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礼波
新课标确立了“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宗旨,在这一宗旨下,“科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和任务是以探究为核心,鼓励和组织学生像科学家那样通过做实验进行探究。通过探究既让学生获得科学知识,又让他们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既让学生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又培养他们科学的自然观。很显然,实验是完成“科学”教学任务非常有效的途径,也是学生模仿科学家进行探究的重要方式。在实验过程中要提倡自主、开放、创造性的探究,让学生通过实验,学到科学知识。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明确实验目的
在完成每一个教学活动前,只有给学生提出明确而具体的任务,才能让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到所要做的活动中。因此,每次实验前都要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然后再做实验。以四年级下册“不一样的电路连接”这节课为例,在实验前就要向学生讲明做这个实验的目的,就是要运用所学知识掌握并联电路与串联电路的区别。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
二、抓好规范化的实验操作
规范化操作有助于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其不仅使学生在获取知识和方法上少走了弯路,而且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创造能力得到最简捷、最有效的锻炼。
1.规范化操作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
在实验中,操作的规范化程度往往决定着实验成功的系数,关系着能否在有限的时间内准确无误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如在“摩擦起电”实验中,按规范化操作首先要检查一下玻璃棒、丝绸、橡胶棒以及毛皮是否干燥。若不干燥就要在灯泡或其它热源附近烤一烤。否则,潮湿的玻璃棒与丝绸、橡胶棒与毛皮摩擦时不会起电或者起电很微弱不能吸引纸屑。这样不仅贻误时间,而且会引起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怀疑或对科学知识理解的偏差,以至影响教学效果。
2.规范化操作有助于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小学科学中的实验都是最基本、最简单的实验,如“使用天平称量物体的质量”实验。使用天平时做到操作规范化,不仅能准确地称量出物体的质量,而且能使学生学会正确使用天平的方法,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更重要的是能使学生像科学家那样通过科学实验过程,体验到学习科学知识的情趣和成功的乐趣,形成尊重事实,严谨治学的科学作风。
三、让学生大胆猜想,仔细观察,多做实验,善于交流
1.对于有关的现象和结论,教师可让学生大胆猜想
很多成熟的、正确的科学成果正是从错误的、幼稚的想发中脱胎而来的。科学家进行实验,在没有成功之前,都只能是“假想”,也可能就是“胡想”。为此,小学生在做实验时,对于结论教师不能先急着告知,而是让学生敞开思路无所顾忌地猜想。这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的重要手段。比如教学“加快溶解”一课,教师在做加热能加快溶解这一演示实验时,可在分别装有冷水、热水(不让学生知道)的两个烧杯中同时放入两粒高锰酸钾丸,让学生观察哪个烧杯溶解的快并猜想为什么。这时可鼓励学生朝不同的方向想,思维就这样放出异彩。
2.实验时让学生仔细观察
在科学实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仔细观察、充分观察。只有如此,才可能获得正确、客观的事实和现象。比如教学“岩石的风化”一课,做岩石破碎的模拟实验时,将一块岩石在火上烧热,然后浸入水中,反复做几次,做完后,岩石会有什么变化呢?这时要指导学生仔细观察。他们会发现岩石上出现裂痕,表面慢慢剥落,最终学生得出了结论。由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得出结论的教学效果,是言语传授无法相比的。
3.实验时尽量让学生多动手
科学课上学生做实验大都草草收场,学生并未“尽兴”。有些教师一旦发现一组或者几组的学生做对了,就迫不及待地喊停下,因为这时极少数学生偶尔的成功已经与教师要的结论相吻合,这种做法与科学教学原则明显相悖。实验是科研的基本方法和手段,是科学课的显著特点,学生通过“真枪实弹”得出来的有关结论,将终生难忘和受益。如笔者在教学三年级下册“磁铁有磁性”这一课时,一名学生总结出“磁铁不能吸引较重的铁,但把较重的铁放在磁铁的上面就可以吸引了”的观点,有的学生不同意他说的这个观点,于是笔者让学生自己想办法来证明这一观点,学生都动起手来做实验,并且找到了正确的答案。
4.实验后让学生交流汇报
实验结束后,应让学生把实验中的发现说出来,这样才能知道他们是如何想的,实验前后的思维是怎样的以及他们对事物的不同看法,最终小组与小组间才能达成共识,教师才能正确引导学生自行探究。
四、明确实验结果
从现象到分析比较、得出实验结论,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是思维从感性到理性的质的飞跃,只有完成了这个飞跃,才算真正学到了知识。教师可以针对“现象→结论”推导的难易程度采用多种方法去引导学生。比如在“小灯泡亮起来了”的实验中,当看到实验现象后,学生马上得出结论:小灯泡的明亮程度和电池电量的多少有关系,还和接线的方法有关系。教师也可以通过提问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让学生在教师铺设的台阶中一步步走向成功。
作为一名科学教师,在学生的实验教学中,只要紧紧抓住实验目的、操作过程、观察现象、得出结论这四个要点,就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实验能力。