庹丽珍+吴婷
摘要:新改版的JLPT中加大了听力测试的比重及难度。以湖南吉首大学为例,从日前高校日语听力课堂教学现状与问题出发,提出了新JLPT背景下改革民族地区高校日语听力课堂教学的建议。
关键词:JLPT;听力;日语;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6-0025-02
JLPT即日语能力测试,是以日本国内及海外以母语非日语的日语学习者为对象来进行的日语能力测试和认定。JLPT也是世界上参加者最多、最具权威性的日语考试,2009年全世界报名测试的人数达90万人,其中约40%为中国考生。可以说,JLPT是中国日语学习者普遍须面对的一次重要测试,参加并通过JLPT也是检验日语学习者学习效果,为就业、升职、留学做准备的一条必经之路。
近年来,主办方对JLPT的内容进行了改版,自2010年开始实施新的JLPT。新JLPT分为N1、N2、N3、N4、N5共五个级别,N1与原日语能力测试中的一级相比,加深了高难度部分。新JLPT通过综合得分和各单项得分的及格分来评定是否及格。即如果各单项得分中有一项未及格,即使综合总分再高,也会被评定为不及格。而且,新JLPT中加大了听力的比重及难度(比重由原来的1/4增至1/3)。这使广大中国日语学习者面临一个新的挑战:如何有效提高日语听力来适应新形势?根据JLPT成绩统计数据,与国外或在日中国考生的成绩相比,中国考生的语法、阅读及词汇项目分值毫不逊色,甚至部分项目略有高出;不过听力却落差颇大,得分较低。
如何在高校,尤其是资源相对匮乏的民族地区高校提高日语听力技能,以应对新JLPT的挑战,培养日语综合应用型人才?这是众多教育一线教师面临的难题。本文将以吉首大学为例,浅议当前日语听力课堂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及解决方案。
一、听力课堂教学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笔者2013年4月中旬针对吉首大学大一及大二学生的听力学习状况(根据学校课程设置,大三第二学期至大四未开设听力课)进行了问卷调查,目的在于了解学生对日语听力技能的重视程度、听力学习方法、课外学习时间及对日语听力授课的建议。从调查结果来看,绝大部分学生认为听力技能非常重要,日语听力很难,但课外自主练习的时间却又普遍过少:大一学生课外每日听力练习时间为30分钟—1小时,大二学生由于课程较多,每日听力练习时间普遍小于30分钟,过分依赖每周仅两节的听力课。
关于日语听力授课的建议,大部分建议均是关于客观条件方面的,如语音室设备老旧,故障率高;白板质量差;听力课安排在下午容易疲惫等。针对具体听力授课内容的建议有:每周听力课太少;听力内容较枯燥,容易走神;希望多做JLPT真题训练;希望多补充大家感兴趣的内容,让课堂更具趣味性等。
从吉首大学2011级及2012级日语专业学生的听力学习状况来看,学生虽然认为日语听力技能非常重要,但并没有投入充分时间进行练习,心理上并没有足够重视,过分依赖每周90分钟的听力课,听力技能提升缓慢。此外,其他高校听力课堂教学也存在类似问题,总结如下。
二、日语听力课堂教学现状与问题分析
1.教材单一,授课大多以某一教材为主,学生缺乏兴趣。目前高校日语听力授课多采用某一种教材,课堂教授方法也颇为单一,而听力练习往往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课堂针对某种教材反复演练,学生容易感到乏味,长此以往,容易失去兴趣。
2.以吉首大学为例,目前高校日语听力课堂普遍采用Bottom-Up 教学法(指侧重听力材料本身,通过听音,把声音转化为单词,从单词→句子→段落,自下而上,运用句法、语法规则,把所听声音的语意解读出来的过程),课堂中较少有意识教授听力技巧,听力学习策略的介绍及运用也较少[1]。
3.目前高校日语听力教学普遍重视“听”这个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的“输入”环节,对“输出”环节,即通过口头(或书面)表达出来的过程不够重视。但在外语学习中,语言的“输出”和“输入”并非孤立存在的两个方面,而是有机整体,缺一不可,听力课堂对“输出”环节的忽视也是导致听力很难有效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
4.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监控环节薄弱。提高外语学习的听力技能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实现,仅仅依靠每周2-4节听力课就让听力技巧有飞跃发展是极不现实的。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高效高质量的课堂和课外练习,是提高学生听力技能必不可少的两个部分。但由于听力课型的特殊性,目前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监控环节普遍比较薄弱,甚至缺失。
5.由于受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历史等因素制约,西部欠发达地区高校与经济发达地区高校相比存在较大差距,笔者所在的吉首大学便是一个典型,资源相对匮乏,教学设备较老旧,教师能获得的教学资源及培训、交流机会有限。这些也制约了听力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
三、改革日语听力课堂教学的建议
为了有效提高日语听力技能,不让其成为通过新JLPT的“拦路虎”,进而满足新环境下培养高层次外语人才的需求,需要对传统的日语听力课堂进行改革和实践。
(一)教材多样化
日语听力教学中建议采用几种合适的教材,以某种教材为主,其余为补充材料。综合并灵活运用多种教材,取长补短,让学生保持对听力材料的兴趣。另外,还可以有效利用网络资源,选取跟学生水平相当的日剧或电影、新闻等作为听力素材。
(二)根据课堂教授的内容,有意识地引入各种听力学习策略
OMalley根据认知心理学理论,将语言学习策略分为三大类:(1)元认知策略——计划策略、监控策略和调节策略;(2)认知策略——预测、推论、精确化、视觉化;(3)交际情感策略——如提问策略和主动发言策略。其中元认知策略主要包括计划、监控和评价,即通过计划、监控和评价学习活动来控制学习的策略。学习者用以控制、调节并指导整个学习过程,是影响听力能力非常关键的因素,有意识运用听力策略指导教学对学生听力技能的提高有相当积极的效用[2]。另外,在听力教学过程中,为了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建议Bottom-Up 教学法和top-down(与Bottom-Up相反,top-down教学法是指运用背景知识和大脑中的已有信息,对听力材料的内容进行提前判断、预测,从而推断讲话者即将表达的意思)教学法相结合。
(三)“输出”、“输入”有机结合
在第二语言习得中,“输出假设”和“输入假设”是两个重要的理论。“输入假设”的提出者Krashen认为只有当习得者接触到“可理解的语言输入”(comprehensive input),即略高于习得者现有语言技能水平的第二语言输入,而他又能把注意力集中于对意义或对信息的理解而不是对形式的理解时,才能产生习得。而Swain认为,只有大量的“可理解输入”而没有准确的输出是不能保证学习者成功习得第二语言的,成功的外语学习者不仅需要大量的“可理解性输入”,更需要“可理解性输出”。Swain对“输出假设”进行了详尽透彻的论述,强调了“输出”的作用,当然也并不能因此否认“输入”在二语习得中的地位,在外语学习中“输出”和“输入”是密不可分、有机一体的。因此,在听力教学活动中,应该改变目前重“输入”、轻“输出”的状况,不仅要重视充分、多样化的“输入”,也不能忽视会话等“输出”环节,只有“输出”“输入”有机结合,日语综合运用能力才会得到实质性提高。
(四)加强对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监控
每次授课结束前,教师可选取两到三则符合学生目前水平的课外听力材料(日语生活对话、小故事、影视片段、新闻等),补充各种问题(如听音填空、判断、问答等)留作学生的课后作业,下次课时检查课外作业完成情况,督促学生养成课外坚持练习听力的习惯。
(五)加强教师自身学习,积极了解业界新成果
西部欠发达地区的高校在硬件、软件方面资源较匮乏是不争的事实,但由于现实制约,改善目前相对落后的状况是一个持续、长时间的过程,这就给西部地区高校外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更加积极努力地加强自身学习,通过各种途径开阔眼界,了解业界最新研究成果;积极投入教学改革实践活动,从而提高教学水平,如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进行学习,积极参加各大高校的教学研讨会等。
另外,针对学生准备新JLPT的情况,在听力课堂中还可以专门设立数次新JLPT听力强化课,或坚持每次听力课时固定留出JLPT强化时间,练习、讲解听力真题及解题技巧,以帮助学生更好适应JLPT听力题型及内容,强化提高日语听力应试技能。笔者在教授日语听力课程时,坚持从大二第一学期开始每两次课留出15-20分钟用作JLPT听力练习,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尹松.中国における日本語の聴解授業の実態と課題[J].言語文化と日本語教育,2002,(23).
[2][日]横山紀子.「過程」重視の聴解指導に関する実践的研究[J].言語文化と日本語教育,2005,(30).
收稿日期:2013-11-12
作者简介:庹丽珍(1982—),女,湖南张家界人,吉首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日本文化、日语教学法研究。
基金项目:2012年吉首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JLPT(日语能力考试)背景下民族地区日语听力课堂改革研究及实践”(2012JSUJGB20)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