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雁鸿
【关键词】教师健康堪忧因素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189-01
一、中学教师健康状况调查
中国青年报社调查中心曾通过腾讯网教育频道,对近10万公众进行了“中国教师健康状况调查”。调查显示,教师健康仅占10%,亚健康占70%,疾病状态占20%。一位参与调查者说:“教师的社会地位没有随社会进步而进步,教师工作压力大,工作时间长,很多教师在工作10年后,各种疾病都会光顾他们。”教师健康状况堪忧。
以我校为例,2010年学校对全校近260名教职工进行了健康体检,结果表明:90%以上的教师普遍存在身体状况欠佳的情况,其中,40岁以上的教师患一种慢性病的占80%以上,患两种慢性病的占70%以上,患三种以上病的占30%以上。患病者以颈椎病、腰椎病、咽喉疾病、高血压、胆囊炎、消化道疾病居多。据校办公室考勤统计,2010年请假住院治疗的教师50多人次,占一线教师的30%左右。大多数教师都是带病上课。其它学校的情况也基本如此。
二、影响教师健康的主要因素
(一)角色定位加大心理负担,心理负担导致生理疾患
长期以来“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角色定位使教师担负了太多的使命和责任,“德高者可以为师”的古训更使教师过分注重自己在人们心目中的表率形象,刻意限制自己并注重各种细节。在这种紧张的精神状态下工作、生活,常会使情绪压抑,由此出现心情郁闷、怨天尤人等心理问题,久而久之,身体健康受损,导致各种疾病发生。
(二)工作压力大、工作时间长、工作负荷重
2010年,笔者对本校三分之二的教师进行调查,95%以上的教师感到负担过重、压力过大,除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外,还要应付各种检查、评比,另外,还有职评、考核、培训、会议等等,苦不堪言。当很多行业都实行8小时工作制的时候,54.5%的老师每天工作8至10小时,26.2%的老师(主要是班主任)工作时间甚至超过10个小时。教师工作负荷加重,抵抗力减弱,各种疾病乘虚而入。
有的教师在学生和领导面前往往看不到自己艰辛工作所创造的成果和价值,难以获得职业成就感,因而产生烦闷、压抑之类的心理问题。近30%的教师存在严重的工作倦怠,近90%存在一定的工作倦怠。有位教师这样描述自己的状态:“8年的教书生涯让我得了上班恐惧症,只要一回到学校,就觉得心里郁闷之极,心情变得沉重、烦躁,生活没有乐趣。”
苛刻的学校管理制度,也是促使教师疏于关心自己、形成心理问题的一个原因。如本县各中学普遍实行的签到签退制度、请假制度等,使得教师遇病也不敢请假,只能带病工作,许多人积劳成疾,较差的身体素质又反过来导致了心理素质的下降,进而影响教学质量。
(三)缺乏锻炼、疲于应付,自我调适能力较差
据调查,全县中学,经常锻炼的教师仅占10%左右,偶尔活动锻炼的也不足30%,大部分教师整日忙于工作,疲于应付,根本无暇去锻炼身体,导致身体虚弱,抵抗力下降。
调查还发现,老师们普遍没有更好的专业渠道解决压力问题,自我调适能力差。调查中,47.7%的老师在感觉压力大时选择向家人、同事与朋友发牢骚,还有22.8%的老师选择闷在心里。郁积太久,将出现心理问题,而心理问题严重时又会带来躯体的症状和疾病。
三、提高教师健康水平的对策
全面提高教师身心健康水平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和个人的共同努力。
(一)社会宣传、增进理解
关心教师就是关心教育,重视教师的健康也间接推动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社会各界应大力宣传教师工作的特殊价值和复杂性,给予教师更多的理解和宽容,使各行各业和每个学生家庭都能与学校共同承担起学生教育的责任。
(二)学校重视、领导关心
知识分子具有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细腻的情感体验,任何有伤他们尊严的举动都会激起他们内心的波澜。因此,中学应以人本思想为指导,营造一种互相尊重的宽松心理氛围,尽量创造条件使每个教师都有获得工作上成功的可能,让老师们的每一份劳动都能得到肯定,从而有效地释放教师的心理压力。以我校为例,近两年来,学校面貌和教师心态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教学质量一年上一个台阶,这和一系列人性化的管理是分不开的。
1.学校完善管理制度,更多地融入了人性化管理的概念。学校不仅有约束职工行为的规章制度,更有鼓励教师踊跃争先的机制。譬如,教学成绩优异者,可以免检教案,而有一套完整优秀教案的老师,可以不再书写新教案等,强化了制度积极的一面,让制度成为增强学校凝聚力的强有力手段。
2.为教师排忧解难,提高教师生活质量。学校积极解决教师职称积压问题和子女入学问题,及时慰问生病、住院的教职工。在考勤和作息时间安排上,只要不影响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尽可能给教师提供便利。
3.学校尽最大努力开辟职工活动场所,增添文体活动设施,鼓励教师利用工作之余参加文体活动,锻炼体魄,调节心理。
4.学校还建立了职工定期体检制度,通过体检,发现疾病早治疗,早康复。不提倡带病工作。和三年前相比,病倒住院的人减少了三分之二,工作倦怠现象正在消失。有位教师感慨地说:人性化提高健康水平,人性化提高教师能力,人性化提高教育质量!
(三)调整情绪、平衡心态,自我减压、放松心情
“其实人活的就是一种心态。心态调整好了,蹬着三轮车也可以哼小调;心态调整不好,开着宝马车一样发牢骚。”这是手机上的一条短信,称得上人生经典,它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人的心态的重要。人的烦恼不是起于事件,而是起于人们对事件的看法。教师过重的心理压力与教师本身认识或思考问题的方式有密切的联系。因此,教师要正确认识自己,淡泊名利思想,完善健全自己的人格。
首先,调整自身期望值。教师过高估计自己,自我期望值过高,就会导致活动结果和预期效果差距太大而引发心理压力。因此,我们要注意三点:一是要建立合理的、客观的期望值,认清自己的价值和位置,以一颗平常心来正确看待压力,来适应社会的发展与自身的现实;二是对待职称、荣誉等应注重努力的过程而淡化结果;三是要立足现实,量力而行,少盲目表现自己。教学成绩不可能人人都第一,民主选票不可能人人都最多。教师干的是良心活,凡事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就行了,不要太在乎别人的评价,不要太在意个人一时的小得小失。这样,我们就不至于因幻想和现实的差异而给自己带来压力。
其次,改变自己,超越自己。有位哲人说得好,“既然现实无法改变,那么只有改变自己。”教师要将时代的挑战视为一种动力,将超越自己看成化解心理压力的良药,在激烈的竞争与严峻的挑战面前做出积极的应对,加强学习,全面充实和提高自己。教师就能在新的更高层次的心理需求获得满足的过程中,永葆教育生命的活力,才能真正做一个品德高尚、学识渊博、情趣高雅的人民教师,才会真正把激情、微笑、鼓励带进课堂,才能真正用心浇灌学生那求知的欲望。
总之,教师应掌握适当的压力应对方法,保持一种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只有这样,在面临压力时方能有意识地进行自我调控,以求缓解。
参考文献:
[1]《魏书生语文教学》(北京大学音像出版社)
[2]《陇西二中管理条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