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巴菲特出人意料投资报纸引发的思考

2014-07-23 17:21
新闻前哨 2014年5期
关键词:广州日报巴菲特报业

报纸读者萎缩在全球范围内是个不争的事实,大报日陷窘境的状况更是加剧了恐慌心态,“连《纽约时报》都不行了,其他报纸还有活路吗?”很多人心中都有这个疑问。

“股神”巴菲特从2012年初至今,共斥资3.44亿美元收购了28份日报、88份周报,多数为小型地方报纸。今年,巴菲特更是一反常态地看好传统报业。

在人们纷纷断言报纸将消亡的今天,这一举动让很多人惊呼看不懂。

巴菲特2013年给股东的信中有这么一段有关社区报优势的表述:“报纸在传送当地新闻方面,依然继续占据着至高无上的统治性地位。如果你想知道你所在的城镇现在发生了什么新闻,没有什么能够代替一份尽职尽责的本地报纸。在任何一个居民们对社区普遍具有认同感的地方,一份能够满足这个社区特别的信息需求的报纸,将始终是不可缺少的。”

当然“股神”的底气来自于他对这一行当的了如指掌,1969年巴菲特就出手买下家乡小镇奥马哈的社区报《太阳报》,在社区报行业里摸爬滚打过,他很清楚里面的水有多深。

以社区报《桑福德先驱报》为例,2012年的边际利润高于30%,有史以来几乎从未掉到此一底线之下,最辉煌的时候达到50%以上。

在巴菲特看来:扎根社区的小报最大的优势在于不可替代性,大报乃至互联网都不可能把触角伸到社会最末端的社区,美国很多的读者调查证明:再多的地方新闻报道都填不满读者的胃口。而高度地方化的新闻正是社区报的基因特征。

面对新媒体的步步紧逼,传统纸媒突破常规、创新求变的诉求越来越强烈,以拓展边界、细分读者、量身定制、入户到家为核心元素的创新思维形成共识,渐成主流。城市人口的外迁,社区化的居住环境,城市功能组团与经济组织在社区的集结与运转等原因,形成了传统大报向社区型报道、版面、细分式报纸的倾斜与转向,这种转向是顺应人类居住和城市进程化发展趋势的。

传播学者施拉姆曾经说过:“传播是社会得以形成的工具。传播一词(communication)与社区一词(community)有共同的词根,这决非偶然。没有传播,就不会有社区;同样,没有社区,也不会有传播。”社区就如同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构成经济区域的基本单元。一定数量的、具有相同或相近社会文化特质的社区聚合在一起,就构成了特征明显的社会文化区域。

从国内目前现状来看,“区域渗透”正受到传统报媒格外的重视与青睐。现在,大型城市的报业空间已经发掘到极致,而在二三线城市以及城市社区,报业发展仍有一定空间。而同时新媒体的触角虽已延伸到非常基层,但竞争力还未延伸到细分区域。新媒体并不是合适的细分区域媒体,很难体现出区域性特征。高度地方化的社区报是一个无竞争的领域。而这,就成为了报业不同于新媒体的核心竞争力,也成为报业转型的一个重要路径。

如果说前几年报业的区域化是攻城圈地、抢滩布点,那么近两年来一些站稳脚跟的报纸则进入了精细化的经营阶段,即走进社区、服务社区、培养社区读者,从而为报业的长期发展奠定基础。

《中国记者》值班主编陈国权在2013年10月14日在汉召开的“城市传媒发展战略高峰论坛”上认为:仔细分析发展相对好的报业,大多有一共同点——触角向更小区域延伸。为增加报纸的有效传播率,一些报纸想得更细,将报纸直接延伸到居民“家门口”——办起社区报。其刊登的新闻更有指向,针对各小区,报道一些细得不能再细,但本社区人都关注的新闻。

从这个意义上说,走进社区、植根社区,这是媒体走向深度区域化的重要路径。报刊在引导社区发展路向方面是一个富有远见的“瞭望者”;在保护社区利益方面是一个忠于职守的“护卫者”;在报道社区新闻方面是一个热心的“故事讲述者”。

越来越多的报纸采取“深耕”社区的方式深挖社区报业资源。以武汉地区为例,各报近年来都高度重视城区、社区新闻,武汉晚报等报还专门开辟了面向社区居民的街坊、城事等版面。

在此基础上,更有针对性、个性化特色化的社区报应运而生。

社区报相对于传统大报的优势在于:较高的市场接受度;低投入高产出的性价比;更强的针对性;更清晰的地域界定及更明确的读者聚焦。

对于社区报,国内媒体纷纷进行了关注并“试水”。自2003年以来,深圳、长春、广州等地都尝试过各种社区报,但严格意义上真正得到批准的社区报是2006年10月由当时的新闻出版总署批准、2007年3月正式出版发行的《新民晚报社区版 闵行新闻》,之后几经改版,不断求索。

2009年8月,《新闻晨报》社区报正式推出,共与50多个街道合作创办了各个街道的社区报。每月一期,或每周一期。据统计数据,每份社区报单期发行量约为2—5万份,发行量超过了100万份,覆盖了上海市3000多个小区。堪称目前国内社区报办报规模化、效益化的典范。

2013年,则是南方的广州日报大举进行社区报市场的元年。依托《广州日报》强大的采编力量,优秀的创意团队及丰富的渠道资源,《广州日报社区报》正式筹备创刊,宣称“将打造成一份最贴近社区人群生活的资讯导报”。 2013年3月18日,《广州日报 大沥社区报》在南海大沥镇重磅出街。一个月之后的4月18日,带着“我们和增城一起成长”的承诺,《广州日报 增城社区报》 与增城市民相约见面。

武汉晚报较早地关注到了社区报的生存业态,并提前对重点社区进行了摸底和测评,做到了“心中有底”、“蓄势待发”。恰逢常青花园新区管委会计划在原先的依托其它媒体每期推出常青花园一个专版的基础上,推出自已的区域报纸,助推“文化常青”建设。常青花园作为武汉市历史最久的大型成熟社区,居民稳定,层次较高,对文化生活消费的要求较高。而武汉晚报作为“三镇市民第一报”,拥有办主流市民报的丰富经验,也迫切希望在市场细分战役中把握机遇赢取主动,抢占社区传播的阵地。双方一拍即合,武汉晚报首份社区报应运而生。endprint

猜你喜欢
广州日报巴菲特报业
广州日报:打造媒体深度融合的地方范式
如是说
巴菲特的慈善午餐是什么味道
党报微信公众号传播策略——以《人民日报》与《广州日报》为例
圈话
我眼中的巴菲特
巴菲特给我冲击最大
大数据时代的报业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