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才成长的幼儿心理需求评价的实践研究

2014-07-25 16:22石晓红
成才之路 2014年19期
关键词:健康心理心理幼儿

石晓红

一、问题的提出

(1)意义。在幼儿心理发展的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心理需求,如爱的需求、安全的需求、自尊的需求、独立的需求等等。幼儿的需求是其心理水平的外在表现,是促进幼儿心理发展的机制,满足幼儿健康的需求,能够提高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激发幼儿的主动精神,促进其良好个性品质和健全人格的形成。马斯洛曾在《人的价值与潜能》一书中提到:人的需求被满足以后,就会获得强烈的情感体验,并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由此可见,引导幼儿形成健康的心理需求是幼儿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形成幼儿健康的心理需求,不仅能促进幼儿获得全面、和谐地发展,更可受益终身,同时,也是新世纪对所需人才的要求。

(2)背景(幼儿心理需求现状分析)。

①根据多方面的调查表明,幼儿健康的心理需求多于不健康的需求。幼儿的心理发展是在心理需求的推动下完成的,我们发现:幼儿的心理需求是多种多样的。有些是健康的,它们能够促进幼儿健康心理的形成;有些是中性的,是幼儿年龄阶段中所固有的心理特征的反映;有些则是不健康的,对幼儿的心理健康起着阻碍作用。比如,爱的需求、探究的需求、交往的需求,在这些需求中,大多数心理需求是健康的。当这些健康的心理需求得到满足后,能够使幼儿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使之成为向更高层次需求发展的动力。在幼儿的心理发展过程中,会出现一些典型性、阶段性的心理特征以及由此而引发的心理需求,这些需求相对某个年龄阶段的幼儿来说是健康的,并无害处,如对成人适度的依恋需求、模仿的需求,我们称之为中性的需求。随着幼儿的成长、认知水平的提高及心理的逐渐成熟,这些需求会逐渐被克服或适度表现出来。但是,如果这些需求表现过度,则会演化为不健康的心理需求,以致影响幼儿的心理健康。幼儿的心理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发展的,外界环境的刺激是使幼儿产生需求的客观因素。在纷繁复杂的外界环境的作用下,幼儿自身也会产生一些不健康的心理需求,如任性、利己的需求,表现为对喜爱事物的独占、犯错时推卸责任以及对成人的依赖等。这些不健康的需求,会造成幼儿人格缺陷、自我约束能力差、缺乏自信心等等,影响幼儿的全面发展,有时会影响终身。

②自我实现需求的萌芽开始产生。在幼儿期,幼儿自我实现的需求有了初步萌芽,尤其是到了大班,自我实现的需求更为强烈,他们渴望表现自己的才能,渴望获得成功,渴望别人对自己的认同。人的心理发展是具有连续性的,对成人而言,这种自我实现的需求是很肤浅的,但是在幼儿阶段,他们社会经验和认知水平不可能达到成人的境界,成功的体验是幼儿情感体验的最高层次。正是这种体验,使幼儿充分感受到自我的价值,而这种体验不断内化成幼儿新的需求,以追求更高境界的需求。所以,对幼儿所产生的各种心理需求做出全面科学地评价,从而确立幼儿健康心理需求的目标,引导幼儿形成健康的心理需求,促进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是我们幼儿教育事业中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

二、概念的界定

心理需求是指个体有待于满足的心理状态,幼兒心理需求的评价是幼儿健康心理需求的一个要素。幼儿健康的心理需求是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并与其年龄发展相符的生理和心理的需求,一旦得到满足,将有利于幼儿的发展。

三、幼儿心理需求评价的内容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对现阶段的幼儿作哪些方面心理需求的评价呢?结合多年的教育经验,我将现阶段幼儿的心理需求归纳为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爱的需求。关心、喜欢小动物,能喂养小动物,发现、了解小动物的变化;尊敬、爱戴师长,愿意亲近成人,对成人有礼貌,能主动打招呼;关心同伴,乐意帮助同伴。在实践教育过程中,我们发现幼儿爱的需求非常强烈,对爱的需求的层次也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不断上升。如在关心、爱护小动物方面,小班年龄幼儿满足于看看、摸摸小动物,关心小动物吃哪些食物;中班幼儿则想到要亲手喂养小动物;到了大班,幼儿们就会更关注小动物的生活环境、生长变化、生活习性等等。所以,评价中,我们要充分考虑到幼儿的这些需求变化,为不同年龄的幼儿设计不同层次的评价内容。

(2)独立的需求。自己的事自己做,能独立解决遇到的小困难,做事有主见,不纠缠大人。随着幼儿社会环境的变化,幼儿独立的需求也日益强烈,其独立的范围也日渐扩大。在评价过程中,我们必须根据幼儿的不同年龄选择不同的侧重点,如小班幼儿评价的重点范围在自理能力方面,中班幼儿在独立生活能力方面,而大班幼儿的侧重点在于独立解决同伴间的矛盾、问题方面。这样,在评价的层次方面有了提高,同时,也便于教师及时制定指导目标,调整指导策略。

(3)交往的需求。能愉快地和老师同伴一起玩,体验与同伴合作玩的乐趣;能主动向他人表达自己的想法。刚入园的小班幼儿喜欢独自玩,这说明他们的自我中心意识非常强烈。随着他们的社会性的发展,越来越喜欢和同伴、老师一起玩,表现出迫切的交往需求。在评价过程中,我们不能忽略幼儿的心理发展规律,尤其是小班幼儿,以愿意参加集体游戏、在集体活动中感到愉快为评价标准,而不能盲目提高要求。

(4)探索的需求。对事物有探究的兴趣,好奇好问,在认知活动中有一定的积极性。幼儿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探究不但能满足幼儿的好奇心,而且能帮助幼儿建立新的认知结构,获得新的知识。教师通过对幼儿的探索需求进行评价,掌握幼儿的需求动态,能及时提供相应的探索信息及材料,满足幼儿的需求。如有一位教师,观察到幼儿在研究教室中饲养的蚯蚓死亡的原因,就及时提供了各类书籍、图片等资料,组织幼儿深入观察、研究、探讨,引导幼儿进一步探究蚯蚓的生活习性、生活规律,这样就能满足幼儿探索的需求。

(5)创造的需求。在活动中有独特的思维和表现方式,尝试与众不同。幼儿阶段是最富创造力的阶段,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赋予他们个性化的想象和与众不同的表现方式。因此,在评价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挖掘幼儿的内心体验。

(6)表现的需求。愿意用自己偏好的方式表达与表现,能大胆地在集体面前表现自己。每一个幼儿都有不同的性格特征,这就决定了幼儿有不同的表现方式。作为教师,在对幼儿进行评价时,要充分考虑到幼儿的这些特点,才能正确地进行评价。如大班有个幼儿,对音乐活动、语言活动等都没有很强烈的兴趣,也不太愿意参加这些表演活动,但她对美术活动非常感兴趣,常常通过绘画活动来表达她的各种美好愿望。她尤其喜欢剪纸,一有空就拿着纸和剪刀不停地剪,各种花草图案在她手上一蹴而就。那么,教师就要及时观察到幼儿的这种独特的表现方式,在评价时就要因人而异,给予不同的评价。

(7)成功的需求。对自己做成的事感到高兴、自豪,做事失败时能继续尝试,体验成功的快乐。成功是自信的基础,成功能让幼儿获得愉悦感,但我们发现,过分地满足幼儿的成功需求,就可能会导致幼儿的盲目自大、缺乏对失败的承受能力。因此,我们就要将“做事失败时能继续尝试”等挫折教育方面的评价列入评价内容,这样在满足幼儿成功需求的同时,也相应提高了幼儿的抗挫能力。

四、幼儿心理需求的评价标准体系

根据幼儿心理需求的评价内容,我设计了相应的评价体系表,该表为五级量表的形式,幼儿心理需求的程度越强烈得分就越高,反之得分就越低。(最高得分为5分,最低为1分)

小班、中班、大班的一级指标与二级指标的具体内容分别

如下:

(1)小班。A.爱的需求:①看望小动物;②喜欢亲近老师、爱父母;③喜欢得到老师的关注(点头、微笑、抚摸)。B.独立的需求:①自己的事学着自己做;②不纠缠大人。C.交往的需求:①喜欢和老师、同伴一起玩;②愿意向他人表达自己的想法。D.探究的需求:①活动中喜欢操作摆弄;②遇到不懂的事喜欢提问;③对认知活动感兴趣。E.创造的需求:①活动中尝试与他人不同。F.表现的需求:①愿意用自己偏好的方式表达与表现。G.成功的需求:①对做成的事感到高兴;②做事失败时愿意继续尝试。

(2)中班。A.爱的需求:①关心同伴;②关心小动物的变化;③尊敬师长,能主动打招呼。B.独立的需求:①自己的事能自己做;②尝试独立解决遇到的小困难。C.交往的需求:①能愉快地和老师、同伴一起玩;②能向他人表达自己的想法。D.探究的需求:①对事物有探究的愿望;②对认知活动感兴趣。E.创造的需求:①活动中具有创意。F.表现的需求:①能在集体面前表现自己。G.成功的需求:①对做成的事感到自豪;②做事失败时能继续尝试。

(3)大班。A.爱的需求:①关心、帮助同伴;②关心照顾小动物;③尊敬、爱戴师长。B.独立的需求:①能独立解决问题;②做事有主见。C.交往的需求:①能和同伴合作一起玩;②能主动向他人表达自己的想法;③愿意和陌生人交往。D.探究的需求:①好奇好问;②在认知活动中有较高的积极性;③对事物有探究的兴趣。E.创造的需求:①活动中具有独特的思维和表现方式。F.表现的需求:①大胆地在集体面前表现自己。G.成功的需求:①愿意与他人分享自己做成的事;②做事失败时不灰心、继续尝试。

五、幼儿心理需求评价方法

幼儿心理需求的评价方法可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两种,主要采用描述性的、以过程为主的定性评价,它是通过收集大量真实的、自然观察得来的资料来评价幼儿外显的行为。评价的目的是为了让教师更好地了解每个幼儿的发展特点,及时调整指导策略,促进幼儿健康心理需求的形成。在评价中,教师一般可采用以下具体方法。

(1)谈话法。谈话法是通过评价者与被评价幼儿面对面交谈来获得幼儿心理需求基本状况的方法,可以是教师直接提出一个问题让幼儿回答,也可以是教师设计一些问题情景,让幼儿回答,以获得所需资料。

(2)观察法。这是通过对幼儿在自然状态下的行为表现进行观察、了解,对幼儿心理需求作出客观评价的一种方法。通过观察法,可以获得大量的评价信息,并依据得来的信息及时调整指导策略。

(3)个案记录法。这是一种连续性的评价方法,也是现在比较倡导的一种评价方法。它是指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通过对幼儿心理需求的外显行为进行追踪了解,尽量详细地做好观察记录,以了解幼儿心理需求的发展及变化,并对之做出评价的一种方法。

(4)等级评定法。等级评定法是依据幼儿自身的需求及社会的需求,对幼儿的心理需求的状况做出等级评定。它是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綜合运用,是将幼儿心理需求现状做量化统计的结果。在对幼儿心理的评价过程中,要改变以往的传统评价方法,变终结性评价为过程性评价,变单一的量化评价模式为多元化、全方位、整体性的评价模式,变以评价为测量幼儿发展尺度的评价作用为促进幼儿再发展的依据。

六、幼儿心理需求的评价原则

当我们对幼儿心理需求进行评价时,要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精神为指导,站在儿童的立场上,以儿童的视角,充分理解儿童的内在感受,以儿童自身的需求为基点,结合社会外在的要求,对幼儿的心理需求做出客观评价。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必须是以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态度,不能凭个人的主观臆断和情感因素进行评价。同时,教师还应注意到幼儿的需求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在评价时要保持其连续性。在对幼儿的心理需求进行评价时要遵循以下原则:

(1)科学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是指对幼儿进行的评价应是有科学依据的,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的特点。在幼儿心理发展的每个阶段都有其相对稳定的特征,对幼儿心理需求的评价也要遵循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不能根据成人的要求一味拔高。如小班幼儿对家人有较强的依恋需求,这正是他们的年龄特点。其实,适度的、安全的依恋是有助于幼儿心理发展的。因此,在评价时,要以科学为依据,把握尺度。只有当依恋的需求过度时,才能评价为不健康的心理需求。

(2)客观性原则。客观性原则是指教师在对幼儿的心理需求进行评价时,必须采取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每一个被评价幼儿,不能凭个人的主观臆断和情感因素,不能因个人的好恶而使评价结构出现偏差。

(3)连续性原则。幼儿的心理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连续过程。同样,幼儿的心理需求也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因此,对幼儿心理需求的评价,不应局限于阶段性的评价,应当坚持连续性的原则,使其成为一个长期的跟踪过程,以及时了解和把握幼儿心理需求的动态状况,及时调整指导策略。

(4)全面性原则。人的心理发展的动力不是单一的因素,而是一个综合动力系统,幼儿心理需求的产生也不是单一的,而是众多心理因素的反映。因此,在评价时要遵循全面性原则,既要考虑心理需求发生的各个基本因素,又要考虑幼儿外显行为下隐藏的其他心理需求,要综合思考、全面评价。

七、幼儿心理需求评价的作用

(1)教学方面。首先,能帮助教师进一步树立正确的儿童观,以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孩子。对幼儿心理需求进行评价就是要从儿童的视角出发去探究幼儿的心理需求,要求每位教师要站在孩子的立场细心观察孩子,用心体会孩子、了解孩子和各种心理要求,仔细地探寻心理需求产生的原因,抱着以儿童的发展为本的观点去指导孩子。其次,提高了教师的评价、指导能力。通过对幼儿心理需求的评价,使教师在观察、了解幼儿的基础上,把握了幼儿心理需求的发展现状及规律,运用各种方法及形式开展指导活动,有效地促进了幼儿健康心理需求的形成和发展。

(2)幼儿方面。

①幼儿的健康心理需求得以强化和发展。通过对幼儿健康心理需求进行及时评价,并以此为依据制定相应的指导目标,能使幼儿逐步形成健康的心理需求,并在不断自我体验中得到强化,向高层次心理需求发展。现在有的孩子,在家庭中都是长辈关注的焦点,万事都由成人包办,形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现象。对于一些孩子们感兴趣的活动,如用刀切水果、烧菜等活动,都因为父母怕孩子受伤而剥夺了孩子操作的权利。我们经常可以在幼儿园看到,孩子们在游戏中,拿着想象中的“刀”“铲子”,模仿着爸爸妈妈烧菜的情形。可见,孩子们对成人的这些生活活动非常感兴趣。当家长们无法满足孩子的这种心理需求时,我们可以添置菜板、塑料餐刀等操作工具,购买蔬菜、水果等,让孩子可以自由地、尽情地享用这些安全的小工具。孩子们在看看、摸摸、切切、摆摆、尝尝中,不但满足了模仿成人的心理需求,还满足了动手操作的心理需求,而且还能指导幼儿掌握许多保育及自我保护的小常识。在对幼儿进行心理评价的指导过程中,还会引发幼儿从本体的、自我的心理需求向亲社会性心理需求的发展,使幼儿的个性与社会性之间达到了平衡。如大班有一位孩子,带着“统一方便面”的爱心行动标志到幼儿园。教师及时把握了这一引导契机,鼓励全班幼儿参与这个爱心行动。全班幼儿立刻积极行动,纷纷带着爱心标志参与活动,争当爱心小标兵。他们对爱的心理需求,从被爱的心理需求提高到施爱的心理需求,从对身边的、周围的事物施爱转向对社会的施爱,他们的亲社会心理需求得到了满足和发展。

②减弱了幼儿不健康的心理需求。通过对幼儿健康心理需求的评价,能及时调整指导目标,使幼儿的健康心理需求得以强化和发展的同时,一些不健康的心理需求也得到減弱。如:通过对幼儿进行交往心理需求的评价,使幼儿在与同伴交往之中,学会了协调同伴间的关系,学会了控制自己的情绪和不当行为,学会了站在他人立场上换位思考,使幼儿的利己、任性等不健康心理需求得到了减弱和抑制。又如:小班幼儿认知能力和行为能力较弱,在保育活动中对成人比较依赖。教师在指导过程中,可以运用“喊口号”的方法,帮助幼儿克服依赖心理。比如,当孩子遇到困难时,他们就会握着小拳头喊:“只要我们动脑筋,就会想出好办法。”当他们完成一件事时,就振臂高呼:“我!我成功啦!”在积极的探索过程中,他们会拍着手说:“动动脑筋,动动脑筋就聪明。”在这些口号声中,独立的心理需求、成功的心理需求正在逐步形成,而不健康的依赖心理需求正在逐步减弱,得到了抑制。

正确地对幼儿的心理需求进行评价,至关重要。然而,目前对幼儿的心理需求评价研究上还存在许多空白。以上只是我在幼儿心理需求评价上进行的一些浅尝辄止的研究,有待我们幼教战线上的教师共同努力探索研究,为幼儿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更好的教育环境。

参考文献:

[1]俞国良.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发展[J].教育科学研

究,2001(7).

[2]刘华山.心理健康概念与标准的再认识[J].心理科学,2001(4).

(浙江省乐清市中心幼儿园)

猜你喜欢
健康心理心理幼儿
健康心理 快乐人生
从“要遵守”到“我来管”——大班幼儿的自我管理初探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积极心理学在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心理塑造中的应用
——评《农村留守儿童积极心理发展及塑造研究》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心理感受
浅谈小学生健康心理的培育
让幼儿的每一天充满阳光——论幼儿自信心的建立和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