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静
【摘要】口述史学是以口述史料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史学,20世纪40年代,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正式诞生,而中国大陆史学界对口述史的研究则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口述史学的操作性和技术性很强,如何进行口述史学研究的具体操作十分重要,需要按照步骤严格执行。口述史学扩大了史料的范围,弥补了文献史料的不足同时可以印证文献史料的真伪。另外,口述史学拓展了历史研究的新视野和领域,能够使人更加深入地发掘传统史学所无法看到的深层次的历史面貌。
【关键词】口述史学历史学研究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3-0080-01
二十世纪50年代开始,大陆史学界开始翻译介绍西方口述史的理论,大陆口述实践也取得积极进展。口述史学的操作性和技术性很强,如何进行口述史学研究的具体操作十分重要。
一、什么是口述史学
口述史学又称口碑史学或口头史学,具体来讲主要是历史学工作者以录音访谈的方式搜集口传记忆以及具有历史意义的个人观点,然后再将这些记忆、观点加以整理研究。从形态上来讲口述史学与文字史学并列,在实质上与文字为主的史学一致。
二、口述史学的演变
现代意义上的口述历史,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内文斯首先提出并开始实施的。1938年内文斯出版了《通往历史之路》一书,首次发出开展口述史学研究的呼吁。十年后,开创汉语口述历史先河的是唐德刚先生,当时他是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而后又在该大学就职。1957年开始他积极参与了该口述史研究机构中国口述历史学部的工作。他们先后选择胡适、李宗仁、顾维钧等,形成英文口述历史,后来这些口述自传被翻译成了中文,开始有了中文口述历史。
相应的,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中国大陆史学界也在开展口述史调查和访谈的口述史实践。当时很多科研单位也派出专人展开中国近现代史的调查,其中规模最大的当属1959年周恩来提议的60岁以上的政协委员,记下自己的经历、见闻、掌故等。从此,全国各地政协设立文史资料馆,整理出版各种各样的文史资料选辑,其中大部分是口述资料。
三、做好口述史学的研究步骤
笔者以为做好口述史需要以下四步:
第一,确立口述对象。现代口述史学发端之初主要选择对历史进程有重要影响的人士作为访谈对象,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口述访谈对象上逐步呈现开放性与多元化格局,口述对象开始从英雄人物、领袖人物转向普通人物、大众人物,现在选择做口述一般开始面向平民。笔者以为口述对象的选择,主要是选择那些重要历史事件的亲历者、参与者、重要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的知情者,这样就相应扩大了口述对象的选择范围。
第二,访谈前之准备。在进行口述采访之前,采访者要提前做好准备,有合理的问题预设采访时才能做到有的放矢。首先要对被采访者即口述者要有全面的了解,如果是采访重要学者、重要历史人物,对他们的著作尽可能的多读,对其生平经历要熟悉,尽量对其生平制作简谱。掌握好受访者的基本信息以后要根据自己的研究课题与采访目的设计出详细的访谈提纲。根据访谈的人数与次数来设计每次具体的访谈提纲,充分考虑被采访者不同的职业与性格特征来确定不同的对话方式。
第三,访谈。访谈的过程是整个口述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访谈要想成功,就得掌握技巧。见面时的礼貌是很重要的,初次见面印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访谈的效果。访谈中的深入观察是也很有必要的,访谈过程中采访者应该注意观察受访者的习惯,并且应该尽量与这个习惯表现出一致,这样才能拉近与受访者的关系,确保访谈能够顺利的进行。另外还应注意把握访谈节奏,有的口述者对于感兴趣的话题往往会滔滔不绝而对于一些我们特别想了解的一些问题,他们有时候会有意规避顾左右而言他。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保持耐心并适当的转圜,把握访谈节奏,又不要很明显的刻意影响口述者。
第四,整理口述与保存。访谈做好以后,我们应该将访谈内容整理成文字。整理的形式一般有两种。第一严格按照当时做访谈时的情形以及录音一问一答的形式将口述整理成文字版,这样虽然忠实于原录音,但故事情节的完整性不能体现。另一种是,按照一定的逻辑体系整理,前后内容可以做一下相应的位置调整,这样的话整理成的故事完整性会好一点,可读性会强一点。
如此可见口述整理工作的难度与重要性。口述的整理工作是一个辨伪的过程,是一个去伪存真的过程。在口述整理这个阶段,适当对采访中所取得的图片资料进行鉴别。另外还应该做好访谈录音、图片、文字的保存工作。
口述史作为历史研究的一种工作方法,突破了以往历史著述偏重于政治和上层、较多的“自上而下”写历史的传统,使普通人的生活、社会的变迁、人民大众对历史的认识更多的走进了史学领域。口述史学扩大了史料的范围,弥补了文献史料的不足同时可以印证文献史料的真伪。同时,口述史学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方法,相应的拓展了历史研究的新视野和领域,能够使人更加深入地发掘传统史学所无法看到的深层次的历史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