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014-07-24 11:42李晟
甘肃教育 2014年10期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动手操作创新思维

李晟

〔关键词〕 信息技术课程;创新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学习兴趣;动手操作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10—0079—01

为了培养具有信息技术素养的21世纪创新型人才,教师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过程中应该以课堂为阵地,以新课标为指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努力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下面笔者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谈一些看法。

一、创新思维的发展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因此,教师要给他们提供充分自由的心理环境,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发表不同意见。当学生的思维和见解超出教师所设计和期望的轨道时,教师不应强行把学生纳入到自己的思维模式中,而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自己探索,使学生逐步具备创新的意识。例如,在用word制作贺卡时,我先让学生根据主题自己上网找资料,创作出一幅自己的作品,然后我将学生所有的作品进行展示,让他们进行评选。一幅幅略带稚嫩而又非同一般的图画、一篇篇设计精美的文章,所有这些都是来自学生内心深处的“灵感”。我表扬了做得好的学生,他们在后面的课堂中表现得更积极、更自信了许多。正是由于采用了创造性思维教学,才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最大限度地挖掘了他们的创新潜能,增强了他们的创新意识,使他们树立起了进行独立学习及创新的自信心。

二、学习兴趣的培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源泉

兴趣是探索、创造力量的源泉,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最重要的手段之一。例如,我在ppt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主题设置精美的背景,并通过动画演示的方式来表现此主题。这样就能使学生从自己的兴趣出发,发散他们的思维,激发他们创作的欲望,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目标是一个人奋斗的终点,只有目标明确才会争取目标的实现,因此教师还可采取目标促进法培养学生的兴趣。如,我采用远景目标与近景目标相结合的方法:远景目标,即告诉学生社会的变革,计算机将逐步成为全社会使用的工具,21世纪的文盲不是不识字,而是不会使用计算机,让学生从认识上领悟学习计算机的迫切性。近景目标,即上课伊始,我告诉学生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不断创设教学情景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自觉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激发进取心。另外,教师亦可以采取竞赛激励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学生对竞赛性的活动很乐意参加。如,教师可组织一次竞赛活动,让学生利用计算机本身的考试软件进行竞赛,看谁答题的速度快,这样学生就会你追我赶,提高键盘操作与汉字录入的熟练程度,有助于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敢于挑战的精神。

三、加强动手操作是培养学生创新技能的基本途径

信息技术课程的性质决定了必须把培养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作为课程的主要任务,而领会、巩固和运用知识的最有效的手段是动手操作。只有通过亲自动手、亲自实践,才能够真正体会到其中的奥妙。信息技术课作为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都比较强的课程,尤其要注重实践操作。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教导学生要勤于动手、敢于动手,要在实践中培养动手能力和学会信息技术的一些基本技能。如,我在用软件讲授word画图一课时,我给学生简单介绍了word的使用方法:首先打开“word”,进入编辑模式,然后打开“插入”菜单选项,执行“图片、绘制新图形”命令,就可以画出不同的形状。然后我鼓励学生自己进行动手操作,于是学生通过自主练习制作了很多漂亮的图片。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留有更多的思维空间,让他们在实践操作中亲身体验创新的乐趣,以便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这不仅能够深化教学内容,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向高潮,还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在教学中不但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还要发展学生的个性特点,这就需要信息技术教师不断地努力和实践。所以,教师在信息技术的教学过程中要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从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入手,灵活运用多种教学媒体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他们成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人才。endprint

猜你喜欢
信息技术课程动手操作创新思维
如何将教改精神与创新信息教学融合在高中教学中
在活动中探索求知
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操作活动实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