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圣手:林斤澜

2014-07-23 07:51
中华活页文选·高一版 2014年6期
关键词:春雷文坛短篇小说

林斤澜档案

祖籍—浙江温州

出生地—浙江温州百里坊

出生日—1923年6月1日

逝世日—2009年4月11日

原名—林庆澜,曾用名林杰、鲁林杰

职业—作家、诗人、评论家

生平经历—林斤澜出生在一个温州小镇的教师家庭中,父亲是教员,兄弟姐妹十人,是个多子女的家庭。林斤澜从小学时就开始阅读文学名著,童年的阅读修养和少年的独立生活体验,为他日后走上文学创作道路打下了深厚的基础。他15岁起就离家独立生活。15岁的林斤澜在温州中学初中部毕业后,因抗日战争爆发,离开学校参加抗日宣传工作,不久便转入温台地区的地下斗争。1943年至1945年在四川重庆国立社会教育学院学习电影戏剧,这也为他的文学道路打下基础。在新中国成立后,林斤澜先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创作组从事专业写作,开启了他在北京文坛的写作生涯。1951年他调到北京市文联任文学创作组成员,创作小说、剧本等多种,曾协助老舍先生进行采访,曾参加全国第一次青年作家代表大会。那时,他担任老舍的助手,老舍委派他去农村搜集素材,协助采访,他也帮老舍先生誊写材料,而当时老舍就非常看好他和汪曾祺。他刚开始主要是写作剧本,此后转为短篇小说和散文。他的第一部小说集《春雷》于1958年出版,其中的《春雷》和《台湾姑娘》因在题材和写法上新颖独到而在文坛崭露头角,被视为他早期创作的代表作品。进入新时期以后,林斤澜同志专心致力于小说艺术的探索,他上世纪80年代创作的《头像》“矮凳桥风情系列”等当代文学史上短篇小说代表作的问世,林斤澜被文学界誉为“短篇小说圣手”。林斤澜一生经历丰富,创作颇丰,曾与汪曾祺并称为“文坛双璧”。

林斤澜的文学成就—小说集:《惹祸》《第一个考验》《春雷》《山里红》《林斤澜小说选》《石火》《满城飞花》《草台竹地》、系列小说《矮凳桥风情》《十年十癔》等

散文集:《舞伎》《人生怀抱》《山外青山》《月夜有鱼》

文论集:《小说说小》《随缘随笔》《短篇短见》

剧本集:《布谷》

创作特色—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中,林斤澜的创作别具一格。早期,他善于在短篇小说中表现深广的社会现实内容;新时期以来,小说潮流更迭变幻,林斤澜不合群、不跟风,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他的作品庄严、炼美而有力量。林斤澜喜欢在创作中进行语言探索。不同风格的语言在他的笔下交融,锻造出简约凝练的语言,对每一个字都要深究。他的语言透出春风的阳刚之美,显得变化多姿,错落有致,读来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感。如果把字看成一口井,他要深挖,要挖出水来;如果把字看成树,他要让树开花结果。如《十年十癔》京味较浓,文笔练达。而作为一名温州籍作家,他又把温州话化入文学语言之中,创作出温州风味的小说。林斤澜的作品在结构上也非常有匠心。其精致缜密而又奇巧多变,情节并不繁复,但往往奇峰突起,跌宕生姿,虚实相生,呈现出反正相符、表里烘托的审美特征。在具体组织和裁剪素材时,林斤澜十分注意主次详略、疏密远近、高低藏露的艺术处理,细节也都精心筛选过。人们常把林斤澜与汪曾祺放在一起谈论。两者的创作风格其实不同,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都甘居文坛的边缘,固守文人的寂寞,在文学创作中诚挚地继承着中国的文化传统。

林斤澜语录

我没有经过太多的波澜壮阔的生活,没有见过叱咤风云的人物,你叫我怎么写?我写作,强调真实,大都有过亲身感受,我不能靠材料写作。我只能写我所熟悉的平平常常的人和事,或者如姜白石所说“世间小儿女”。我只能用平平常常的思想感情去了解他们,用平平常常的方法表现他们。这结果就是淡。

殊不知原始的美,是美的源头。追求美的人,经过千辛万苦,才会把返璞归真,作为追求的最后境界。

一个耄耋作家说,他没有写清楚一个人。人啊,个个有一道几道墙。

坚持自我,笔耕不辍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中,林斤澜的创作别具一格。早期,他善于在短篇小说中表现深广的社会现实内容。新时期以来,小说潮流更迭变幻,林斤澜不合群、不跟风,坚持独树一帜地进行自己的小說创作。林斤澜一生淡泊名利,创作却始终没有搁下,年届八十高龄,依然有文章问世。他的好友曾劝他不要写了,成就已经够了,该是爱惜身体、安享晚年的时候了,但是林斤澜放不下手中的笔。

“他并没有真正的‘老。有的人是从脑袋衰败开始变老的,自大了,落后了,封闭了,守旧了,容不得新人新事物了。林斤澜完全不是这样的老人,他的手一直与青年握着。这样的老人是不多的。”程绍国说。

(整理自程绍国《林斤澜说》等)

猜你喜欢
春雷文坛短篇小说
惜物
花事
CT及MRI在腰椎管狭窄症诊断中的应用
当先锋不再先锋
哭正中老
惊蛰吃什么
结缘《短篇小说》
《南方文坛》2018年度优秀论文奖揭晓
雷蒙德·卡佛的短篇小说
法国:短篇小说ATM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