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班主任培训中,南京郭文红老师在报告中提到班级日志,让笔者豁然开朗:让班级日志与作文训练并肩同行。
班级日志,对于班主任来说是“班宝”,学生第一天写,第二天在全班念,既可以实行舆论引导,更可以自我扬新。然而,对于语文老师来说,何尝不是作文训练的资源宝库,既是学生素材的积累,更是阶段训练的基础。如何结合班级日志扎实有效地进行作文训练呢?
一.教会学生留意观察身边人和事,捕捉生活中的细节
可能有人说:学生生活几乎就是两点一线,成天就是上课,作业,上学放学,哪有那么多的新鲜事情来写。其实不然,看似简单平凡的生活其实都时时处处都蕴含着丰富的意味。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光。我们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时时留意处处观察的方法和习惯。如楼下默默无闻地补鞋的残疾老人,街上行色匆匆的行人和叫嚣的商贩,教室里专心致志奋笔疾书的同学,老师一次与众不同的批评,同学新奇的游戏……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这些闪烁着情趣、意趣、理趣光芒的宝贵素材,就不会从我们眼皮下悄悄溜走,沉入时间的长河,学生的作文就不愁“无米之炊”。班级日志,任务就是捕捉,打捞这些素材,让之留之笔端,成为永恒,同时,也让学生的成长足迹清晰可见。
当然,要有效地完成这个任务,教师必须交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和思维的习惯。首先是善于捕捉有意思的人和事物,然后仔细观察。如仔细观察人物的衣着外貌神,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变化等等细节。只有观察仔细了,描写才能生动形象,人物的性格和品质才能充分展现。其次是教会学生思考。对于人物的表现,找到浅层和深层次的缘由,揣摩人物的心理想法,联想人物的前因后果,就不难有所新发现,有新体会。学生只要勤观察,细思考,不仅能感觉到生活的无穷的趣味,而且对人生有更广阔更深邃的认识和体会。不仅积累作文了素材,更提升了人生的思想素养。
二.教会学生加工素材
如果仅仅是生活中的记录,那就不是作文,而是记流水账。对于班级日志中捕捉的素材,要想写成作文,还必须进行艺术的加工提炼。如何进行精心提炼素材,我们不妨教会学生三种方法:
第一、修剪法。针对学生最想抒发的情感,确定好详略,就是对素材的加工。与主旨密切相关的就不厌其烦地浓墨重彩,对于相关的情节大体交代,对于可有可无的情节就干脆不写。因为,只有经过修剪的花朵枝叶才是最美的。材料,只有经过加工提炼,才能写出漂亮的文章。
第二、嫁接法。“所写的事迹,大抵有一点见过或听到过的缘由,但决不全用这一事实,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发开去,到足以几乎完全发表我的意思为止。人物的模特儿也一样,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 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文学巨匠鲁迅这样来说材料的加工。“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人”。对于生活中某一类人,或者某一些现象,我们也可以创造性地塑造属于我们心中的人物形象,这样就会跳出生活,高于生活,但是又不失生活中的真实。例如对学校一些同学的陋习的批判,或者对一些好人好事的歌颂,我们都可以提炼同学们的种种表现,塑造一个典型,来达成我们的写作意图。
第三、移植法。“换一个时空,换一种背景,或者换一种人物。”让我们的作文更具可读性,更让人回味无穷。例如童话故事《皇帝的新装》,电视剧《王保长歪传》等等,无不是采用了这种方法,达到讽喻现实的作用。如果我们把班级日志积累的素材,置换成一个特殊的背景,那将会又什么样的效果呢?例如课间的打闹换成在课中的捣乱,把刻苦专研的学习的同学置身于喧闹的课间等等,虽然情节与生活真实不同,然而,本质却还是生活的真实。
三.教会学生表达
班级日志,是每个同学必须做的功课,而且也是展现自己表达能力的机会,一般同学都有及其强烈的表现欲望。然而,“茶壶倒汤圆”有话说不出来,这也是一部分同学写作的瓶颈。教会学生表达,这也是我们语文教师一项任重道远的责任。如何入手呢?笔者有以下思考:首先,养成勤阅读,勤积累好词佳句的习惯,词汇量的积累直接影响到学生造句写段的质量,准确,连贯,顺畅地表情达意是我们作文的第一基本功;其次,教会学生熟练运用各种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将人物,场景写活;很多学生作文作文骨干有余,丰富不足,就是缺乏这方面的训练。例如比喻拟人可以让表达形象生动,排比对偶可以使语言文采飞扬,对比夸张可以让对象鲜明突出,等等。第三,掌握一些简单的写作技巧,比如先抑后扬,情景渲染,对比烘托等等。当然,结合平常阅读教学训练修辞手法和写作手法,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周英萍,教师,现居重庆大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