉自己在走过一段精神之旅,感觉书本在完善自己一个残缺的灵魂时,才称之为阅读。”(复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院长邓正来)古人读书讲究“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笃行之”。而对于中学生来说,阅读是其学业修养和人格发展的需要,《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的要求,并且指出7-9年级学生应该“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而目前中学生的阅读状况令我们感到尴尬和悲哀。造成这种尴尬和悲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语文考试导向的作用、初中生自身的原因、家庭教育以及社会大环境影响等诸多因素,但是国民浅阅读的泛滥对恶化中学生的阅读也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作为语文教师,引导学生健康阅读、有效阅读、深层阅读迫在眉睫而且责无旁贷。

首先,教师要确立现代阅读观,引导学生健康阅读、深层阅读。一般意义上的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的阅读亦如此。课堂上,教师应把时间还给学生。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互相对话的过程,但对话的中心始终是学生个人,要让学生自己阅读,从这层意思说,我们的语文课本首先不是教本,而是读本。语文教师不能墨守成规,让学生只读课本。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光靠有限的课内阅读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我们应该将阅读从课内引申到课外,用课外的营养来滋养课内的内容,这就需要学生能够沉下心来阅读。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让学生会读书,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指导:一是指导学生依据个性和年龄特色选择读书内容,让学生多读一些有较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的作品,特别是中外名家名著(《语文课程标准》附有推荐篇目,教师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作必要的补充)。我校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建立了年级阅览室,每个阅览室征订了200多种学生喜爱的优秀杂志,每周坚持用一节课专门进行课外阅读,学校图书馆为学生提供8万多册纸质图书,安排学生每两周借阅一次,为了使课外阅读健康有效地开展下去,各班建立了班级图书角,学生把从图书馆借来的书和从自家带来的图书放到班级图书角登记,交换阅读。在借书和捐书品种质量上语文老师把好关,这样能有效保证图书的质量,有利于拓展学生的阅读面,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阅读习惯。二是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生发兴趣,产生动力,在广泛的涉猎中,体会到读书的乐趣。我们学校在每年4月份“世界读书日”前后会安排一次课外阅读的专题讲座,给学生介绍读书方法。如快速阅读法、三步读书法等。只有加强课外阅读指导,才能使阅读科学、有序、高效。同时,我们语文组还经常组织专题读书活动,包括“好书伴我过新年”、“暑假读一本好书”、国庆期间“传承红色经典”以及每年11月份的“读书月,比进步”等。在这些活动中,同学们撰写读书心得,交流读书体会,变个体的“封闭式阅读”为充满交流乐趣的“开放式阅读”,从而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逐渐培养学生“好读书、做好人”的高雅情趣。

其次,教师要把握正确导向,加强阅读和表达能力的训练。《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的“评价建议”要求“重视学生课外阅读的评价。了解学生的阅读量和阅读面,进而考察其阅读的兴趣、习惯、品位、方法和能力”。教育部早在2000年下发的《关于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改革的指导意见》就要求“语文考试应着重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阅读应以课外文字材料为主,注重学生对文章整体的感知、理解和领悟能力的考查”。近几年来,中考阅读材料由课内课外结合,再到以课外选材为主。这些都要求老师对阅读教学及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有新的认识,语文教学必须更加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更加重视在平时的教学中进行阅读训练。吕叔湘先生曾说过:“使用语文是一种技能,跟游泳、乒乓球等的技能没有什么不同。”游泳、乒乓球的教学与训练是从分解动作入手的。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则可以通过阅读、表达训练来提高。题海战术是应试教育的产物,不可泛滥,但安排适当的训练是必要的。我们可以要求学生每天抽出一点时间做一篇阅读,或花3-5分钟时间来谈读书心得体会,在这样连续的阅读、表达练习中,逐渐形成学生的语感和深层阅读思维。

再次,要改变学生中浅阅读横行的状况,引导学生进行深层阅读,更重要的一点在于改革课堂教学结构的程式化,尤其是阅读教学程式化。课堂教学程式化主要表现为讲授课文大都按照“字(词)——段——篇”即识字(词)——分段(概括段意)——归纳中心——巩固练习等几个步骤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存在烦琐、细碎、杂乱,知识点静止、孤立,课堂环节散乱等问题,会失去语文的感染力,会使学生失去阅读的兴趣和动力,这样的教学不符合学生的阅读心理,又违反阅读教学的自身规律。语文教学,特别是阅读教学应与学生的生活和思想相结合,应注意贯彻整体性原则。无论哪篇文章都有它的整体性,故阅读教学要先统观整块内容,前后勾连照应,遵循阅读材料的内部结构顺序分析,也就是说树立整体感知文章的意识,要引导学生从探路(摸清作者思路)到入境(进入作者写作时境,产生情感共鸣),再采集(采集精彩的感受最深的语句)、接轨(用过去的经验吸收新信息,使原有的积累与新知识接轨)等渠道上整体感知文章。笔者认为主要应找准切入点,设计好主问题,注意课堂衔接与过渡,使课堂各环节浑然一体,才能取得阅读教学应有的效果,才能提高学生对语文阅读的兴趣,从而逐渐培养学生深阅读的读书习惯。正如叶老所说:语文教学应不再像以往和现在一样死读死记,死摹仿程式和腔调,而是将在参考,分析,比较,演绎归纳,涵泳,体味,整饰思维语言,获得表达技巧等种种事项上下功夫。(叶圣陶:认识国文教学—《国文杂志》发刊辞)

阅读决定着一个民族思维的深度和高度,对文化传承、国家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一个浅薄、浮躁的民族是无法强大和发展的。有专家指出,如果仅仅满足于浅阅读,或者过分热衷于浅阅读,对于国家和民族将是灾难性的。当今,很多网络发达的国家反而更强调传统式阅读:如美国政府陆续提出了“美国阅读挑战”、“阅读优先”等计划,英国政府设定“阅读年”,要打造一个“读书人”的国度。这些都不能不引起我们思考,面对学生中浅阅读的日益泛滥,身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应该有所作为。

颜安秋,语文教师,现居江西宜春。责任编校:李发舜

猜你喜欢
课外课外阅读读书
中学英语课外阅读的课内支撑
小满课外班
我的“课外老师”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故事妈妈提升课外阅读
基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的低年级课外阅读教学指导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我们一起读书吧
读书为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