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芍
[摘要]英语专业要培养应用型“复合型英语人才”,思辨能力的培养是重要的目标之一。教材承载着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英语教师可以根据教育教学情景和學生实际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把知识习得、语言技能训练和思辨能力训练融为一体,将课堂与教学改革引向深入,促使本专业的人才培养实现质的飞跃。
[关键词]思辨能力应用型人才英语专业教材二次开发
[中图分类号]H319.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09-0045-02一、引言
思辨能力(ciritical thinking skills)又被译为 “评判性思维能力”,是指遵循恰当的评价标准进行有意识、缜密的思考,进而做出有理据的判断的能力(Paul & Elder,2006)。20世纪90年代,西方尤其是美国的教育界对大学生思辨能力研究越来越重视, 他们认为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全球化的信息时代,思辨能力的培养是保持经济和人才资源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提高国家民族经济﹑文化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相比于西方教育对思辨能力培养的重视,中国教育更强调对基础知识和学科知识的系统掌握,而思辨能力的培养并不是我们的教育传统。从文化传统上看,中国是一个缺乏逻辑思维文化传统的国家,不少学者专家调查后发现,中国的英语专业学生普遍存在“思辨缺席症”,而思辨的缺席 直接影响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近年来,中国英语界大批专家学者大力呼吁要把思辨能力培养确定为英语专业的重要培养目标之一。《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也着重强调了要训练学生分析与综合等多种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思辨能力作为思维能力中的高层次思维,是高等教育所强调的培养目标。以培养思辨能力为导向,全面推进课程教学和教材编写等方面的探索和创新,建立以培养思辨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为目标的教学体系,培养更具竞争力和更具广阔就业前景的专业人才,既契合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也可以极大促进英语专业的生存和发展。
二、思辨能力的定义与界定
对于思辨能力的定义和界定,比较有影响的是由美国哲学协会赞助,由美国和加拿大数十位著名哲学家、科学家与教育专家历时两年于1990年完成的“特尔斐”项目所定义的思辨能力双维结构模型,以及美国思辨中心主任保罗从教学需求出发构建的思辨能力的三元结构模型。“特尔斐”项目组将思辨能力定义为一种有目的性的作出自我调节性判断的思维过程,并将其界定为认知能力和情感特质。认知能力分解为6项技能,其中核心技能是分析、评价与推理。情感维度则强调了认知过程中的情感和倾向,包括好奇、自信、灵活、公正、开朗、谨慎、诚实、善解人意等。双维结构理论强调反省认知和一个人对自己思维过程的评价是思辨思维定义的重要成分。双维理论更适用于思维能力和思维倾向的测试,许多的思辨能力测试工具也是基于该理论而产生。保罗和艾尔德提出的思辨能力三元结构模型,其中的智力特征与“特尔斐”的情感特质相同,同时他们将各种认知能力的形成细化为思维元素和思维标准的共同作用,认为一个完整的思维过程包括目的、视角、假设、启示﹑信息、推理、概念和问题解决这8个元素形成思维的循环链。每个思维元素都应该运用清晰性﹑精确性﹑准确性﹑重要性﹑相关性﹑完整性﹑逻辑性﹑理据性﹑广度﹑深度等10条标准去衡量或者检验。而思维链完成的最终目的,就是达到思辨能力的培养,并最终实现其智力特征。三元结构模型侧重于高层次思维过程的研究,对于思辨能力的教学具有更实际的指导作用。
三、思辨思维教材价值取向
随着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广,新建本科院校面临着由学术型的办学型态向应用型的教学型态的转型,以培养适应当地经济和市场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强调的是“能力”的培养,即职业转换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培养模式,对于传统大学的以科学基础知识体系为基础而构建的专业设置﹑课程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师的教学理念都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传统的英语教学体系,在培养目标上专注于打造掌握英语听说读见技能的人才,在课程设计上追求语言知识及和语言技能的训练,在教学上重记忆﹑模仿。而以语言技能培训为目标编写的英语教材,除了可供记忆和模仿的语言知识外,并没有为学生提供大量进行深入思考的机会,无法有效促进学生思辨能力的发展。教材是课程的核心和实施教学的基本工具,以思辨能力培养为目标对现有教材进行改编和“二次开发”,对英语专业发展和课程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四、以思辨能力为导向的教材“二次开发”
(一)树立正确的教材观
教材观是对教材价值、本质、功能以及教学属性的认识与主张。教材观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发展。传统的大学英语教材,在教材的组织上遵循语言技能发展的节奏,精心组织既定的内容教学纲要和练习,目标偏重学生的机械接受与背诵;在教材内容上只重语言技能的训练,不关注系统思维能力培训。建构主义教材观重视知识在真实、可行的学习情境中的应用与建构,促进知识正迁移,以达到知识的应景性构成。这种观念,要求教师创造性地改造和使用教材,由传统的“教教材”转向“用教材教”,根据思辨能力培养的要求,结合真实的教育情景,对教材创造性地使用,着重提高学生思辨能力与综合素质。
(二)压缩英语技能训练内容,增加高层次思维内容
传统大学英语专业教材所使用的教学内容多偏向于日常新闻、幽默故事、科普文章和文学作品选段;文章所涉及的话题大多与日常生活相关,即使复杂的话题对抽象思维的要求也不高,与学生逻辑认知水平相脱节。目前我国现有的大学英语教材,很少有以思辨能力培养为目标,根据思辨能力发展的规律来编写的,其核心内容大都着重于语言技能的训练,学生所获得的知识零散无序,难以获得思辨能力方面的有效训练。这就要求教师结合思辨能力培养的需要,结合具体情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师要善于根据思辨能力分项能力培养的需要,对教材的内容、结构、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适当的取舍或整合,将教学的重点从句、段的理解转向通篇分析和写作技巧的鉴赏,增加对学生有思维挑战性的具有时代性、趣味性、启发性的阅读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学习主动性。
(三)增加真实生活情景,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由权威专家学者开发出的教材,注重的是教材的基础性﹑系统性﹑科学性﹑权威性。其取向是教育理论意义上完美的课程,即“应然性课程”。教师作为课程的实施者,要将教材联系社会实际,重视学生的自我体验和自我发现,实现课程从“应然性”到“实然性”的转变。从“实践主义课程论”的观点看,教材只有成为课程教学中的积极因素,只有在满足特定学习情境的需要和兴趣时,才具有课程的意义,这也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基础。教师要积极引申并拓展教材的学习内容,将文中的叙述和描写与当地的生活和工作现实紧密联系,创设真实情景。引导学生围绕教材和其他教学资料展开联想和想象 ,把课文的语言文字由“远离生活”变为真实的生活画面,鼓励学生利用个人的生活经验从实用视角对课文进行富有创意的诠释、推论,借以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四)教材的苏格拉底提问法
思辨能力培养的思想来源于苏格拉底的教学思想和教学实践。苏格拉底的教学方法是用问答法来引导人们通过归纳分析的逻辑思维方法,对事物的认识更接近“绝对真实的知识”。目前,国外学界也已经公认提问和讨论是培养思辨能力的最有效方法,提问可以引发课堂讨论,促进学生思考。美国思辨中心主任保罗认为思维的发展是要由问题来驱动的,给学生灌输大量要求死记硬背的教学内容无异于扼杀学生的思考能力,要使学生不仅仅局限于记忆、储存这个层面,就要求教师能通过对教材中的材料依循思辨思维的认知规律进行高阶次的提问,引导学生进行阐述、分析、推理、评价,最终形成自己的观点,从而掌握思维技能和情感特质。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也是促使学生使用英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语言习得效率的一个有效方法。
五、小结
教材是课程的核心和实施教学的基本工具,教师是课程材料的选择和教学情境之间不可避免的仲裁者。教师要以思辨能力的培养为导向,基于教育教学情景和学生实际,设定目标,系统、周密地对教材开发整合,补充材料, 把知识习得、语言技能训练和思辨能力训练融为一体,促进课程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使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实现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Paul, R. W. (1992). Critical thinking: What, why, and how? New Directions for Community Colleges, 1992.
[2]孙有中.突出批判性能力培养,将英语专业教学改革引向深入[J]. 中国外语, 2011(3):49-58.
[3]Facione,P. California Critical Thinking Skills Test[M].Millbrae: The California Academic Press,1990.
[4]文秋芳, 王建卿, 赵彩然 等. 构建我国外语类大学生思 辨能力量具的理论框架[J]. 外语界, 2009 (1): 37-43.
[5]孙金花. 英语新教材 “二次开发” 的调查和分析[D]. 华东师范大学, 2009.
[6]税红,徐青.当代大学英语教学的角色转变——培养学生的思辨与逻辑能力[J]. 大学教育, 2012(8):62.
[责任编辑: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