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一个人有了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就精灵多了。“画龙点睛”,一条龙点上了眼睛,霎时间,就会电闪雷鸣,乘云飞去。标题就是文章的眼睛,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是作品内容和作者情感的集中体现,是文章的灵魂。标题教学一环抓得好,可牵一发而动全身,使学生未见其文,先闻其魂,猜测到课文的主题、结构、情感等等,可谓高屋建瓴,事半功倍。标题是进入课文殿堂的钥匙,是领悟文章的突破口,我们完全可以用标题点亮阅读,以收到画龙点睛之功效。
一.抓住激发兴趣的关键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那么他们探究的欲望将是无穷无尽的。如《大作家的小老师》一课,题目是由一对矛盾的概念构成的,极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于是笔者这样发问:“大作家的知识水平那么高,为什么还要向一个小老师学习呢?”很快就把学生引入课文的学习中。同样在课外阅读《死海不死》时,引导学生探究题目中的两个“死”字意思是否相同?如果不同它们分别是什么意思?十分有利于带起全文的阅读。
二.抓住质疑问难的突破点
古人云“学贵有疑”,许多文章的标题可以成为学生质疑的触发点。笔者曾在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中作了尝试,因为这篇文章的课题很特别——将两句截然不同的人物语言用“和”字连在一起,于是我就引导学生抓住课题进行质疑。学生的质疑有:“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讲的是什么事情?“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有什么联系?“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为什么要打引号?“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有什么不同的出发点?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又通过自主阅读从文中找答案。从课题出发,学生自主、快乐地学习,整个课堂教学化成一江春水,既有固定流向,又不乏鱼虾跃动、浪花齐舞。再如教学《春光染绿了我们的双脚》,学生一看到课题就问:“春光怎么会把我们的双脚给染绿呢?”“春光是如何染绿我们的双脚的呀?”……学生的疑问产生了,探究的欲望就加强了,质疑能力自然就会有所提高。
三.抓住情感体验的着眼点
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有许多课文的课题都有情感的着眼点,如《生命的壮歌》,题中着一“壮”字,“壮”者,壮烈也,显然流露出作者赞颂蚂蚁、羚羊之情,肯定有某种可贵精神,进而引导学生思考,有了这些对题目的思索理解,学生于是很快读懂了全文。再如《再见了,亲人》中的“亲人”,《梅花魂》中的“魂”等词语,如能巧加开发,就能为全文的阅读打开一扇感受之窗。
四.抓住文本内涵的体验点
学生要感悟文本语言文字运用的精练与精妙,形成独特理解。由课题作为突破口,往往会收到出其不意的效果。如《草船借箭》,我们可在课题的“借”字上做文章,让学生讨论“借”字的妙用。既突出了诸葛亮有胆有识、神机妙算,又突出了他的幽默、风趣,而且箭又有“借”有“还”。如果用“骗”字效果就不一样了。文本语言文字运用的精妙之处往往只在一字之差,但就这一字之差,却可以让学生思维活跃。
五.抓住主要内容的拓展点
文章的题目一般是简明扼要的,它往往给我们提供了最主要的信息,我们可以借助题目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如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学生一看就知道文章写的地点是天游峰,主人翁是扫路人。一个扫路的,有什么可写的呢?是不是小题大做,接着让学生阅读课文的第七段,再来回答这个问题,然后,笔者让学生模仿扫楼梯的动作,体会要扫一千八百多个阶梯的不容易。几个同学表演后,笔者再让学生读题目,并提出这一次要读出扫路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经过几次练读,学生终于读出了感情,体会到了天游峰扫路人的可贵精神。
六.抓住作文命题的模仿点
学以致用是我们教学的目的,如果我们在教学中把每册课文的题目进行归类、赏析,让学生明白给文章命题有许多的角度和技巧,那么学生将会受益无穷。例如,以一个量词、一个成语命题;以物体的名称、人物的名字命题,以问句、感叹句的形式命题;以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命题;……也可试着让学生对书中课文进行再命题的挑战。比如《祖父的园子》一文只是交代了人物和地点,没有涉及中心内容。笔者就采取了换标题的方法,让学生谈理由。学生的命题有:《我的乐园》《我的快乐童年生活》《慈爱的祖父》等。这些题目与原来的题目相比同样精彩,有的还更切主题,通过这样的挑战学生的命题能力得到了有效的训练。
顾平,教师,现居江苏建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