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西安
传统体育教学重视对学生某一技能的培养,常常以机械化的训练方法和命令式的任务要求来规范学生的行为和维持课堂纪律。这种强制性、粗暴式的手段往往适得其反,不仅没有提高课堂效率,反而会严重挫伤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必须转变教学思想,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于体育教学中,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如何实现体育、德育的有机融合。
一、规范课堂常规,培养学生的纪律性
体育课一般在室外进行,学生受到的约束较少。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体育教学的开展不仅需要学生全程的配合,还需要他们能够自觉地遵守课堂纪律,履行相关的职责,以确保课堂的有序性、安全性。为此,教师可以从两方面来加强学生的纪律观念。
1.队列练习
队列练习是课前、课后5分钟常见的训练,主要包括体操队形、立正、稍息、报数等简单的基本训练,一般用以整理人数、热身运动、讲解动作规范等等。队列练习要求学生根据教师的口令迅速地完成动作,群体之间必须相互配合、协同完成,显示出很强的组织纪律性。因此,教师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必须开展严格的列队练习,通过理论提示、讲解示范、分组练习等一系列步骤,使学生掌握队列练习基本动作的要领,培养集体主义精神。
教师可以设置队列练习的专题课,以帮助学生准确、全方位地掌握队列练习的基本规范。首先,教师阐述动作的理论要点,并辅之以动作示范。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动作练习,并指出不到位或错误的动作,及时纠正。另外,教师在练习中必须加强学生的精神风貌,要求其整齐划一、令行禁止、严格遵守纪律,从而培养他们迅速、准确和协调一致的集体意识。
2.器材收拾
器材的领取、使用和收拾是体育课堂中重要环节,看似不经意的细节往往能够反映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如有的学生领取器材时常常用脚踢,严重损坏了公物。因此,教师必须严格制定学生器材领取、使用和收拾的相关规范,使学生能够文明领取、爱护使用和有序收拾。另外,学生在使用器材的过程中必须避免出现拖、拉、抛、扔、踢等行为,对故意破坏器材的同学应提出严厉的批评,并要求赔偿相关损失,对热心帮助教师整理场地的学生则予以表扬。
二、极限训练,培养学生的顽强品质
现在的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吃苦能力差,意志力薄弱,一遇到困难就退缩或寻求他人的帮助。适当的极限训练可以将学生从“温室”中赶到阳光下,有利于帮助学生克服障碍,增强心理承受能力,从而锻炼意志力,培养顽强的品质。教师可以通过“定时、定量、定强度、定具体细节要求”的办法进行训练,逐步提高学生的耐力和意志力。
1.长跑训练
不少学生对长跑怀有恐惧的心理,参与的积极性非常低,因此教师要设置多种诱导练习,在使学生基本掌握跑步技巧的同时激发他们的兴趣,调动积极性,化被动为主动。如教师在训练的环节中,要重视对学生心理素质的训练,引导学生利用心理暗示法战胜气馁、疲劳等厌烦情绪。特别是女生进入500~600米的时候,肌肉极度酸痛,出现“极点”现象,可以通过心理暗示法来暂时转移注意力:我的跑步姿势非常优美,我一定要超过前面那个人等等。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通过目标训练的方法,鼓励学生将大目标分解成一个个小目标,将1 000米的路程划分为一小段、一小段路程来完成。
2.仰卧起坐
仰卧起坐、俯卧撑是常见的肌肉拉伸运动,通过限时的练习往往能够使学生的神经产生适度的紧张感,更有利于激发他们的潜力和培养坚持不懈的拼搏精神。因此,教师可以通过1分钟仰卧起坐来增加学生肌肉的耐力,鼓励学生克服30~40秒间的疲劳期,激发潜能,突破极限。
为了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教师可以将体育游戏与体育运动结合起来,在游戏中培养学生的耐力,如仰卧起坐传递足球,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在潜移默化中加强学生的耐力。
三、引入竞赛机制,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优胜劣汰是社会发展的不变规律,适当的竞争不仅能够使人精神振奋、努力进取,还能够培养敢想敢干、勇于创新的精神,形成敢于迎接挑战和挫折的心理素质。体育课堂竞赛机制的引入打破了传统的“安于现状”的教学思想,有助于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更努力地学习体育基本技能,从而使课堂的每一个环节都充满活力和生命力。
1.拓宽竞争渠道,鼓励学生参与竞赛活动
不少学生由于怕输、丢面子而拒绝参加竞赛活动,而另有一部分学生则因找不到合适的“舞台”而不得不埋没自己的才华。因此,教师可以开展不同形式的体育竞赛活动,如在学习跳远的时候,不仅比谁跳得远,还要看谁的动作规范。具体化、明细化的竞争不仅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能使学生关注细节,促进相互学习。除了个体、群体之间的竞争,教师可以将自我竞争纳入到竞赛活动中,即鼓励学生自我超越、自我进步。如50米跑步中,教师可以将学生每一次的成绩都记录下来,并一一进行对比,对成绩提高的同学进行表扬,以促进自我的提高。
2.正确看待得失
有竞争,必然有胜利者和失败者,学生应抱着“败而不馁,胜而不骄”的态度,正确看待胜利和失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适当弱化这种功利化心态,化胜利为信心,化失败为动力。如接力跑比赛过程中,赢的小组自然应该受到表扬,但同时教师也应指出小组合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输的小组,教师首先应安抚他们的情绪,指出他们做得比较好的地方,还要及时地分析失败的原因,“对症下药”,为下一次比赛积累经验,并给他们鼓励打气。
3.理解竞争的内涵
竞争并不是不择手段地战胜对方,教师在组织比赛的过程中,必须渗透良好的竞争意识,使学生做到文明竞争、公平竞争。首先,竞争要具有宽广的胸怀和广阔的胸襟,对比赛中犯规的学生,教师必须严厉批评,使其认识到错误,以理解竞争的真正内涵。另外,竞争并不是排斥合作,特别是小组竞赛中,小组成员必须相互协作、配合,发挥整体的功能。对不服从命令、我行我素的学生要进行教导,使其明白只有良好的协作精神和集体信念才能够取得最后的胜利。
四、了解我国体育史及优秀运动员的事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体育精神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因此,教师要善于运用素材,挖掘具有教育意义的生活案例,使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爱国主义情怀,还要善于总结和引导,将体育精神升华和内化为爱国主义精神。
如中国女排以其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团队精神成为全国家喻户晓的团队,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其在比赛过程中的英姿以及默契的团队协作、奋力拼搏的团队精神等等。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的观后感和听后感,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五、结束语
体育炼“身”,更炼“心”,体育教师在培养学生体育技能的同时,必须有目的、有计划地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通过课堂常规练习树立学生团结协作、密切配合等集体意识,增强他们的纪律性;通过极限活动来克服学生生理、心理上的恐惧,培养他们刻苦顽强的意志;通过竞赛活动来激发学生拼搏进取、奋发向上的荣誉感;通过讲述我国优秀运动员为国争光的事迹,培养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作者单位:山东省定陶县第二中学)
(责任编辑:张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