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光金 徐 涛 汤宪海 付宏平
(1.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陕西西安 710043; 2.新疆铁道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 新疆乌鲁木齐 830011;3.中铁十二局集团第四工程有限公司,陕西西安 710021)
隧道洞内CPⅡ导线测量旁折光的影响与对策探讨
陈光金1徐 涛2汤宪海3付宏平1
(1.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陕西西安 710043; 2.新疆铁道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 新疆乌鲁木齐 830011;3.中铁十二局集团第四工程有限公司,陕西西安 710021)
以某座已经竣工通车的隧道洞内CPⅡ导线实测数据为基础,就如何减弱旁折光的影响进行研究,从点位设计、外业观测方法、内业数据处理的网形结构等方面,提出减弱旁折光影响的措施与对策。
铁路测量 CPⅡ 旁折光 对策
长大隧道铁路贯通后,施工时的洞内导线控制点在后续的轨道铺设中无法保存,一般先建立洞内精密控制网CPⅡ,作为铺设无砟轨道CPⅢ控制网的基准。设置隧道内CPⅡ导线点时,点位埋设在洞内电缆槽隔墙顶部或安全稳固、不受干扰、便于保存的地方,要求视线离开洞内设施0.2 m以上,点间距离在300~500 m之间。平面CPⅡ控制网一般利用测量机器人采用方向观测法,在前、后视方向的4个导线点上设置棱镜观测,测站点对面的控制点(一般在10 m左右≈隧道宽度)不观测,以边角联接方式构成导线网(见图1)。隧道掘进施工时的洞内控制导线测量现在 一般也采用此种形式布网,点位设在距电缆槽壁0.3 m左右的地方。
建立隧道洞内CPⅡ导线时,隧道洞内场地狭窄,点位设置受到限制,特别是曲线隧道,可能导致视线距离隧道侧壁较近,水平角会受到旁折光影响。本文以2座隧道洞内CPⅡ导线实测数据为基础,主要研究分析了隧道内旁折光对水平角的影响。从点位位置设计、外业观测方法、内业数据处理的网型结构等方面,提供减弱旁折光影响的措施与对策,提出每站观测5个方向,对CPⅡ点对的超短边进行测量的要求,避免多次重测返工,影响工期,造成人力、财力的浪费。此方式也适用于隧道掘进施工期间洞内控制导线测量,可供将来规范制定或修订时参考。
某铁路隧道全长5 km左右,线路呈西北方向45度角走向,进口在直线上,出口在偏角15°46′10.66″,R=4 000 m,l=400 m的曲线上,曲线地段长度占全长的1/3。
隧道洞内CPⅡ平面控制网采用导线网形式布设,按三等导线精度要求测量。共布设CPⅡ控制点20个(10对),建立进、出口的附合导线网,形成由多个四边形或多边形组成的带状网,隧道走向与控制网网形见图1。隧道内CPⅡ控制点的位置特征、视线距旁向结构物(隧道侧壁)的横向距离见表1。
表1 测点位置与观测视线距旁向结构物距离
2.1 对角度闭合差的影响分析
在进行数据处理时,对单站观测数据进行检查,其水平角观测的半测回归零差、一测回内2C互差、同一方向值各测回互差;距离一测回读数较差、测回间较差限值均符合要求;而对附合路线闭合差进行检查时,12个测站,附合路线的角度闭合差:-43.99″, 限差:12.47″;导线相对闭合差:1/10 963,限差:1/55 000,导线不闭合,超限严重。
分析附合导线角度闭合差超限原因,首先排除了起算基准不可靠因素。本隧道进、出口洞外起算控制点采用GPS技术以整体网方式加密,联测4个CPI/CPⅡ已知点,采用两点約束进行已知点稳定性检验。其余2点的坐标比较表明:坐标较差FX=0.4 mm,FY=0.07 mm,控制点兼容性良好,起算基准正确可靠。判断应该是导线测量问题引起,进行四边形环角度闭合差((限差7.2″)检查,出现大面积超限现象(CPⅡ闭合环18个,合格仅6个,占1/3),结合测点位置与观测视线距旁向结构物距离表(见表1),超限原因主要是旁折光的影响引起。闭合误差检查详细情况见表2。
表2 四边形环角度闭合差检验统计
从表2中可看出,隧道内旁折光的影响导致导线角度闭合差严重超限,使角度闭合误差呈系统性变化,隧道内旁折光的影响有如下现象:
(1)与测点地理位置有关,本隧道由南向北,基本沿45°角的西北走向,在DK1755+400(CPⅡ11、CPⅡ12)以前(隧道南半部)全为负值,在DK1755+400以后(隧道北半部)均为正值。
(2)本隧道纵断面设计为进口低、出口高的单面坡,最大高差达100 m左右,闭合差呈区域性变化,与测点高程分布有关,海拔1 100 m以下为负,海拔1 100 m以上为正。
(3)直线、曲线地段,旁折光影响的符号相反,直线地段为负、曲线地段为正。
(4)旁折光影响大小与视线离结构物的远近有关,视线越贴近结构物(曲线地段),角度闭合差越大,四边形的角度闭合差最大值高达45″,影响非常严重。
2.2 旁折光对水平角的影响分析
为验证旁折光对水平角角度观测值的影响,对上面四边形角度闭合差检验超限的测站在不同的时间段进行重测,部分测站的重复测量达4次,水平角观测值变化剧烈,各角较差变化详细情况见表3。
表3 不同观测时间旁折光对水平角的影响分析
从表3中可以看出:
①洞外角度符合性良好(测站1752P21)。
②距进口端洞门650 m左右的洞内、洞外连接的直线段测站CPⅡ03符合性不佳,主要是后视方向为侧壁边(CPⅡ03-CPⅡ05)引起;而距出口段洞门35~43 m左右的曲线段控制点CPⅡ21、CPⅡ22测站受折光影响小,角度符合性良好。
③后视方向为侧壁边(编号两点均为单号)的测站角度均超限,而设在隧道两线中间位置的CPⅠ09点,四次角度观测值符合性良好,与其相连的相关测站的角度观测值符合性也良好,隧道内控制点位置的合理设置非常重要。
④观测视线距隧道侧壁的横向距离不同,影响大小不同,越靠近侧壁的边影响越大。CPⅡ15测站的最近边CPⅡ15~CPⅡ17的方向值最大较差达到82″,影响特别严重。
⑤随观测时间、大气温度、湿度不同,旁折光对水平角影响的大小、方向不同,各次水平角观测出现分群(测站CPⅡ11、CPⅡ15第1、3次接近,其余2次相差很大)、角度较差符号正好相反(测站CPⅡ13CPⅡ15CPⅡ17)的现象,旁折光对水平角影响无规律,变化非常复杂。
⑥直线地段视线横距隧道侧壁的距离基本在1.3 m以上,各站角度较差仍有影响,在CPⅡ05测站角度影响最为明显,角度较差最大达20″,而直线地段四边形角度闭合差超限个数也较多。因此,规范规定的视线距洞内设施0.2 m以上,并不能完全保证测量精度。
2.3 隧道控制点边长与旁折光影响的关系分析
采用交叉导线方式进行计算,2条附合路线的角度闭合差:-2.99″、-0.1″,导线相对闭合差:1/175 465,1/404 534,精度符合要求。表2中的角度闭合差主要是将隧道两侧的贴壁边联入控制网,受旁折光影响,致使角度闭合差超限。
在曲线段,视线距隧道侧壁近,旁折光影响严重;但对直线段(CPⅡ07~CPⅡ11)而言,尽管视线距侧壁远(1.3 m左右),而四边形角度闭合差仍然超限较多,核测后,角度变化不大(见表2),表明直线段角度闭合差大量超限主要是点位不合适引起。由于直线段边长较长(基本在550~660 m),旁折光影响明显;对CPⅡ03~CPⅡ11的点重新设置,变短测量边长(330~400 m)后,附合导线路线角度闭合差、四变形角度闭合差均符合要求,表明旁折光对水平角的影响大小与边长长短有关。
根据其他线四座长度在7.13~13.187 km隧道的实测合格CPⅡ导线统计,其CPⅡ边长均在280~400 m左右。因此,隧道洞内CPⅡ的边长以300~400 m为宜,能够减弱旁折光的影响,对测角精度起到保障作用。
为研究减弱隧道洞内CPⅡ导线旁折光影响的方法,以某一已经竣工通车隧道的CPⅡ实测资料为基础,主要从改善CPⅡ控制网的网型方面考虑。
该隧道全长7.375 km,隧道内CPⅡ控制点共44个,采用测量机器人按全面导线网观测(点对短边进行测量,每站观测5个方向),导线各项精度指标符合要求。利用旁折光对观测边长影响甚微的特点,剔除易受旁折光影响的方向值,用实际工程数据对CPⅡ控制网的构网方案进行研究,主要研究方案如下(计算比较统计结果见表4)。
表4 减弱旁折光构网方案与CPⅡ常规网坐标成果比较
(1)全面网:CPⅡ常规网+短边(10 m左右≈隧道宽度)的方向、边长观测值。
(2)常规网增强型:CPⅡ常规网+短边(10 m左右≈隧道宽度)的边长观测值,剔除短边精度不高的方向值。
(3)交叉导线:按左、右侧交叉布点,视线不与隧道壁平行,不受旁折光影响,为单纯的双导线,中间无结点。
(4)交叉导线增强型:交叉导线+短边(10 m左右≈隧道宽度)的边长观测值,不受旁折光影响。
(5)不受旁折光影响型:交叉导线+两侧贴壁边长观测值(剔除易受旁折光影响的两侧贴壁边的方向值)。
(6)不受旁折光影响增强型:交叉导线+两侧贴壁边长观测值(剔除易受旁折光影响的两侧贴壁边的方向值)+ 短边(10 m左右≈隧道宽度)的边长观测值,构成不受旁折光影响的非完全边角网。
从表4中的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①全面网、常规网增强型与常规网成果一致,坐标较差在1.5 mm以内;边长较差最大在1.26 mm,而且在长边上,控制点间的相对关系一致;从精度上比较:常规网精度明显高于全面网精度,因此,现行常规网的网形是适宜的,在CPⅡ网中加测超短边方案可行。
②交叉导线、不受折光影响型与常规网成果有差异,坐标最大较差在19.9 mm;最关键的是边长最大较差可达24.63 mm,而且在短边(测站对面点S=9.88 m)上,控制点间的相对关系与实地位置无法保持一致,不能满足轨道铺设要求,因此,这两种网型是不合适的。
③交叉导线增强型、不受折光影响增强型与常规网成果的差异不明显,坐标较差在14.1 mm以内,小于CPⅡ复测的坐标限差15 mm要求;边长较差在2.74 mm,控制点间的相对关系准确,能够满足轨道铺设要求,因此,这两种网型是适宜的,以不受折光影响增强型为最佳。
(1)观测视线要远离隧道侧壁,隧道控制点布设时,从曲线隧道开始设计控制点位置,不仅考虑测站距侧壁的距离,曲线隧道更应该注意使同侧的两点(侧壁切线方向)间的视线应远离侧壁在1.5 m以上,这需要根据线路设计中线、隧道衬砌建筑限界及内轮廓设计图+仪器觇标的视线最低高度,确定控制点位置。必要时,将控制点设在隧道中间的排水沟顶。
(2)隧道洞内CPⅡ的边长不要太长,以300~400 m为宜,以减弱旁折光的影响,保障测角精度,在规范中,对边长的适宜性应予以明示。
(3)洞门附近内、外两个测站控制点位置设计与观测时机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在控制网设计时,洞门附近控制点的设置位置宜设在洞内30 m左右,减弱观测时洞内、外光线的对比度,提高角度测量精度。
(4)铁路测量规范规定的视线距洞内设施0.2 m以上,并不能完全保证符合测量精度要求。建议隧道内视线距洞内设施应在1.0 m以上,横向小于1.0 m时, 应选择有利时间和受旁折光影响小的控制点作为后视方向,合理分配时段,在不同时段内进行观测。
(5)每站观测5个方向,观测时增加一个棱镜组,对CPⅡ点对的超短边进行测量。数据处理发现角度闭合差不能满足要求时,可以采用不受折光影响增强型网型计算控制网成果,避免多次重测、返工,影响工期。同时,可以利用不受折光影响增强型导线的成果与常规网成果比较,检验分析常规网是否存在旁折光影响产生的系统性误差,提高控制网成果的可靠性。
经过对某隧道洞内导线实测数据统计分析比较,隧道内旁折光对水平角的影响严重,角度最大较差达到82″,四边形闭合环的角度闭合差达到45″, 致使控制测量成果不合格,造成返工重测,影响工期。鉴于旁折光影响的复杂性,有随地形、地类、地貌、时间、大气密度、温度、湿度、气压变化的随机性,具有不可预测性和不可计算性的特点,实际工作中进行隧道洞内施工控制导线、铺轨前的CPⅡ控制导线时,在点位布设、观测方法、数据处理等方面应注意采取一定措施,削弱旁折光影响。在成果计算时,利用不受折光影响增强型导线的平差结果,检验常规网是否存在受旁折光影响产生的系统性误差,提高控制测量成果的可靠性。
[1] 张正禄,邓勇,罗长林,等.大气折光对水平角测量影响及对策研究[J].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学报,2006(6)
[2] TB10601—2009 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S]
[3] 孔祥元,郭际明,刘宗全.大地测量学基础[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4] 贺国宏.桥隧控制测量[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9
[5] 张项铎,张正禄.隧道工程测量[M].北京:测绘出版社,1998
[6] 华锡生,赵刚.自动全站仪检测系统的大气折光改正研究.[J].工程勘测,2001(5)
[7] 付晓村.大气折光对低标三角高程的影响[J].铁路航测,1983(1)
[8] 张春艳,王解先,刘红新.全站仪三维平差及大气折光分析[J].铁道勘察,2004(2)
DiscussiononInfluenceandCountermeasuresOoHorizontalRefractionErrorFORCPⅡMeasurementinRailwayTunnel
CHEN Guang-jin XU Tao TANG Xian-hai FU Hong-ping
2014-01-21
陈光金(1963—),男,1984年毕业于昆明工学院工程测量专业,工学学士,高级工程师。
1672-7479(2014)02-0004-05
TB22
: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