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伟英
所谓同课异构,意思是同一课文中同一课时的内容,由不同老师根据自己的理解,自己备课并授课。观课教师通过对这些课的对比,结合他们所取得的效果,找出他们的优点和不足,领略“异构”带给人们的视觉、听觉盛宴。同课异构给教者提供了展示和成长的舞台,给观者提供了一个交流和对话的平台。那么如何认识并处理同课异构中的“同”与“异”呢?
一、 “同解”教学教材
不少老师认为,同课异构就是要对同一教学内容解读出不一样的“哈姆雷特”。甲老师解读《秋天》后,把教学目标定位在通过阅读课文展开想象,感受语言的优美,体会课文描写的意境,感悟作者表露的情感。而乙老师认为,这篇课文因为是二年级上学期的第一篇文章,因此教学目标定位在通过观察图画、反复朗读、角色演绎、说写结合等形式去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表现和创造,从而培养孩子“积极语用”的能力。由于两位老师对教材的解读不一,课堂上对于重点、难点的处理和把握也不尽相同。虽说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基于文本的解读,应该有一个大致相同的标准。如果为了异构而“标新立异”,最终必然把学生“引入歧途”。因此,同课异构的“同”不仅指同一文本,还应该指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是基本一致的,应忠实于文本本身。在同课异构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发现,由于教师对教材把握能力的差异,教者对文本的解读还有正误之分。因此,教者在研读教材时一定要深入领悟编者的意图,深谙课程标准的要求,这样同课异构的教学目标定位就不会千差万别。
二、 “异构”教学过程
“同课异构”特别强调对同一教学内容的处理方式、教学策略上“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因此,不同教者对教学结构的异构是“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活动的关键。那么,异构的“构”包含哪些内容呢?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教授、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东北师范大学终身教授何克抗教授认为:“教学结构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在一定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是教学系统四个组成要素(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媒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具体体现。简单地说,教学结构就是指按照什么样的教育思想、教与学的理论来组织教学活动进程。”厘清了教学结构的内涵,我们就可以考虑如何“异构”教学过程了。
1. “异建”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人们对教学和学习活动内在规律认识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态度和观念,是人们从事教学活动的信念。教学理念有理论层面、操作层面和学科层面之分。明确表达的教学理念对教学活动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同课异构的教学活动最真实地反映了一个老师的教学理念,观课的教师能从观看中感受不同教学理念带来的思维的火花,智慧的碰撞。
关于《秋天》第二课时,同课异构的张老师和李老师各有自己的教学理念。张老师的教学理念是少教多学,“少教”即启发性地教、针对性地教、创造性地教和发展性地教;“多学”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走向深度学习、积极学习、独立学习。李老师的教学理念是兴趣至上,致力于培养孩子学习语文的热情与兴趣,从专业的角度精心设计有趣的教学环节,激活孩子学习语文的细胞,引导孩子阅读与思考的兴趣,在轻松无压力的氛围中获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课堂上在不同的教学理念的支撑下,两位教师的教学风格各有千秋。
2. “异创”教学情境
做事要入境,学习更要入境。及时进入情境,学生的身心就能迅速融于学习之中。因此,很多老师上课伊始都十分关注教学情境的创设。在教学《圆圆的沙粒》这篇童话故事时,马老师和陆老师分别创设了以下的教学情境:
【马老师上课伊始的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谁来说说自己喜欢的童话故事?
同学们纷纷说出自己喜欢的童话故事:《白雪公主》、《丑小鸭》、《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师相机在电子白板的屏幕上出示这些童话故事的人物形象,并配以适合的音乐。
师:今天,我们又要走进童话世界,认识一位小主人翁:圆圆的沙粒。
【陆老师上课伊始的教学片段】
师:(多媒体课件展示一颗精美的珍珠图片的同时,深情并茂地朗诵)几十年前,这颗美丽的珍珠原是一颗圆圆的沙粒,但它……
同学们,你们喜欢这颗珍珠吗?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童话故事《圆圆的沙粒》吧!
低中年级的孩子对童话“情有独钟”,马老师从同学们身边的童话开启新的课文,激发孩子们无穷无尽的兴趣和好奇心,这样的情境创设很接“地气”。而陆老师充分借助自己精湛的朗读功底,声情并茂的朗诵也将孩子迅速带入课文情境。“情境教学是各个学科老师最常用的,因为它考虑的是学生的眼球、学生的兴趣,情境教学讲的是学科的特点、学科的思想。”两位老师虽然创设的情境不同,但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3. “异构”学习活动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什么,怎样教,这是关乎教师层面思考的重点,而学什么,怎样学,又直接指向学生如何学习。在开展五年级下册《埃及的金字塔》同课异构教学活动时,两位老师根据不同的学情对第四自然段中的一个过渡句设计了不同的教学活动。
【丙老师的教学片断】
师:出示过渡句:如此宏伟而又精巧的金字塔是怎样建造起来的呢?
师:读读这句话,联系上下文,你发现了什么?
生1:这句话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生2 :这是一句过渡句。
师:小结:过渡句帮助我们快速理清课文层次,了解课文重点介绍的两个内容。
【丁老师的教学片断】
师:会读书的同学一定注意到这篇课文中有一个特别的句子,找到它,你就能读懂课文的内容,理清课文的层次。来,让我们一起到文中寻找它。endprint
学生默读,教师巡视,并相机点拨。
全班交流,聚焦重点句——“如此宏伟而又精巧的金字塔,是怎样建造起来的呢?”
师:联系上下文,仔细读读这个特别的句子,看看你有什么发现,并把你的发现写在旁边。
学生思考后交流。
生1 :这是一个中心句,抓住它可以概括全文内容。
师:请你尝试根据这个中心句概括课文内容,可以调整词序,变换句式。
生1:这篇课文详细介绍了埃及金字塔的宏伟精巧和建造过程。
生2:这是一个过渡句,抓住它可以分清全文层次。
师:请你根据这个过渡句分清课文层次,承上什么,启下什么。
生2:承上:宏伟精巧;启下:怎样建造。
生3:这是一个设问句,自问自答,引人入胜。
师:“问”在这句中,“答”又在哪里呢?
生3:一个设问句,引出了第四、五自然段。
师小结:同学们读书时,遇到这样的句子,不要匆匆掠过,而要停下来回味咀嚼一下,明白它是中心句可以概括内容,明白它是过渡句可以分清层次,明白它是设问句可以引人入胜。
丙老师班级的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就是由他一路带上来的,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特别关注过渡句在文中的作用,因此当这篇课文中再次出现过渡句时,设计的教学环节简单明了,浅尝辄止,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后文对胡夫金字塔宏伟精巧的赏析中。
而丁老师在这个过渡句的教学设计上可谓匠心独具。丁老师认为像“如此宏伟而又精巧的金字塔,是怎样建造起来的呢”这样有特别味道的语句,在阅读教学中不能匆匆掠过,需要慢慢欣赏。于是,老师在课堂上留出足够的空间,引导学生慢慢品味。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者就是文本的知音,引导着学生从文本内容读懂文本内涵,继而让学生成为文本阅读的有心人。
4.“异设”激励手段
美国70多名心理学家进行的一项调查认为:人类最高的需要是积极性。因此,课堂激励是一种鼓动,是使孩子在课堂上保持高水平内在动力的能力。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兴趣、感觉、行为和需求,教师需要了解班级孩子的差异,智慧地激励他们。
张老师班级的学生平时纪律好,课堂发言积极,但是一遇到公开教学就不敢表达。为了激发学生的举手积极性,张老师的口袋里装了许多小海豚的积分卡。只要有孩子举手发言了,张老师就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积分卡,在同学面前闪一闪,然后,轻轻放在发言孩子的课桌上。这一招,对于低年级的孩子特别管用。
李老师班级的学生个个都是小精灵,平时的课堂,你懂,我懂,他也懂,就是很少有学生来“表现”,但是,一旦遇到有听课教师,马上就会“人来疯”。因此,事先老师和学生进行了一次如下的简单沟通:
师:要是有一位很少来的客人来到你家,你会怎么办?
生:客人难得来一次,我们一定要好好招待一下。
师:明天老师要上一节公开教学课,到时会有很多听课老师,那你们怎么招待这些听课的客人老师呢?
生:用我们认真听讲、积极发言来招待客人老师。
孩子们说到做到,李老师的课堂不再需要小卡片来刺激。激励手段是课堂生机盎然、活力四射的法宝,它们犹如一剂剂兴奋剂,唤醒学生自主发展的意识,激发学生生命成长的能量。
三、 “同看”教学效果
同课异构教学活动中,教者尽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各显神通,但是无论选取哪个角度、采用何种方法,最终都要看教学的效果。
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叶澜教授认为,一堂好课的基本要求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一些基本的要求。一堂好课首先是一节有意义的课,这样不仅学到了新的知识,锻炼了他的能力,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而且通过这节课,同学们会越来越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一堂好课是有效率的课,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在整个过程中都有事情干,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整个课堂的能量很大。一堂好课是有生成性的课,在互动的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的生成。一堂好课还应是有待完善的课,正因为有缺憾才会“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赶旧人”,教师的专业水平才能提高,同时也才能真正享受到“教学作为一个创造过程的全部欢乐和智慧的体验”。
“同课异构”要求教师精心研究教材,潜心钻研教法和学法,以便各显风采,各具特色,为集体研讨提供很好的研究平台,让观者在对比中学习到不同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方法。“同课异构”的教研方式是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总结教学经验的一条有效途径,不仅对教者,并且对教师群体、对整个教学质量的提升都有着显著的作用。期待着今后“同课异构”的教研活动在“同”的要求下彰显出多元各“异”的教学魅力。
【责任编辑:白文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