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业勤
伴随社会转型的不断加剧、媒介技术的快速革新、信息传播的渠道多元以及审美需求的日益多样,以《新闻联播》为代表的“联播体”一度陷入传播效果被削弱甚至僵化的境地。分析其原因,在于新闻播音创作主体受体制和功能定位的制约,只能依托新闻稿件对有声语言进行再创作。因而,其创作主体的个性特质展现空间有限,导致播报风格固化、语态样式单一。如何使新闻播音在肩负自身职责和功能的同时,拓展创作空间,拉近传受距离,增强新闻传播效果,是新闻播音创作主体亟待解决的问题。
要扭转受众心目中新闻播音的“刻板印象”,就要改变新闻播音的旧有“文风”,在新闻播音中倡导“短、实、新”。
一、短:新闻播音的时代节奏
随着时代变迁与科技革命,极大地拓展了新闻信息的传播渠道:电子媒体、纸媒、网媒、移动终端等多样共存的媒介格局逐步形成,人类也进入了以大数据为典型特征的信息内容爆炸阶段。鉴于此,传统的广播电视等电声媒体必须加快传播节奏,在有限的时段内传递更丰富的信息内容。播音“提速”成为近些年来“联播体”新闻播报较大的一个变化。从早期的每分钟180字到后来的每分钟220字左右,再到当下每分钟280字左右。
新闻播报“提速”表面看是有声语言音节的音长缩短,是一个技术问题,但实际上却是由播报思想到话语方式的革新,也就出现了顺应当前各大广播电视“联播”类栏目的改版,新闻内容的生产、新闻报道的编排、新闻文风等都有了极大的的改进。这种与时俱进的变化也促使播音创作主体在再创作中,必须使有声语言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口语,以清新明快的话语方式彰显这个时代的特质。
二、实:新闻播音的时代形象
播音员不只是有声语言创作者,还是新闻工作者,必须从职业素养和播音能力上扎扎实实做到“实”。新闻播音的“实”需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有声语言力求客观准确。播音语言具有艺术性,强调有声语言的声情并茂、以声传情。但新闻自身的真实、质朴又需要我们不能因声废义、过分渲染,影响到新闻信息的有效传递。过分追求声音的塑形艺术功能看似是对新闻真实性的追求,但实际上使其进入了艺术表现的场域,脱离客观报道的正途。播音员需时刻注意自己的身份定位,在保证有声语言字正腔圆、音色饱满的基础上,做到客观、准确反映真实的新闻信息。
评论话语追求有感而发。评论是有观点的信息,是对新闻信息的空间拓展,具有极强的导引性,是媒体话语权和主流意识形态的体现。因而,播音员的评论话语要追求有感而发,情真意切,通俗易懂,切忌照本宣科、无病呻吟、故作高深。要在充分认识新闻信息的本质的基础上,做具体实在、实事求是的评论。要有选择地评论和编排优化,从而做到话语方式的多样交叉,进而产生听觉美感。
内容串联力求灵活多变。“联播”类新闻节目其新闻信息基本是固定的,但各条新闻报道间及节目开始语和结束语具有较大的创作空间。经过精心创作的串联语具有组织、串联等语篇功能,从而突显出新闻信息的内在脉络,同时也彰显了新闻播音创作主体的个性风格和语言把控力,提升了新闻信息的吸引力和传播力。
三、新:新闻播音的时代话语
不断创新是媒体增强吸引力的唯一源泉。作为“联播”类新闻节目,创新多体现在栏目编排、新闻文风与角度等方面。而对于播音员的语言创作活动来说,创新点在哪里?
时尚的新语汇。语言的各级构件中,词汇对社会发展的反映最为敏感,不断涌现的新词汇正在反映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现实。而媒体,则最不缺乏对新词语的创作激情和使用动力。在当前这个日益开放的时代里,媒体应该增进传播效果的亲和力与吸引力,首先可以从新词语的准确地选择使用开始。但鼓励使用新词语应注意去粗取精,选用稳定性较好、接受度较高、语义内涵丰富的新词语,而不能无原则使用。
新语汇,还包括新的词语槽、流行句式等新的话语表达方式。如:2013年8月5日《新闻联播》中使用了“我和我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还有如“被xx”、“xx,雄起!”等也曾登陆该节目。用来自生活的新鲜句式替换陈旧的套话、官话,凸显出新闻播音主体的个性与主观能动性,拉近了传受距离,极强地增加了亲和力和传播效果。
灵动的新方式。随着多元化时代的到来,播音员“正襟危坐、一本正经”地播报形式已无法满足受众的需求。因此,启用播报新方式势在必行。2014年2月4日《新闻联播》结尾处,将播音员换成四只熊猫宝宝向大家送上新年祝福。主播们给熊猫宝宝的“萌”配音给人可爱、新鲜之感。2月6日晚多张征集来的平民全家福照片展现在《新闻联播》的结尾,主持人旁白:“全家福,捕捉了欢笑,定格了幸福,将亲情的瞬间变成永恒。怀揣着这样的全家福,心中暖暖的。”亲切感人的画面语言加上温馨的旁白话语,感动了广大观众。<\\Y8\本地磁盘 (F)\2011-新闻前哨\2014-1\BBBB-.tif>(湖北广播电视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