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艳 伍从刚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121-01
初中语文教学大纲指出教学目的之一是“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文学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可见,在作文教学中育人,这是一条很好的渠道。
写作文应把握两个准则:一、要真情实感,切忌瞎编乱造,无病呻吟。“真”是做人的基本原则,真情实感也是作文的价值所在,魅力所在。越是亲身经历过、体验过的生活就越感动人。所以,在构思过程中,应从自己经历的生活中筛选素材,说真话,写真事。中学生的生活经历并不算丰富,但只要认真回忆和筛选,再进行适当的加工和组合,就一定能找到具体的材料,写出充满真情实感的作文。作文虽然要对生活进行加工和改造,但必须力求保持生活的原汁原味,尽量有生活气息,还要能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二、教师批改要及时、恳切,切忌拖拉应付,就文论文。除了对文章的构思、布局、选材、语言等方面有针对性地评价、点拨、指导外, 教师还要善于从文中发现学生的思想动态。俗话说“言为心声”。学生对生活的困惑,情感的喜怒哀乐,心理上的烦躁,对事物的好恶等或显性或隐性流露在文中,教师千万不要一扫而过,这就是学生的求救信号,我们可采用寄语的方式激励,适当点拨疏导,也可面谈交流。
我在以下三种形式的作文教学中做了一些尝试:
一、周记——师生情感交流的桥梁
通常的周记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结合所学内容或班里的某些现象限范围写作;另一种是自己随意记录这一时期的所见、所闻、所感,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在一往一返的写评过程中,很多学生自然地向我敞开了心扉。我抓住这一契机适当点拨引导,拨开他们心中的阴霾,激励他们勇敢的面对生活。有一非常优秀的女生在作文中诉说自己想转学,因为班里有几个调皮学生喜欢捣蛋影响学习,而且有一个男生老缠着她,给她递纸条。对此,我送她一句名言“出淤泥而不染”,并且给她讲了毛主席青年时在闹市学英语的故事。后来我问她感觉如何,她说环境只是外在因素,关键要看自制力。
二、作文——学生表露心声的平台
学生在作文中往往自觉或不自觉的流露自己的感情倾向、生活态度、人生观、价值观,我们要因人而异,因势利导。七下第一单元学完后,我要求以“成长的烦恼”为话题作文,有很多同学倾诉苦恼。一个女生在文中写道:“我刷牙,你帮我挤好了牙膏;我上学,你把我送到校门口;我学骑自行车,你说不能骑,会摔跤;我去洗碗扫地,你说我还小,让妈做——妈妈,你这种爱,对我来说太沉重,我不想要,不需要。妈妈,你不知道,每当我看到别人那么能干,而我什么都不会时,我觉得羞愧,我怨你我恨你……”本文应该说是一篇很不错的作文,但读罢,我并不感到轻松,我觉得必须解开孩子的心结。一方面我找学生谈心,让她明白母亲的爱只是方式不对而已,不能对母亲心生怨恨,应心平气和的与母亲交流;另一方面,我同她母亲共同探讨了如何爱子女、如何教育子女的问题。还有一个成绩很差也特调皮的男生在作文中说,别人给他取了一个很不雅的绰号“赖子”,原因是不讲卫生,不守信用。后来竟然很多人都这样叫,连他父亲也问为什么叫他“赖子”,他觉得很丑,无脸见人,可又阻止不了别人这么叫,为此很苦恼。我给他的评语中有这么一段:“知耻说明你上进。如果你能克服缺点,绰号会自然消失。”一学期下来他对我说:“老师,感谢你,现在很少有人知道赖子是谁了。”
三、调查报告——学生感悟生活的钥匙
目前,农村中学有很多学生厌学,总认为读书苦,很多家长也存在这样的观念:读不读书一个样,反正是打工。所以,有些学生抱着混的思想,混三年弄个初中毕业证出去打工,照样能挣钱,照样有出息。针对这种情况,我曾让学生利用国庆长假搞了一个实践活动,调查本村外出打工或曾打工的人,必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打工年龄、工种、日工作时间、劳动量、工资、社会保障、返村后的工作生活状况、文凭、专业技能,然后分组讨论写一个调查报告。通过活动,学生理解了生活的真谛,认识到知识改变命运,“读书无用”的谬论不攻自破。类似的调查报告很多,采访你身边的名人;调查本村住房及生活设施变化情况等。总之,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通过自己观察、分析、比较、归纳认识生活,了解社会,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作文是学生思想的载体,体现了学生的感情愿望、对社会的认识,对人生的思考等,通过作文教学对学生渗透德育是语文教师得天独厚的条件,这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只有持之以恒对学生的思想、生活、如何做人给予引导,才能达到“作文与做人”统一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