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婧雯
[摘要]从文字学的角度来看,许慎《说文解字》中的部序编排是严谨的,但贯彻的原则是多头的,这就为至今汉字部首及其归部的混乱埋下了隐患。笔者依据“同类相聚”和“形近系联”部序原则,比较“龠”中三口与“品”的部首含义,“龠”中“亼”与“亼”的部首含义、“龠”字演变的历时沿革,分析“亼”所统领的其他字和“龠”的关联,说明“亼”相较于“品”更适合成为“龠”的上层部首。
[关键词]部序“龠”上层部首
[中图分类号]H1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03-0074-03
一、 “龠”、“品”和“亼”的部首意义
“龠”的部首意义是“集合”,《说文·龠部》:“龠,乐之竹管,三孔,以和众声也。从品、侖。侖,理也。凡龠之属皆从龠。”
据《诂训汇纂》,“品”有如下八个主要义项:[1]
a.众,众多。《说文·品部》:“品,众庶也。从三口。凡品之属皆从品。”(形容状态)
b.类也,类别也;等也;同也,阶格也;品轶也。《文选·左思<吴都赋>》:“原隰殊品。”(量词,表示等级)
c.品,齐也。《礼记·檀弓下》:“品节斯,斯之谓礼。”朱彬训纂引王念孙曰。(动词,为使齐整而发生的动作)
d.品,二口能生讼,三口乃能品量。《广韵·寝韵》:“品者,每物皆尝之。”《周礼·天官·膳夫》:“膳夫授祭,品尝食。”(动词,品味)
e.品,引申为周遍之意。(状态副词)
f.品,利程也。《慧琳音义》卷二十七“品”注引《玉篇》云。
g.品数,即谓多少之量也。《礼记·考工记·筑氏》:“金有六齐。”郑玄注:“目和金之品数。”
h.品评,鉴定。《汉书·扬雄传下》:“■及名将尊卑之条,称述品藻。”颜师古注:“品藻者,定其差品及文质。”
“亼”部的确切部首意义出自《说文·亼部》:“三合也。从入、一,象三合之形。凡亼之屬皆从亼。讀若集。”
二、 《说文解字》以及《说文解字注》中的部序原则及“龠”在两书中的部序
(一)《说文解字》中蕴含的部序原则:同类相聚和形近系联
《说文解字》中部首的序列是有规律可偱的,540部首自成体系。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曾经作了如下说明:“此十四篇,五百四十部……立一为耑,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同牵条属,共理相贯;杂而不越,据形系联。”从中可见部序关系的两条原则:一为“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另一为“据形系联”。第一条原则说的是这些部首同类相聚,具有共同的部首语义场。比如:“會”部紧挨着“亼”部,“亼”是“集”的初文,有“聚集”之义,《说文·會部》:“會,合也。从亼,从曾省。曾,益也。”两个部首都有“集合”这一义素,所以处于同一语义场。因此,“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可简言为“同类相聚”。第二条原则“据形系联”即部首的形态相似,如“亼”与“會”都包含“亼”部。后世对许书部首系联次序已引起注意,认为各部排列次序都内含深意,但未能作出满意的说明。黄侃认为,部首序列尽管有同类相聚(义)和形近系联(形)两个原则的分类,但是也有些部首虽然相邻,却并未有“义”和“形”上的联系,没有必要牵强附会一定要找出意义:“许书列部之次第,据其自序,谓据形系联;徐凯因之以作部叙。大氐以形相近为次,如一、丄、示、三、王、玉、珏相次是也。亦有以义为次者,如齿、牙相次是也。亦有无所蒙者,冓之后次以幺,予之后次以放是也,必以为皆有意,斯诬矣。”[2]姚孝遂先生在他的《许慎与说文解字》中也指出:“《说文》五百四十部,大体是据形系联的,凡形体相关或相近者均按次序排列。”[3]为此,姚先生给读者举例如下:上、下、示,均和“上”有关;三、王、玉、珏,均和“三”有关等。姚先生指出有些部首是“以类相从”的,如:斤、斗、矛、车,皆是器用类;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戊、亥,皆是干支类等。至于“水”部为何要列在“惢”部之后,“人”部为何要列在“黹”部之后,“日”部为何要列在“皀”部之后等,则不必有什么必然的原因。许慎也不会在其中蕴含什么深意,用不着穿凿附会。可见同类相聚和形近系联是说文部序的两大原则,但不可说许书将这两项原则贯彻到底。
(二)《说文解字注》中的部序除了体现同类相聚、形近系联外,还表现出“干支相承”原则
乾嘉学派中的著名学者段玉裁,是广为前贤时彦所赞誉的说文四大家之一。段氏精通典籍,一生著述甚丰,《说文解字注》更是为其赢得“自许慎之后,‘千七百年来无此作矣”的美誉。[4]段氏在《说文解字注》的第十五卷上中列出他所认为的五百四十部的系联关系。段氏在每个部首的篆文下列出这个部首与其他部首的关系,整篇体现出他对许慎《说文解字》中540部之间关系的理解。根据段注,我们可以摘录与部首“亼”相关部首的信息:
亼部,蒙食从亼,而次之;入部,蒙亼而次之;会部,蒙亼而次之;倉部 ,蒙食而次之。[4]
用图例来表示它们的部序关系,则为:
■
图一
这不仅是对许书的一种传承,更是一种创新,因为许书提供给世人的只是部序间单项传承的关系,而段注则体现出部序间更真实的层层分支系联。王有卫先生将《说文解字》部首的系联次序作出如下分类:干支相承;音近相贯;同类相聚;形近系联。图一所体现的就是“干支相承”原则。
此外,在说明部首关系时,段玉裁还用到“远蒙”,体现出与许慎不一样的见解。比如段注中“品”远蒙“口”,但两者在许书中相隔辵、廴、行、齿、牙、足、疋七个部首。就同类相聚、形近系联原则而言,段注似乎更为合理。
(三)“龠”在《说文解字》以及《说文解字注》中的部序
许慎和段玉裁二人都认为“龠”部紧随“品”部。许书中,“龠”部紧靠“品”部编排,摘录段注中有关“龠”的部序关系,并作图例如下:口部,蒙告从口而次之;品部,远蒙口而次;龠部,蒙品而次之。[4]
■
图二
然而,比较图一和图二两支不同部首系联中的字,不难令人产生疑问:“品”与“龠”的楷体和篆体确实都包含三个口,但“龠”也包含“亼”部。为什么“龠”不能归入“亼”部,而归入“品”部?“龠”的上层部首归属是否有武断性?
三、 “龠”排在“亼”下的合理性
1.“龠”中三个口意义与“品”的意义相去甚远。有悖于同类相聚原则。“亼”在“龠”中的部首意义和“亼”的部首意义更为切合,符合同类相聚原则。
《说文·品部》:“品,众庶也,从三口。”“龠”在古代指的是一种乐器,这种乐器由许多竹管按照一定的乐理捆扎而制成。段注“亼”:三合也。从入、一,象三合之形。在“龠”中,“亼”可以解释为集合竹管。
“李孝定:‘本义或以为象列星之形、卜辞中均为祭名。徐灏《说文解字注笺》:‘庶物謂之品物,引申之意也。郭沫若:‘依金文例,土田、氏族、国邑等均可言品。邹晓丽老师认同徐、郭之说,证明许慎的‘众庶之说是后起义。但不论是品的‘等级还是‘众多义,以及第一节中所提到‘品的其他六个义项都与龠中三口指示为空心竹管相去甚远。”[3]
《说文·食部》:“食,一米也。从皀,亼声。或说亼皀也。”邹晓丽老师整理“食”的考释:“一说从‘亼从‘皀,即许多米。‘皀有稻谷香味之意。二说‘亼为开口吃碗中米之形。”[5]第一说中“亼”有“集合”义,第二说中,“亼”指示人口,既然“亼”有指示人口之例,在“龠”中也就不难将其理解为吹奏乐器的口型。
2.从文字演变的历史沿革而言,“龠”的第一次切分宜为“亼”与“■”。而不是“品”与“侖”。“龠”归于“亼”部首下,相较于“品”更符合形近系联原则。
从“龠”的古文字来看,古“龠”中“口”的数量很多并不都是三口,而是二口。目前发现,其初期古文形如■、■,后期才渐有■、■。可见,三口并不具有代表性。对此,王国维也认为“龠”的古字中多见二口,应该从“亼”,据他考释:“‘龠:金文恒见■。音读不可知。然则龠字。殆从亼,从■也。”[1]
3.从“亼”所统领的其他字来看,“龠”归入“亼”的下属部首是合适的,因为这些字除共有“集合”义素外,还有其他意义上的联系,举“侖”为例:
侖的篆文为“■”。在《说文·亼部》中,“侖”与“龠”的区别在于:“侖”是集合竹片而成竹简,“龠”是集合竹管而成乐器。
郭沫若先生云:“龠字以为‘从品侖,侖,理也。”然考之金文,如克鼎之《锡女史小臣■龠鼓钟》作“■”,而从龠之和(■)……字均不从品仑。谛视之,师乃从亼象形。象形者,像编管之形也。金文之作■若■者,实示管颈之空,示此为编管而非编简,合正与从亼册之侖字有别。[1]
郭先生言下之意,“侖”和“龠”在最初构字方法上是相近的,唯一不同的是“龠”所编扎的是竹管,“侖”是竹片。
《说文解字》在解释“龠”时有言:“侖,理也。”叶斌老师课上曾说:“‘龠是竹管按照一定乐理编排才能吹奏出和(龢)声。‘侖与‘龠都有‘理在其中。从‘侖引申义与‘龠的造字意义来看,两者有相通之处。”汉字声旁亦有表意功能,观察‘侖声旁的其他字:‘淪(沦)指水波纹;‘轮(輪)是树的纹理,指年轮;‘论(論)指的是有条理的话语。这些声旁为‘侖的形声字从一个侧面说明‘龠与‘侖的意义相通。”
四、小结
许慎与段玉裁都是受后人敬仰的训诂学大家,许慎是创立部首排序法的始祖。540部“始一终亥,不相杂侧”,其部首排序的深意更是让后人惊叹。而段氏注解许慎的说文,其功力非凡,知识渊博也是后人难以望其项背的。后人认为许书部序蕴含同类相聚和形近系联原则,而段注书后对部首的说明,除了传承同类相聚和形近系联原则外,还体现了干支相承、音近相贯原则。由于资料的限制,许与段并未如后人般有幸能够见到甲骨文,且由于科学知识的限制,二位的某些范畴划定也许在今人看来不尽正确,故今人还是有必要重新考量《说文解字》中部首系联的关系。本文就部首“龠”是否可以并入“亼”而非“品”的下属部首进行了讨论,以期明晰“龠”字源,有利于人们更正确地了解和把握“龠”与其他字的关系。所表达的观点不一定正确,只是希望抛砖引玉,让人们更多地关注《说文解字》的部首系联问题。
[参考文献]
[1]宗福邦,陈世铙,萧海波主编.故训汇纂[M].湖北:商务印书馆,2003.
[2]黄侃.黄侃论学杂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3]姚孝遂.许慎与说文解字[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8.
[4](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5]邹晓丽编著.基础汉字形义释源[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8.
[责任编辑:覃侣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