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兰,肖 韵
(1.西南民族大学 经济学院,四川 成都 610041;2.西南民族大学 组织人事部,四川 成都 610041)
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是关系到民族团结、民族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问题。目前,民族地区正处在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发展进程中,经济发展面临着严重的环境制约,低碳经济是民族地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而选择资源优势与低碳经济相结合是民族地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有着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具有优势的自然资源。
目前我国森林和草原资源大多集中在少数民族地区,2010年中国的森林面积19 545.2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20.36%,其中少数民族地区的森林资源面积就达5 648万公顷,占全国森林面积的28.9%;林木蓄积量53亿立方米,占全国林木总蓄积量的56.3%。同时,少数民族地区也是草原资源的集中区,少数民族地区草原面积约占全国草原面积的94%,其中可利用的草原面积达32亿亩,占全国的95%。①
丰富的矿产资源是民族地区重要的优势之一。据有关资料统计,民族地区拥有的稀土、钾盐、镁、铬矿资源储量占全国的90%以上,云母、盐矿资源储量占全国80%以上,汞、锡、锰、石棉、砷矿资源储量占全国的60%以上,煤、铜、铅、锌、锑矿等资源储量也占到全国的35%以上。例如,西藏有丰富的铬铁矿,甘肃有丰富的镍、铜、锌,贵州的汞,云南有丰富的锡、磷、铜、铅、锌,青海有丰富的钾、铝、石棉,新疆有丰富的煤炭和石油天然气等,这些都是经济发展需要的宝贵财富。②
生物资源包括植物资源、中草药资源、农作物资源及动物资源等。我国民族地区的生物资源具有种类繁多、地域性显著、特有性突出、资源丰富等特点,在世界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仅以中草药为例,在西藏自治区就有重要药材上千种,其中名贵药材有冬虫夏草、红景天、藏红花、黄芪、秦艽、贝母、天麻、三七、大黄、赤芍、麻黄、雪莲花等。另外,还有食用、药用菌近百种之多。
我国民族地区有着丰富的水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资源。如长江、黄河、澜沧江、怒江、雅鲁藏布江、黑龙江等都发源于民族地区,有著名的金沙江水电基地、雅砻江水电基地、大渡河水电基地、乌江水电基地、澜沧江水电基地等水电基地。③内蒙古、甘肃有丰富的风能资源,另外新疆、西藏有丰富的太阳能和地热能。
民族地区拥有丰富的国家级和省级、地市级风景名胜区,并且旅游资源品位极高。如被称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其雪山山体的高度、长度为世界其他国家无法比拟;广西的桂林山水,早以“桂林山水甲天下”而闻名世界;湖南湘西张家界,融国内大小名山特色为一体,有大片的森林和各种珍稀动物,是我国乃至世界不可多得的森林公园。此外,新疆的天鹅湖、天山,内蒙古的阿尔山、响沙湾等,均是著名的佳景胜地。民族地区除了有以自然成景的奇山、雪原、险峰、大瀑、溶洞、古遗生物等,还有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民族地区不仅有距今久远的古人类遗址、古墓葬和众多的壁画石窟、寺院佛塔,而且还有各民族在发展过程形成的生动活跃、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传统节日、集会活动、民族歌舞、民族服饰等,形成了民族地区多姿多彩的旅游资源。
尽管民族地区有着丰富的、优质的自然资源,但由于粗放型经营模式和过度开发,使得民族地区资源和生态整体在恶化,并呈现新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据有关资料统计,长江上游原有森林总面积为3 250万公顷,而如今仅剩463万公顷,比原有面积减少了85%。森林覆盖率则由建国初期的30%—40%减少到现在的不足20%。由于森林等植被的不断减少,水土亦大量流失。例如,黄河流域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流失面积多达45万平方公里,占其总面积的71%。青海省境内长江流域的水土流失面积为10.63万平方公里,占其境内长江流域总面积的63%。而新疆全区的水土流失面积也已达11万余平方公里。④我国天然草原主要分布在青海、内蒙古和青藏高原等地区,但由于过度放牧、水资源短缺,加之气候干旱,造成草原大面积退化。如若尔盖草原,遍野的牛羊加速了这块草原的贫瘠。据统计,整个若尔盖草原上现有放牧牧畜320余万头,超过草原最高承载能力200万头的60%。由于草场退化、湿地萎缩、生态失衡,给高原鼠无节制繁殖提供了条件。高原鼠啃吃草根、消耗牧草、破坏土层结构,以至于荒漠化日益严重,沙尘暴频繁发生,形成恶性循环。⑤
民族地区沙化土地面积大、分布广、治理难度大,而且土壤沙漠化的速度在不断加快。石羊河下游、塔克拉玛干沙漠周边等地区土地沙化面积仍在增加。沙区过度开采、放牧,水资源不合理利用等问题较为严重,特别是全球气候变暖,给防沙治沙增加了更大的困难和压力。如青海省荒漠化土地总面积达到19.17万公顷,其中沙漠化土地面积占12.56万公顷。青海沙化土地以每年9.7万公顷的速度扩展,其面积比东部的平安县总面积还要大2万公顷。在东起民和县、西至茫崖、北起祁连山、南至昆仑山北麓的广大区域内均有荒漠化土地,已形成东西长1 100多公里、南北宽640公里的荒漠带,土地沙化每年给青海省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2亿元。⑥据统计,风沙使每年进入青海湖的沙量达987万吨。在国家大型水电站龙羊峡库区,每年从库岸进入的流沙有890万立方米,使水电厂年发电量减少24亿千瓦时。
目前民族地区不少珍稀濒危物种分布区域已经很狭窄,其生存环境已受到严重破坏,甚至有濒临灭绝的危险。民族地区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改变了生态平衡,使许多生物物种生存环境受到严重的威胁。高鼻羚羊普遍被认为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在新疆灭绝的。20世纪80年代甘肃省共有保护植物30余种,而目前甘肃仅被子植物中处于濒危或受威胁的种类就达186种,濒危的裸子植物种类已有17种。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之间,云南省和四川省的生物物种分别灭绝了22个和5个。有资料表明,藏野驴、羚羊的种群数量大大减少,赛加羚羊、野马等野生动物资源几近绝迹。⑦
民族地区由于生活废水、工业废水、农业污水等的排放,使得民族地区水资源受到污染,造成民族地区水量减少、水位下降、水资源污染以及植被枯死、草场退化、土地沙化等生态恶化问题。另外,民族地区还存在着水生态平衡失调问题。新疆、宁夏等民族地区是我国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自然降雨量小,常年缺水。近些年来,由于生态破坏,民族地区江河断流、湖泊枯竭等现象频繁出现。如新疆艾比湖的水面,从原有的1 200平方公里萎缩到现在的500余平方公里。据调查资料显示,民族地区人均水资源为6 500.4m3/人,并且水资源分布极不均衡,西藏水资源拥有量比较丰富,而宁夏水资源拥有量最低。
长期以来在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主导下,民族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给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后果。2011年民族地区工业废水排放量达到692 331万吨,占国内工业废水排放总量的10.5%。其中广西工业废水排放量从2000年的81 571万吨增加到2010年的222 439万吨。2009年,新疆、青海、内蒙古、宁夏的城市颗粒物年均浓度超过国家空气质量三级标准,贵州、广西和内蒙古的部分地区二氧化硫年均浓度超过国家空气质量三级标准。从表1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可以看出,2001-2006年,民族地区二氧化硫排放量出现快速增加,从2006-2010年民族地区排放强度都呈现下降趋势,但民族地区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依然很大。
表1 民族地区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 单位:万吨
从工业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看(见表2),2002-2010年民族地区排放量一直都呈现居高不下的态势。虽然近几年有下降趋势,但形势依然很严峻。2010年广西工业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在民族地区最高,为93.7万吨,其次为新疆、内蒙古和云南。
表2 民族地区工业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 单位:万吨
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地区经济虽然持续增长,但从民族地区人均GDP来看,经济差距还很大,并且我国民族地区与东部地区人均GDP差距呈扩大趋势,经济落后的局面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观。
表3 各地区人均GDP (单位:元)
经济发展普遍相对落后,使民族地区成为贫困人口集中地区。其中青海贫困发生率为10.9%;内蒙古、贵州、云南、甘肃4个省份贫困发生率在5%-10%之间,⑩并且贫困与环境紧密相连,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一方面,民族地区相当一部分人生活在生态环境恶劣的高原和山区,使得民族地区收入增长缓慢,生活贫困;另一方面,贫困又加剧了生态恶化,贫困人口为了生存,又不断向赖以生存的土地索取,导致资源枯竭和生态恶化。
民族地区基本处于经济发展的初期和中期的阶段。民族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其中一个原因是长期以来民族地区的产业结构以生产能源和原材料等初级产品为主,如煤炭、电力、天然气、石油化工、有色金属、盐化工和磷化工等产业大都是污染密集型产业,附加值低,加之生产技术和工艺水平的限制,使得民族地区生态日趋恶化。另外一个原因是民族地区粗放型生产方式,使得资源利用率低,严重浪费了资源。
表4 2010年各省市区单位产值能耗
从表4可见,民族地区能源消耗普遍较高,如宁夏为4.099吨标准煤/万元,而2010年北京市是0.76吨标准煤/万元,宁夏是北京市的5.39倍。民族地区能源利用率低,是造成资源与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
随着东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民族地区成为东部地区和世界高耗能产业转移的地区,如江苏、浙江、广东等省份的许多高消耗、高污染企业纷纷到民族地区落户。而民族地区为实现经济快速发展,往往有急功近利、盲目招商引资等短视行为,甚至还有民族地区把降低环保要求当作招商引资的优惠条件之一。这使得民族地区引进东部以及国外资金的过程,同时也成为引进污染、破坏生态环境的过程。
现行对民族地区各级地方政府和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内容也主要着重于经济指标,而对环境等公共资源基本没有涉及到,这就难免产生误导,使部分民族地区地方政府和一些领导干部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只顾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只要GDP,不管环境承受能力,是造成民族地区生态和资源恶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民族地区要分析自己独特的资源优势,培育优势低碳产业,改变民族地区作为原料供给地的现状,发展具有优势的矿产品的精深加工、农牧产品精深加工、水能资源有序开发、中医药业等产业,提高其附加值,打造优势低碳产业价值链,发挥优势低碳产业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取得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双重目标。
1.农畜产品加工产业
我国民族地区具有其他地区不具备的农畜产品优势,如新疆长绒棉、西藏牦牛肉和青稞酒、宁夏枸杞、内蒙古的牛羊肉和奶制品,以及民族地区特有优质粮油和无公害蔬菜等,这些资源优势与其他发达地区的产品相比,具有一定地域垄断性,避开了在传统工业产品上的激烈竞争,从而有着较好的市场前景以及较高的收入效应和就业效应。通过大力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并逐步将其培育成民族地区的支柱产业,改变一直以来民族地区以种植业为主的局面,发挥农畜产品优势,形成具有特色的产业结构。
2.矿产品加工产业
民族地区要发挥矿产资源优势,要鼓励和引导民族地区资源就地加工转化。以现有企业为基础,加快建设冶炼基地,积极培育龙头企业,按照国家产业政策、产业准入条件和相关规划,上规模、上水平,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延伸产业链。另外,抓好资源综合利用和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在钒、钛、金、银等伴生贵重金属的综合回收、稀土单一金属的分离等方面有新的突破。
3.旅游产业
旅游业不但污染少,而且具有很强的关联带动作用。开发民族地区的旅游资源,要突出民族地区旅游业特色。民族地区都有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广西有风景如画的桂林山水;四川拥有举世闻名的九寨沟、黄龙、峨眉山—乐山大佛三处世界自然文化遗产,都江堰—青城山蜀南竹海等九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贵州有奇特的自然风光、浓郁的民族风光、灿烂的历史文化和宜人的气候条件;云南有美丽的自然风光和多姿多彩的民风民情;西藏有独特的高原风光和藏族文化等。各民族地区应该发挥各地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另外,民族地区要加强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客源互送。如云南、四川共同打造香格里拉品牌,共同把泸沽湖打造成国际旅游精品名牌旅游区,共同打造丝绸之路文化旅游路线等。各个省区在发展各自有特色的旅游业的同时,应加强区域的合作,并且要注重旅游商品系列化的开发,在旅游产业化链条上做文章。生产能反映民族地区景点特色的、具有纪念意义的商品,如藏刀、特色食品、民族手工艺品等旅游商品。
4.中医药产业
民族地区有着丰富的中医药资源,但是由于民族地区的药品深加工能力有限,许多名贵药材都是以原料的形式被沿海及内地的一些药品加工企业廉价收购,民族地区并没有从卖药材方面得到更多的实惠,却成为沿海地区药品加工企业的原料供应基地。因此,民族地区要加强药材资源基地建设,并以企业为主体,逐步建立中药研究开发体系,鼓励企业开发以中药资源为原料的中药产品,另外还应通过有效的营销手段,加强名牌产品宣传,扩大产品的知名度。
5.可再生能源开发产业
民族地区有丰富的水能、地热能、风能、太阳能等资源,利用这些绿色能源,是未来能源发展的方向,是实现可再生能源的途径。如西南民族地区有丰富的水能资源,该地区应利用水电资源优势,将其培育成为特色产业。甘肃、内蒙古的大风成了祸害,通过建立风电基地也可变害为宝。目前内蒙古风电装机容量已达700万千瓦,约占全国的1/5。广西龙滩水电站、百色水利枢纽等水电工程也都相继建成投产。另外,还可以充分开发新疆、西藏丰富的太阳能、地热能资源。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可再生能源开发成本比较高,如太阳能基本是1块多1度电,比煤电高得多。但是随着技术提高和规模扩大,它的成本有可能降低。
1.鼓励技术创新
民族地区资源优势与低碳经济结合,需要技术上的突破,而对于民族地区来说,相关的技术还很薄弱,这也是制约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目前世界上很多发达国家在污染治理与预防、节能减排技术上,都有着较为先进的技术。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会对民族地区发展低碳经济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另外,还要进一步加强民族地区科技发展能力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提升民族地区的自主研发能力,鼓励民族地区企业进行节能降耗技术开发与推广,为民族地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技术支撑。
2.政府引导
由于大部分民族地区经济和生产落后,缺乏发展低碳经济的资金与技术,对于民族地区发展优势低碳产业,各地政府应给予大力的支持和引导,如基础设施的建设、建立专项基金、推广先进技术等,在政策上形成有效的工业节能降耗激励约束机制,并完善有利于工业节能的财税、金融、价格、准入等政策措施,为这些优势资源产业发展低碳经济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民族地区优势低碳产业的形成,必将使民族地区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3.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民族地区把资源优势与低碳经济相结合,是民族地区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必然的选择,也是提高民族地区群众生活水平,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同时,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建立健全民族地区矿产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是民族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所应采取的必要措施。根据开发者付费、受益者补偿、破坏者赔偿的原则,从国家、区域、产业三个层面,通过财政转移支付、项目支持等措施,对民族地区给予合理补偿。只有让付出与回报成正比,民族地区才能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注释:
①中国林业网,2011年中国林业基本情况,http://www.forestry.gov.cn/uploadfile/main/2011-12/file,2011.12.21。
②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经济发展司、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中国民族统计年鉴(2010)》,民族出版社,2011年出版。
③中国民族报,《民族地区水电工程建设与移民文化遗产保护》,2011年11月11日。
④赵跃龙,《中国脆弱生态环境类型分布及其综合整治》,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
⑤《若尔盖湿地沙化趋势亟待遏制》,光明日报,2007年4月23日第10版。
⑥青海每年沙化面积近十万公顷,《人民日报》,2008年9月12日第6版。
⑦中国网,全国生物物种资源保护与利用规划纲要全国生物物种资源保护与利用规划纲要,http://www.china.com.cn/zhibo/news/2007 - 12/07/content _9359614_3.htm,2007.12.07。
⑧人均GDP以1999年不变价计算。其中各地区人均GDP分别是各地区省市区的加权平均值。东部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和海南11个省级行政区;中部包括黑龙江、吉林、山西、河南、安徽、湖北、湖南和江西8个省级行政区;西部包括民族8省区加上甘肃、陕西、四川和重庆共12个省市区。
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0》,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年出版。
⑩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1年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年出版。
[1]李晓丰.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体制改革发展路径研究[J].经济体制改革,2012,(2):54-57.
[2]熊正贤,杨艳辉.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研究[J].民族学刊,2011,(1):28-35,84-85.
[3]李美娟.云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失衡的原因及对策研究[J].生态经济,2012,(12):72-77.
[4]许广月,宋德勇.中国碳排放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实证研究——基于省域面板数据[J].中国工业经济,2010,(5):37-47.
[5]李鸿,张瑾燕.民族地区低碳经济的发展路径[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5):92-95.
[6]黄世坤.我国低碳经济的区域悖论及其破解[J].财经科学,2012,(7):111-118.
[7]Ramakrishnan Ramanathan.A multi-factor efficiency perspective to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world GDP,energy consumption and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J].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 Social Change,2011,(6):483-494.
[8]Ugur Soytas,Ramazan Sari,Bradley T.Ewing.Energy consumption,income,and carbon emissions in the United States[J].Ecological Economics,2009,(5):482-489.
[9]Guo Ru,Cao Xiaojing,Yang Xinyu,Li Yankuan,Jiang Dahe,Li Fengting.The strategy of energy-related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in Shanghai[J].Energy Policy,2010,(3):633-638.
[10]Guo Ru,Cao Xiaojing,Yang Xinyu,Li Yankuan,Jiang Dahe,Li Malte Schneider,Andreas Holzer,Volker H,Hoffman.Understanding the CDM’s contribution to technology transfer[J].Energy policy,2008,(8):2930-2938.
[11]YanYunfeng,Yang Laike.China’s foreign trade and climate change:A case study of CO2emissions[J].Energy Policy,2010,(9):350-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