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①,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②,雨从头上湿到胛③。
唤渠朝餐歇半霎④,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⑤,照管鹅儿与雏鸭。
注释
①抛秧:插秧前,须将秧苗从秧畦拔出,捆成小捆,扔进稻田,叫做抛秧。 ②兜鍪:古代打仗所用的头盔。 蓑:即蓑衣,用草或棕制成,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 甲:用金属或皮革制成的护身装备。 ③胛:肩胛骨。这里指肩膀。 ④渠:他,代词。 朝餐:吃早饭。 半霎:很短的时间。 ⑤莳:移栽植物。这里指插秧。 匝:满。 未匝:指这块田里还没有栽插完毕。
【诗文鉴赏】
中国具有悠久的种植水稻的历史,插秧可谓是最具代表的劳作。诗歌开头一、二句就表现出插秧的繁忙。插秧不能失时。值此时节,农家无论男女老少,一齐来到田间,各有所司,不敢稍有懈怠。“抛”“接”“拔”“插”,四个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插秧的场景,准确具体。三、四两句对雨具和雨势的描写,表现了插秧的艰苦。天公不甚作美,连连下雨,正插秧的农家人只好戴上斗笠披上蓑衣。这里,作者别出心裁地将“斗笠”比作头盔,“蓑衣”比作铠甲,不仅变化生新,而且也似在暗示:插秧恰如一场紧张的战斗,农家儿女正像全副武装的士兵一样在与天地奋斗拼搏。同时,两个形象化的比喻,使得枯燥的插秧一下子变得形象具体,制造出一种“活泼泼”的气势。雨势甚猛,尽管戴“盔”披“甲”,仍淋得浑身湿透,在如此恶劣的气候条件下插秧不辍,其艰苦可以想见,农家吃苦耐劳的精神藉此“一斑”也得到了充分的显现。五至八句通过描写农家夫妇的对话及对话时的情态,进一步表现了农家的勤劳和农事的紧张。前四句以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作者除了继续对活跃在画面上的农家夫妇进行点染外,还配上了声声入耳的画外音。“唤渠朝餐歇半霎”,这是写农妇招呼农夫小憩片刻,且去用餐。“朝餐”,点出农夫起早出工,直到现在还没有吃饭。要不是农事已紧张到极点,何至于此?“低头折腰只不答”,这是寫农夫的反应。这里,“只不答”,不是对农妇的呼唤置若罔闻,是没有答应“歇半霎”的请求。“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才是他的答话,意思是说,秧苗栽种没有完毕,怎么能歇得下呢?最后,诗以“照管鹅儿与雏鸭”一句看似直白无味的俗语收尾,一方面表达了农家对于劳动成果的珍惜之情,另一方面也增加了诗的余味。让人联想到秧插上了,辛勤的劳作并没有结束,以后还需要付出很多的劳动,才能有所收获。此诗描写了最朴实的劳动人民的生活,然而我们却能在这平凡生活中体会到生活的情趣,以及人们对生活的认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