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麦琪的礼物》一课的教学中,有的教师常常把过多的时间精力投入到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上,对情节结构的梳理上,对思想感情的分析上,没有捕捉文本描写人物细节的闪光点,没有抓住文本遣词造句、语言表达精妙之处,进行细嚼慢品。其实,这些才具有教学价值。下面分析作者是怎样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情感的,为什么用这些语言文字来表达。
一.“飘出”真爱。小说开篇三次反复提到“一元八角七分”,并且是省吃俭用,积累了几个月剩下的,极力渲染这个家庭生活贫困、经济拮据。贫穷的家境使她无法在圣诞节为丈夫买一件礼物,她除了痛苦已无计可施。正当一筹莫展时,从镜子中猛然发现自己的头发可以成为一种商品时而感到兴奋,为产生卖掉头发给丈夫买圣诞礼物的念头时而激动不已。接着不惜笔墨对其头发大作描绘,极力渲染头发的美丽。然后描写了她下决心时的矛盾心理。但是因为贫穷只有卖掉头发,因为对丈夫的爱必须卖掉头发,于是“眼睛里残留着晶莹的泪花,裙子一摆,便飘出房门,下楼来到街上。”一个轻盈潇洒的动作“飘出”了她真挚的情、圣洁的爱,也就是说这样的语言表达了这样的感情。她虽然失去了秀发,却拥有了纯粹金钱与物质不能带来的无比温馨与幸福,虽然给对方买的礼物失去了实用价值,却彰显了最动人的情感、最纯洁的爱情。
二.“飘”出真爱。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德拉对吉姆的真挚爱情是“飘出”来的,也就是说通过德拉“飘出”这样的动作、这样语言表达了这种情感,那么这种情感为什么要用“飘”这样的语言文字而不用其它的语言文字来表达。下面通过比较的方法分析作者为什么用“飘”来表达情感的。
1.删词法。把“眼睛里残留着晶莹的泪花,裙子一摆,便飘出房门,下楼来到街上”一句中的“飘”字删去,看有什么不同。德拉决定卖掉头发为丈夫买表链时表现出的轻松心情,是通过“飘”这样轻捷的身姿、轻盈的步态、迅速的动作、急切的心情表达出来的。她非常乐意为爱付出一切,态度是毫不犹豫的,义无反顾的。再加上“裙子一摆”,那是多么潇洒,多么神气,就像菩萨降临一般,解决了因贫之困,因情之苦。如果删去“飘”字,“便出房门”,可能就是磨磨蹭蹭,犹犹豫豫,不十分情愿地“出房门”,不甘心卖掉美丽的秀发,这样对丈夫的真爱就会大打折扣,没有原来从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真爱自然、动人、感人。不仅仅是裙子在“飘”,身体在“飘”,而且心灵也在“飘”。可见“飘”用的多么贴切传神。
2.换词法。把句中的“飘”换成“走”、“跑”、“冲”看什么不同。如果是“走”,可能是慢慢腾腾,迟迟疑疑;如果是“跑”,可能是匆匆忙忙,慌慌张张;如果是“冲” 可能是失去理智,气急败坏。这样,德拉那轻盈的步伐不见了,轻松愉快的心情没有了,毅然决然的态度转变了,淑女的高雅之态失去了,那么对丈夫的真爱也就荡然无存了。足见作者用词是多么准确生动。
3.添词法。在“飘”字的前面加上“轻轻”或改为“飘飘然”,看情感有何变化。加上“轻轻”感觉好像只有身体的轻捷,没有了因为买表链的钱有了着落而从心灵深处表现出的轻松愉快心情;“飘飘然”有轻浮的感觉,有得意忘形之嫌。这样不仅语言不简洁,不精炼,而且限制了读者的思维,使具有诗意的“飘”的形象不复存在,对“飘”的想象也因此锐减。
4.调词法。把“飘”调换到“下楼”前,就成了“便出房门,飘然下楼来到街上”,看有何不同。如果把“飘”放在了下楼时,那么可能“出房门”时还在迟疑,还在做着激烈的思想斗争,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才做出决定。这样既与前文的“踌躇了一分钟,一动不动地立在那儿”的矛盾心理有重复,又与“眼睛里残留着晶莹的泪花”而迅速做出的决定相矛盾。真爱就在此时“飘”出,不可更改。
语文教学的核心目标是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紧紧依靠语言文字的土壤,深入地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透过语言文字来理解文本的内容,领会作者的情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反复品味,咀嚼,推敲,比较,探寻文本之意蕴,领悟表情达意之精妙,从而受到语言文字之熏陶,提高学生的敏锐感悟能力和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决不能背离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脱离文本的语言文字运用情况,来分析文本和作者的思想情感。要带领学生深入到课文这个“例”中,扎扎实实地让学生掌握语言文字的运用规律,体悟到炼字的妙处,从而得意、得言、得法。
常福胜,教研员,现居河南襄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